李晓明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背景、课题、情节、标点、结尾等进行“补白”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补白;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语文教材中,作者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意地在字里行间或文章的结尾处留下许多有发挥想象余地的情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想象。因此,我校開展了把文本“补白”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与反思。
一、课前背景“补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每篇文章写作前都有不同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就是一个留白的教学。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作的,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其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背景的“补白”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前让学生通过查找各种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有关文章的时代背景,在课堂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走进文本。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设计背景补白,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获悉世界并不太平的资料。课堂上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背景的补白: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天底下的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的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老师让大家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就会纷纷出示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生1:伊拉克战争使人民蒙受巨大伤害,约有5000名儿童死亡。伊拉克和伊朗爆发多年的战争,战争毁灭了家园。
生2: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纽约世贸大厦被飞机撞毁。
生3:……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出示相关的资料背景图片,通过背景资料图片的补白,就会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挖掘课题“补白”,加强学生整体感知
课题是全文的眼睛,作者为文本定题往往要独具匠心,课题虽简短,留下的空白却是无穷的。在教学中要利用题目,巧妙设想,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我在教学时就抓住题目中的“忆”提问: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事?让学生紧扣课题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最后进一步概括: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通过抓住课题的“空白”进行拓展,学生不仅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还进行了说话的训练,使语文教学内容得到了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用好情节“补白”,加深学生理解课文
情节是文章的生命,教学时要善于抓住文章中情节的空白点,挖掘文章中言外的精彩,激活学生思维。如《草虫的村落》这一课中就有许多情节的“空白”:“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悦地走回洞穴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间爱意的流露。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深情的对视中,它们互相在倾诉什么呢?“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地很投机似的。”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些什么……如此的情节“空白”就为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一个拓展平台。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扎根文本,多利用情节补白,充分创作有效情节,从而培养思维,锻炼能力。
四、抓住标点“补白”,激活学生想象力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文学的巧妙结合为文章增加了丰富的内涵。由于作者在写作中的需要,在文章中经常出现标点的留白,这就让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想象更加丰富。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标点进行“补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一个个标点变得鲜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穷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报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这一段话就有好几个省略号。教学时就要让学生层层深入:“桑拿未征得丈夫同意就抱回两个孤儿,出海的丈夫回来会说什么呢?他同意自己这样做吗?这样做,丈夫会揍她吗?”让学生细读感悟,体会当时桑拿忐忑不安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对桑拿今后命运的关注。
五、拓展结尾“补白”,延伸文本韵味
“文章不是无情物”。有些课文结尾比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有深思遐想的余地。如《凡卡》一文,文章的结尾是“凡卡”寄出了那封地址不详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梦中看见爷爷正在读他的信。文章结尾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在此,我就抓这个“空白”进行拓展:“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课文以梦结尾,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凡卡的命运究竟又如何?”这样的“空白”拓展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想象的能力,使课堂充满了情义色彩。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可以进行“补白”的地方,教师应该不断挖掘,拓展文章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补白”,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想象提供催化和导向,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课堂教学有效的种子遍地开花。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