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的境界

2018-06-28 16:46张天骄
神州·下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玄学山林山水画

摘要:中国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意趣、轻外形的表现特征。从展子虔的《游春图》描绘早春时节游人游于春意盎然的江畔,到元朝倪云林借太湖风光描绘心中高洁孤寂的心境,无论是自然风光的意趣还是画家内心的意,都通过作品构建出的宏大时空体现出一种“远”的气质。山水画正因有“远”意而更加耐人寻味。本文浅要分析了山水画重意轻形传统的思想根源,以及“远”意在山水画中的呈现方式,并引出这种对“远”意的价值追求在当下山水画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山水画;“远”意;时空

一、山水画重“远”意的思想根源

山水画自晋萌芽以来,就一直秉持着意象表现手法不断发展着。这种意并不是艺术家单纯的感情上的意,而是中国人在战乱年代形成的向往安定生活的共同精神追求的意,也即是一种超然物外,厌恶世俗名利,向往山林自由生活的隐逸情怀。这种隐逸思想自然而然地显现出一种“远”的意味。在古代,许多文人志士虽向往山林之乐,却被世俗事物所烦扰,因此大多数时间只能通过诗文和作画来寄情山水,而真正的山林却在远方。所以在当时,人们将隐逸思想视为一种高洁品质而津津乐道。即使在今天,隐逸山林也依然是许多人所向往的生活。

说到山水画重意的思想根源,不得不提的是老、庄与玄学思想。从时间上看,早期的山水画论出现的时间正是在魏晋玄学出现的稍后时期。从艺术追求上来看,文人逸士在山水画中所追求的山林之意的境地正是老、庄与玄学所追求的“虚”、“静”、“淡”的境地。玄学中有“得意忘象”、“得鱼忘筌”、“寄言出意”之说,士大夫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也由此而来。宗炳《画山水序》中有山水画的“传神”论,“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王微《叙画》中也提到“灵亡所见,故所托不动”,意思是画山水要重神灵而轻外形。这些观点与玄学理论一脉相承,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们向往山林之乐的隐逸思想也是在玄学盛行的背景下所产生的。

二、“远”在画面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在隐逸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山水画在技法上也逐渐呈现出以远为主的表现形式。宗炳《画山水序》中就有“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竖尺,体百里之迥”的说法,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梁萧贲绘画“曾于扇上画山水,咫尺内万里可知”,又记隋代展子虔“山水咫尺万里”等等,这些都是画论中对山水画表现远的记载。在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中,这种对远的表现技法,自郭熙《林泉高致》,始归纳为“三远法”。郭熙对其的解释为“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用这三种画“远”的方法描绘出的不同画面会将人带入到不同的境界。“高远”的山水画,给人一种仰之弥高、望之弥远的感觉,使人生崇高之意,而高远的山峰则可带人走向一个远离世俗喧嚣的境地,引起人们的向往之情。“平远”则给人一种“冲融”、“冲淡”的感觉,画面总是平和与静谧的,所以总是能将人带入到一种平淡的境地,这种境地正与老庄思想的“虚”、“静”之境不谋而合,也是山林之士所追求的人生境地。“深远”一般不单独出现,而是常与或“高远”或“平远”的画面同时出现。除了“平远”与“高远”带给人的感觉之外,有“深远”的画面往往给人一种幽深、悠远的感觉。“三远法”与散点透视这种中国独有的观察方法相结合,创造出的图式具有咫尺千里的视觉效果,这便使画面空间有无限延伸的可能性,更有博大的气象。这是“远”在画面空间上的呈现方式。

三、“远”在画面时间性上的表现形式

在这种空间之远的背后所隐含着的是山水画的意远。

画者寄情山水,将画面营造成心中理想的世界,假设技巧足以支撑意的表达,那么画面便可蕴含极深邃的意。《林泉高致》有“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说,并且要求画面表意时,还要给人以四时不同之感受,“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以及“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当季节特征融于画面中时,总能使人联想到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这种画与观画者之间产生的联动性感受便是画外意得以实现的方式。山水画家通过描绘四时之景,表现四时之意,而四时之意并不像风景画那样描绘固定时刻的景物,而是可以将时间点连成一条时间线,从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去把握,调动起人类内心深处经验性的时间概念,荣格在他的理论中称其为“集体无意识”,这种时间的流逝性让人产生一种身处宏大时空中的感觉,因此“远”的意味便融于其中,这是“远”在山水画时间性上的呈现方式。

四、山水画追求“远”意的价值所在

中国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时空的构建和人生价值追求的融合,这里的价值追求,既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当一种价值追求代表集体并被集体所认同时,它便拥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并得益于中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而延续至今仍未改变。虽然近一个世纪以来,山水画受西方画的冲击,产生了很多西化的风格流派,如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对中国画与西方画的融合,但中国文人的集体价值追求却从未改变,那就是追求画面背后蕴含的“远”意。

“远”意不仅是画面效果上的远,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价值追求。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繁忙的都市生活束缚着大部分人无法接触真实的自然山水。如果能在山水画中体会到哪怕片刻“远”意,找到心中那块宁静之地,那山林之乐也于画中得到满足,这也是山水画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所在了。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郭熙,张琼元,林泉高致[M].黄山书社,2016.

作者簡介:张天骄(1994.1—),男,汉族,籍贯:河北张家口人,西安美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山水。

猜你喜欢
玄学山林山水画
枫 叶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平衡
如果相爱
魏晋玄学对正统法制思想的影响
魏晋风度下的文学异彩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
程灿山水画作品
山林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