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卉丽,中共党员,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曾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度十大“巴渝工匠”“重庆市杰出人才突出贡献奖”“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重庆市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2016年度富民兴渝贡献奖”“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16年11月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建立“陈卉丽石质文物保护修复首席技能专家工作室”。
在2018央视综艺频道《花开中国—CCTV时代女性盛典》的舞台上,陈卉丽讲述了她对文物修复的责任与坚守。作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背后的陈卉丽却很低调,预约她的采访时,她不是在参会,就是被安排在外出差,她的时间似乎总是被工作占满。走出聚光灯下的光环,陈卉丽一如既往的沉稳踏实,她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热爱的文物修复工作中,凭借巧手静静地修复时光碎片,用青春延长文物生命,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
2008年,国家文物局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陈卉丽作为大足石刻研究院委派的现场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带领其团队全程参加了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的该项修复工程,并负责修复工程中最重要的石质本体修复任务。
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挑战,造像“病情”严重,又与整个山体相连,是不可移动文物,复杂性和艰巨性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尚无可参考的案例。修复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是世界级的难题——重庆气候高温高湿,在历史上又是重工业区,处在酸雨带,酸雨酸雾给雕像的金箔与彩绘带来很大危害。此外,大足石刻是沉积岩中的砂岩,硬度适中,便于雕刻,但抗风化的能力弱,加上环境湿度大,千手观音石刻造像已经历了800余年风雨侵蚀,包括风化、断裂、空鼓、金箔脱落在内的34种病害,830只手病症各不同,残缺则多达440处。
面对困难与挑战,陈卉丽勇敢担当:“修复国宝级文物,将历史文化发扬光大,是责任、是使命、是荣誉!”
于是,陈卉丽和团队一起整天泡在修复现场和方案堆里,填写调查表1032张,数据35000个,手绘病害图297张,病害矢量图335幅,仅她个人就独立完成了80只手、20件法器的修复方案编制、本体修复和修复技术报告的编写。
千手观音造像的修复前后上百人参与。8年来,陈卉丽和团队成员每天站在脚手架上,面对冰冷的石壁,嗅着刺鼻的材料味,再热不能吹空调,再冷不能烤火炉,克服冻疮、蚊虫叮咬、化学试剂过敏等困难,科学严谨、精细单调地从事着修复工作。她说,“做我们这一行,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韧的毅力。”面对困难,他们从没有放弃过,他们或站或蹲或卧或仰,一个姿势坚持许久,颈椎病腰椎病成了他们的职业病。但陈卉丽却笑着说:“真正的职业病是一看见石质文物就忍不住要去探察‘病情’”。
为了修复千手观音主尊右边残缺的主手,她带领2名同事先后对四川、重庆、河北、山东等地区的30余座石窟观音造像进行实地考察,最终采用“可拆卸式”修复方案,既保证了造像艺术的完整性,又体现了科学修复的文保理念,得到文物专家的一致认可。
2015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对陈卉丽和千手观音修复团队来说,是他们生命中最难忘的日子。历时8年的努力,大足千手观音终于在智慧、毅力和汗水的洗礼中重获新生。一瞬间,所有人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眼泪顺着脸颊淌个没完。但对陈卉丽而言,成功修复并不意味着文物保护工作已经完成,“实际上是刚刚开始。我们用技术恢复了千手观音的健康,接下来要改善她的生存环境,做好日常保养维护,让她延年益寿。”对待文物,就如同对待生命,这是陈卉丽对大足境内五万余尊石刻造像未曾改变的态度。
此后,陈卉丽还参与甘肃榆林窟壁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多项保护修复工程,撰写的45万字专著《大足石刻保护探索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价值。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党的十九大后,文物工作者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事。文物保护以往常常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遗憾,常人难以了解其中繁杂的琐事与修复上的困难。尊重文物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身的民族文化,因此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不容忽视。
谈到文物保护,尤其是大足石刻的保护,陈卉丽提到:除了卧佛及小佛湾摩崖造像本身重要的价值外,大足石刻大多处于露天环境,受自然因素影响作用突出。经过前期调查统计卧佛及小佛湾摩崖造像区共有病害50余种,已严重危及石刻造像的安全保存,使造像艺术价值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2018年3月8日,中央电视台《花开中国-时代女性盛典》现场
为了使川渝石窟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小佛湾摩崖造像保护示范项目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该工程同样借鉴大足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工程的成功经验,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进行统筹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秉承开放合作与联合攻关的项目管理模式,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导,联合大足石刻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环境、微生物、材料学、岩土工程、考古研究等科研院校组建科研团队,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对各种病害治理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共同攻关。同时,邀请文物保护、岩土工程、环境、微生物、材料学等领域资深专家组建成立固定的专家咨询组,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各类关键技术、方案进行把关和给予建议。
千手观音本体修复
除了卧佛和小佛湾摩崖造像保护工程,大足石刻目前还在开展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石篆山摩崖造像抢险加固工程,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三维测绘与数字化工程,大足石刻监测预警,大足石刻日常保养维护,中意合作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保护工程以及大足石刻文物保护设施建设工程等,涉及内容包括:水害治理、岩体加固、石刻数字化、造像保养维护、本体修复、景区设施建设等方面。
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合理利用是对小佛湾以及大足石刻文物的最好保护。小佛湾以及大足石刻的合理利用既可以产生社会效益也可以起到文物保护的作用,保护与利用是不可分割的问题的两方面。陈卉丽特别说道:“大足石刻开凿之后,历代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护。文物保护修复不是一劳永逸,文物保护工作应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文物修复的理念和原则要充分考虑文物本身的属性。”陈卉丽说。卧佛、小佛湾摩崖造像的保护修复将汲取多方面经验和教训,不以时间来决定修复工作,而是以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开展各项修复工作。在前期勘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保护修复方案设计,经专家评审、国家文物局批复后,逐步开展各种病害的治理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消除影响造像健康保存的各种病害,使文物延年益寿。陈卉丽说,接下来,培养新人是她另一个工作重心。
走上文物修复这条道路,对陈卉丽来说,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偶然,是因为她最初学的专业是纺织;说必然,是因为她丈夫是文物世家,耳濡目染,悟性自然比别人高些。
1995年,为了与丈夫团聚,陈卉丽从四川调到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大足石刻研究院),成了一名文物监测员。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她涉足馆内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文物修复。
石质文物修复复杂,不仅要了解历史学、考古学、鉴定学、金石学、化学等知识,还要熟悉钣金、铸造、鎏金、油漆、石刻、色彩等实用技术,故有“十年磨一剑”的说法。
“事都是人干出来的,我就不信我不行!”陈卉丽边干边学,白天请教同事,晚上啃书本“恶补”,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工作上。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陈卉丽快速成长为技术娴熟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到2000年左右,她已可以独当一面。
不仅如此,在与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陈卉丽还总结出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望”是看文物的断裂、破碎、表面情况,对比资料影像;“闻”则是嗅文物表面气味,看是否有污染霉变;“问”则是向看护人员了解文物变化情况;“切”则是采用手轻触碰感受文物是否疏松,或用银针刺探被金箔彩绘覆盖的石质本体风化情况。
这看似简单的“四诊法”却让她在业界获得了“一手准”的美称。陈卉丽的同事说,“四诊法”可初步诊断出文物病害20多种,准确率达95%以上,与专业仪器诊断的结果基本吻合。
2004年,陈卉丽考入中国和意大利合办的文物保护高级研修班。当时,国内对文物的修复普遍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一年的学习,陈卉丽树立了新的修复理念,她从意大利文物专家那里学到国际上通行的“遵循真实性”原则。“比如一尊宋代的造像,明代清代都做过修复,修旧如旧是旧到宋代还是明代或清代?‘如旧’只是一种现状修复,历史的真实性才是第一位的。”这一理念后来用在了大足石刻的修复中。
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23年,陈卉丽没有休过一次探亲假和公休假,也从没在五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休过假,对于家人她觉得欠下的更多的是时间账,但她的家人都知道,也理解和支持她。她深爱着她的工作,深爱着她的岗位。她深深地知道,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我们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唯有大爱,方有小爱!
文物修复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倾注的是时间、是精力,更是情感和责任,而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陈卉丽正是用对历史对文物负责的态度,书写着至美至纯的匠心传奇,这是新时代中国女性的写照。若有大梦筑胸襟,巾帼何曾让须眉!
人物感言:
——“修复文物,如同修复生命,这是我一辈子的使命,我愿为此坚守一生。”
——“在跟文物打交道的漫长时光里,我与它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我心中,它们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就像手术台上拯救病患的医生,不敢有半点疏忽,因为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
——“爱不仅仅是个人的专注和兴趣,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态度,是一种对承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修复工作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