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航道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航道通行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极大提高。内河航运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发展内河航运对于构建“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内河航运发展宏伟目标,转变地区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人物名片:
杨胜发,二级教授,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副院长,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河流动力学学科硕士生导师,交通部2008-2009年度“交通青年科技英才”,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学术领域及成果: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港口及航道工程、航道整治理论及技术等。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5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等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专利4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囊括“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概述:
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1年1月由科学技术部批准组建,中心依托重庆交通大学和长江航道局共同建设,中心以航道整治技术、渠化工程与枢纽通航技术、内河筑港技术的研发为主要任务。
近年来,中心每年承担国家级、国家重大工程专项、省部级以及企事业委托的项目180余项;中心研发成果先后获得各类奖项1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11项,申请专利62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实用新型15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和规范30余部,科研成果转化率90%以上。中心依托单位在几十年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实践中,获得了数十项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成果,为提升我国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最大规模的“黄金水道”,在中国千百年的发展史中地位至关重要。然而,长江亦是让人谈虎色变的交通要道,它巨大的通航量之下,存在着内河航道需要面对的全部问题:落差巨大、浅滩密布、水面湍流激荡、水下礁石密布……
然而有那样一群人,面对咆哮的江水无所畏惧,在“黄金水道”中艰难前行,这群人来自一个共同的地方:重庆交通大学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带着好奇与敬佩,我们走进了这里,如约见到了中心负责人杨胜发教授。风尘仆仆的杨教授尚未卸下行装,便热情接受我们的专访。
重庆人对长江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因为长江承载了代代重庆人的生活与繁衍。然而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山区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却让“黄金水道”几乎名不副实。不仅有内河航道常见的落差大、河面狭窄,礁石险滩、浅滩密布等问题,更有流速大、流速紊乱等特点,为山区内河航道工程提出了相当苛刻的整治施工技术要求。
浅滩河段卵砾石运动是影响航道的持久性难题,为解决这一“老大难”,杨教授带领团队在浅滩卵砾石集中的地段扎了根儿。最初,杨教授提出了“间谍卵石”技术,将监测仪器嵌入一块合适的卵石中,将这块“间谍卵石”放进浅滩河段随之运动,然而这块间谍卵石意外被巨大的卵石堆埋住而无法寻找,所记录的数据与检测仪器同时泡汤,该设想因长江复杂的水流条件而面临无法回收的难题而宣告失败。随后团队在航道安装水听器,通过监听检测水流和卵石移动的声音来进行数据收集,然而长江流态复杂,各种杂音混杂几乎什么也无法分辨,采用进口水听器在长江进行长期原型观测的设想也无果而返。面对困境,杨教授和团队依然毫不气馁,经过多次探索与模拟终于成功研发卵砾石输移压力与音频实时监测系统,成功获取了实验所需的大量一手数据和实时记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浅滩河段卵砾石治理成果得到交通部领导以及清华、川大等各高校学者的高度赞扬。
这样的故事,在杨教授及其团队的科研过程中比比皆是。在大多数人眼里,做科研犹如坐“冷板凳”,过程枯燥乏味。然而对于杨教授却是一种常态。“所谓做科研,必须要耗时间,必须要试。一个好的科研成果至少要五六年,通常情况下第一阶段试验一两年,整个过程就需要反复地试验,可能三分之二的过程是失败的,但是习惯了,也就不知道什么是吃苦了。”杨教授向我们讲述着科研工作中的常态,对于这样一个繁琐漫长的艰辛过程,他们却乐在其中。“历史上长江纤夫非常有名,悬崖峭壁上的纤夫稍不注意就会滑落悬崖魂归长江。而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改善长江通航条件,使这条母亲河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2011年1月,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批准组建成立,成为了国家唯一一个关于内河航道整治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内河航道整治,我国起步比较晚。”杨教授对此无不遗憾,但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目前长江的年货运量为18亿吨,是美国密西西比河的三倍,十年前长江年货运量只是它的三分之二,可见长江通航能力提升速度很快,空间也很大。但建设长江经济带,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还面临很大障碍,需要尽快破解这些障碍,才能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杨教授对此踌躇满志。
作为国家内河航道整治中心负责人,杨教授说,首要任务是加快实施重大航道疏浚整治工程,消除通航瓶颈,扩大干线通航能力,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其次,要努力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必须把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生态安全作为根本底线,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注重保护好长江及沿江重要水系的水质和生态环境,把长江水道建设成为“绿色生态、环境优美”的走廊。
虽然中心位于重庆交通大学,但中心服务目标远不限于重庆。杨教授的心中早已画好蓝图。中心通过实施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港口码头建设工程和涉河工程通航论证等,将20项技术推广应用于150多个内河相关航道工程建设中,包括长江、西江、澜沧江、嘉陵江、金沙江、岷江、涪江、闽江、红水河、柳江等,覆盖了我国“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重点工程和骨干工程建设。
目前,中心正在开展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长江上游航运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对三峡水库末端段的床面泥沙运动机理、重庆主城区河段河床演变等科学技术的攻关,将进一步提高三峡水库的航运效益,造福长江流域。
多年来,杨教授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牵头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研发及重大工程研究任务:
牵头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三峡水库常年回水区航运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金航道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峡库尾卵石滩群再造过程及航槽适应性协调机制”……
承担多项省部级项目:交通部科技项目“三峡变动回水区压力法卵砾石输移原型观测技术研究;重庆市交委科技项目“重庆至涪陵4.5m航道推移质回淤研究”……
承担多项重大工程化研究任务:长江“黄金水道”重庆至宜宾段2级航道建设工程;“一带一路”重点工程新疆喀什克孜河治理工程;澜沧江国际通航河流高等级航道建设工程;长江经济带湘江2级航道建设工程……
与辛勤耕耘相伴的,是丰硕的成果。杨教授及团队开展成果的推广应用获得多项科技奖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运行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区河流水沙运动规律及复杂滩险航道整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保障山区河流连续性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航海学会一等奖“长江干线山区航道通航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
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是杨教授及其团队无数心血的结晶。然而他们从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目前最大的困境是如何依托长江上游大数据平台建设将重庆至涪陵航道3.5米提升到4.5米建设工程。”杨教授一面对着屏幕,一面向我们讲解长江航运段的地势情况,那些数据早已印在他的脑海,讲述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讲得激情而投入,也把我们带进了他们一次次获得荣誉的过程中。
谈及其团队管理理念,杨教授爽朗笑道:“谈不上有什么管理理念,就是带头一起做,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带领团队,重要就在于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的过程。正是这样一种俯身踏实躬耕的态度,才能让团队凝聚在一起,飞速发展。
作为河海学院副院长,杨教授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成为学生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左手承担繁重科研任务,右手积极引导学生尽早接触科研、激发科研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求学或职业规划,”杨教授表示,这样的过程就如同解密码,过程中付出的不仅是心血与汗水,更需要用新的方法、新的知识结构去带领学生、团队实现新的跨越。
不管是科研还是教学,杨教授总是身先士卒,走在团队的最前沿。在科技平台及质量迎检中,他所带领的团队申报材料得到了评审专家高度认可,现场展示令专家交口称赞;在教学科研学科平台建设、学生教育管理等学院建设的各方各面里,亲力亲为躬身厉行;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学生制定教学目标与要求,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发展。这些实实在在的真抓实干,让教学科研两不误;点点滴滴的心血投入,让团队和个人都不断发展,成果丰硕。
在杨教授带领的团队里,低调的表面下是扎实的科研基础和耀眼的成绩:在人才及研究团队建设方面:1人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支研究团队获批“重庆市创新团队”;在行业技术骨干及人才培养方面: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水利院校优秀毕业生及十佳未来水利之星、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等获奖频频;学院教工也多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交通运输部科技英才”“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花满园。或许,这是作为团队引路人的杨教授最赞同的吧!
今年是杨教授扎根重庆交通大学的第28个年头,而他自己看来似乎只是弹指一瞬间。
1989年杨胜发获得重庆交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专业是港口航道及近海工程,系里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收入高的施工单位,而他二话没说选择留校任教。回忆起往事,杨教授显得兴致勃勃:“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很高兴,而且我对这里确实有很深的感情,所以这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
28年来,杨教授带着一腔热血辛勤躬耕在内河航道整治的科研领域,他亲眼见证了河海学院的数次飞跃:一些废地成功转化为优秀的科研实验基地、很多实验设施从零开始到如今的蓬勃生机、部分专业从无到有、学生规模不断增加……杨教授兴味盎然地回忆着交大这些年来的变化,和煦的春光透过玻璃照亮了办公室,也映照在他的充满自豪与欣慰的脸上。
不久前杨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工程,这是一份实至名归的荣誉,然而对此杨教授笑着表示那时他正在双福试验基地,对名单公布毫不知情,“按着自己的目标做,解决实际难题,而并非朝着某项奖项去做”。这份荣誉恰如他一贯的作风,埋头苦干落到实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心血与汗水逐渐累积,当付出与投入足够多时,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意外收获。希望学生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也都能如此。”杨教授朴实地说到。
做科研,犹如攀登山峰,披荆斩棘勇于攀登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一直以来杨教授就是那个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始终把创新、责任、担当和坚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瞄准世界前沿,在充满挑战但又规律的工作中享受着简单的喜悦。“要结合国家的需求,做科研不仅要立足于重庆,还要面向世界。在退休之前,争取多为年轻人做些事情!”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时,杨教授充满激情地说到,这是他的憧憬,也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躬耕科研领域的印证。
高山深涧,总是步履铿锵;大船小舟,依然广阔天地。荣誉等身的杨教授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带领团队在内河航道整治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没有寻常路,更无捷径走,杨教授正是以开创性与先验性谱写着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的生态音符,他以深厚的学术成果为基础,以高昂的科研兴趣为指路标,在科研的沃土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礁石险滩前,他沉着冷静成竹在胸;在浊浪激湍前,他稳健如常迎流而上;在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上,他将永远踌躇满志、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