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杨培增,1957年6月生,河南濮阳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曾任)、眼科学教研室主任、眼科实验室主任、眼科学市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党的十八大代表、国际眼炎症学会执行理事、亚太眼内炎症学会执行理事、国际Behcet病学会理事、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两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医德楷模、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首届首席医学专家、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从医30多年来,发表190多篇SCI论文,以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 2009年度亚太眼内炎症学会“杰出成就奖”,2009年度市政府“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2016亚太眼科学会成就奖,2015-2016年度“富民兴渝贡献奖”等荣誉。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门诊外,前来找杨培增教授看病的患者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作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葡萄膜炎专家,杨教授很忙:为了给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患者看病,他经常把每周两天的门诊延长到四天。时过下午五点,杨教授得以在短暂的休息时间接受了我们的专访,由于工作的繁忙,几个小时看诊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
采访之前做准备时,知道杨培增教授是国内治疗葡萄膜炎的第一人,深受患者爱戴,我有些担心如此德高望重的他有些严肃而不好接触。然而,当真正走近杨教授时,发现他却是如此的平易近人。他话语明快,幽默风趣中不仅消散了我们紧张严肃的气氛,他和蔼的态度也拉近了患者与他之间的距离。说到自己研究的葡萄膜炎,他侃侃而谈。我想,杨教授之所以有故事可讲,能讲好故事,就是因为他心中有爱,那份凝聚着对病人的爱、对事业的专注与热爱!
杨教授身上有一股特殊的劲儿,这个出身于农民家庭的眼科专家,自幼受着“赤脚医生”父亲的熏陶,10岁便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医,也早早有外出帮人打针(注射)的机会。
1974年,杨培增高中即将毕业,当时国家规定所有学生推迟3个月毕业,参加学工、学农或学医的学习班,杨培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班。高中毕业后,杨培增成了河南省濮阳县村卫生所的一名编外“赤脚医生”,每天既要下地劳动,又要不分时间、天气地随叫随到,为群众看病。
1977年恢复高考,杨培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留校工作两年后,他考取了河南医科大学研究生,师从著名眼外伤专家张效房教授。1987年考取中山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眼科学家毛文书教授,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杨培增对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葡萄膜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其病因和类型多达100余种,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它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棘手,被称为“眼科中的一块硬骨头”。为了攻克这一顽症,博士研究生期间,杨培增经常从早上进实验室一直忙到晚上才出来。有时,他凌晨一两点去屠宰场取牛眼,早上8点钟又开始准时做实验。有一年大年三十,他一直泡在实验室,等他取好最后一批动物标本,打扫完卫生离开实验室时,已是晚上7点钟。
工作虽然紧张,但杨培增一点都没放松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葡萄膜炎的研究进展,他除了学习英语外,还自学了德语、法语、日语等多门外语,为他日后进行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博士毕业后,杨培增在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继续着自己的追求。
“选择眼科葡萄膜炎方向后,许多人都说,研究这个方向,病情特别复杂不说,也不挣钱,趁现在刚开始择业换方向还来得及。当时葡萄膜炎研究确实是我国眼科最为薄弱的一个方向,很多病人需要救治,想到这些,我就坚定了信心,31年来一直在这个领域耕耘。” 刚刚进入这一领域,有人认为他选错了专业入错了行,也有人说他这样干太辛苦,但杨培增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执着地走下去。”对于自己选择的方向,杨培增从来没有动摇过。
杨培增在葡萄膜炎这条“冷板凳”上一坐就是30多年,也因此有了一番骄人的成绩:出版著作500多万字,在“Nature Genetics”等国际著名SCI杂志发表论文190余篇,在国际葡萄膜炎领域发表SCI论文总数、总影响因子和平均影响因子均列第一位。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葡萄膜炎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被亚太眼内炎症学会主席Ohno教授誉为“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的引领者”。
1994年7月,杨培增赴荷兰国家眼科研究所进修。进修的一年间,他改进了虹膜睫状体、视网膜和角膜平片技术,创立了脉络膜平片技术,并用此技术对内毒素诱发的葡萄膜炎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首次在世界上证明内毒素诱发的葡萄膜炎可作为人类全葡萄膜炎动物模型。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眼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国际著名眼免疫学家Kijlstra教授主动要求杨培增留在荷兰工作,但杨培增谢绝了盛情邀请。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和民族,我要为我国眼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国后,杨培增率领课题组对葡萄膜炎从分子、基因和整体水平进行了长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发现视网膜和葡萄膜中多种免疫细胞;揭示出动物模型与人类葡萄膜炎在病程方面差别的原因和机制;揭示出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是葡萄膜炎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发现了Th17细胞在葡萄膜炎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葡萄膜炎易感基因,提出了葡萄膜炎发生的新的理论框架。这些成果已写入教科书和相关参考书。他还亲笔撰写了《葡萄膜炎》《临床葡萄膜炎》《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葡萄膜炎诊治概要》四部专著,共约525万余字,记录了我国葡萄膜炎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发展历程。
2008年4月,杨培增移师重庆,在这里开始了新的打拼。从经济发达的南国广州“转战”到西南内陆重庆,很多人对杨培增的选择感到不解。杨培增的答案只有一个:为了疾病的攻克。在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杨培增历经3个月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眼科学实验室。在这里,他继续着自己的研究,继续着自己的梦想,并实现了葡萄膜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的“无缝衔接”。
杨培增和他的团队建立了国际上单一机构患者数量最多、来源最广的葡萄膜炎诊治及研究中心,国际上最大的葡萄膜炎患者大数据库和样本库,为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部分来自美、英、法等10余个国家的顽固性葡萄膜炎患者挽救了视力。一位美籍华人眼科专家评价说:“杨培增是真正把中国葡萄膜炎研究推至国际上的中国人,他的努力使中国葡萄膜炎的研究站到了国际最前沿。
近20年来,杨培增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多名,他们毕业后工作在北京同仁医院、上海眼耳鼻喉医院、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等大型医院,成为我国葡萄膜炎诊断、治疗和研究的中坚力量。他领导的团队被国际同行称赞为“国际上最富有研究成果的团队之一”。当谈起人才培养心得,他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有着多层含义。他说第一层含意即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第二层含意说明老师的责任;第三层含意是学生的权利。“我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用医者仁心的理念去影响我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责任心、爱心和智慧的医学家。”在谈到作为首席医学专家,他的目标时,杨培增这样说到。
杨培增给门诊病人看病,总会写下两份病历:一份由病人保存,一份自己保留存档,从博士毕业后第一次门诊开始,他就养成了这个习惯。从事葡萄膜炎临床工作30多年来,他积累的病历已达2万余份,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葡萄膜炎临床数据库。大量临床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他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撑,一份份病历的积攒也见证了他投身葡萄膜炎临床治疗与研究的艰辛。通过那一摞摞排放整齐的病历表,我们仿佛清晰地看到了一位大医成长的轨迹。那些患者可能都已经记不起把自己的门诊病历本放在何处了,而为他们诊病的杨培增却把自己诊治过的每一位患者都放在心上。
据统计,杨培增的患者80%来自重庆以外的地方,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患者及家属能够看上病、看好病,他在接诊时,养成了全神贯注于诊治,不容一点马虎的习惯。他说:“每当我穿上白大褂坐在诊室的时候,就好像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学生坐在高考的考场里,所有组织和器官都调动起来。高度紧张的大脑活动,使我忘掉了烦恼,忘记了饥饿和口渴,甚至忘了上卫生间……”
一次他患肠胃炎,一天没有进食,同事们劝他不要上门诊了,可他说,患者从全国各地前来就诊,已经等了几天,都非常辛苦,并且也非常着急。就这样他硬是强忍着痛苦为患者诊治疾病,直到晚上7点多他才去输液治疗;一次在得知一位安徽患者拿药时钱包被偷后,他随即将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患者作路费;一位贵州农村患者在葡萄膜炎治愈后需进行白内障手术,但由于没钱准备放弃,杨教授发动科室捐款,他带头捐出500元钱,最后使患者重获了光明……
不少患者对杨培增说:“找到你为我们诊治,我们就放心了,你就放心大胆地治吧,即使在你这里治不好眼睛,瞎掉我们也不后悔了。”面对患者这般的信任,杨培增深感责任重大,在诊治过程中,他丝毫不敢懈怠。面对那些充满期待的目光,他说,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他说,医生治病有四个层次:用药物、手术刀或其他仪器设备治病为第一层次;用“脑”治病为第二层次;用“心”治病为第三层次;用“生命”治病为第4层次。一个好医生应该将自己的生命倾注在为患者治病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这也是他毕生努力的目标。
杨培增不仅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服务,更用高尚的医德感动着患者,在这个信件已经非常稀少的时代,他仍然经常收到患者的感谢信。汶川地震灾区的一名高中生曾一度失明,经过杨培增的精心诊治得以恢复。他在写给杨培增的信中说:“您的笑容像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能带给每一位患者无限的慰藉。”……
打开杨培增教授的个人网站,患者向他表达真挚感谢的事例不计其数。多年来,他不但用自己高超的技术为患者解除痛苦,还用自己的爱心温暖每一位就诊患者,他为改善医患关系、建立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站在世界之巅,不是独享风景,而是志存高远;大爱仁心,科研精英,让中国眼科比肩珠穆朗玛;从未停歇,你们向着更高的峰顶进发。”这正是对杨培增教授孜孜不倦的诠释,他始终怀揣着“做一名好医生”的梦想,用精湛的医术与博大的人文情怀,成为了众多葡萄膜炎患者的眼!
【患者心声】
——非常感谢杨教授!他的医德、医术是一流的,他中午不休息为病人诊断让我很感动,他是我们病人的救星。
——结识杨教授是源于患病,他精湛的医术,仁厚的医德,乐观肯定的自信言语,本身就是一剂良药,一粒定心丸,是我等落入深渊患者的“救命稻草”。
——杨教授真是用药如神,在上海看了两个多月未见好转,在杨教授处仅住四天院就明显改善,而且杨教授非常和蔼,整个看诊的过程虽短,但对病情解答却十分清楚,让病中的我重新找回信心和希望。
【人物语录】
——我的生命已经不属于我自己,它属于广大葡萄膜炎患者,属于千千万万病人朋友。
——好医生不但要有高超的专业知识,还应有爱、有责任、有智慧,不但要立足于国内,还要能够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为患者解除痛苦、带来光明的信念已深入骨髓和灵魂深处,做一名好医生实是人生一大快事,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