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钧,李媛媛( , )
服装面料三维重塑,就是在符合审美和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或机器对面料进行二次设计,使用折叠、扭曲、堆褶、镂空、编织、绗缝、手工定型、附加装饰等工艺手法,改变面料原有的二维平面空间,产生三维形态的面料造型[1]。经过三维重塑的服装面料,视觉上造型更加丰富,极具冲击力;触觉上根据处理手法不同可具有立体感、凹凸感、肌理感和层次感,兼具创意与工艺美感。
面料三维重塑的素材来源多种多样,可模拟自然界的动植物或者景观,用抽象或者具象的手法提取大自然的某一特征进行创意表达。如玫瑰花、水流的波纹、山峦的形态(见图1)等;或借鉴绘画、建筑、音乐、摄影等其他的艺术形式,如绘画中的线条和色彩,建筑中的空间与结构(见图2),音乐中的韵律和节奏[2],摄影中的光影效果等;或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形式,如中国传统的盘结工艺、印第安土著的草编、羽毛(见图3)等;或来自于科技发展的启示,如核糖体的分子模型、因特网上的数据包等;或来自材料的想像。不同的材料质感不同,重塑的手法不同,给设计师带来不同的想像(见图4)。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材料的不断开发,更多易塑性面料的问世赋予面料三维重塑更多的可能。
图1 模拟自然界的山峦
图2 模拟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
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3]。服装面料的三维重塑就是选取原来面料中的基本元素进行分解,然后按照点、线、面重新组合成新的、具有空间感的立体结构。分解原面料基本元素的方法有挖切、变形、扎结、堆积、折叠、打褶、抽皱、破坏、剪切、腐蚀、磨刮等,重新组合的方式有拼接、变形、扎结、堆积、折叠、打褶、抽皱、编织、钩织、针织等,点、线、面的分解和组合有时是同时产生的,有时是独立的两个过程,最终通过改变原面料中基本元素的大小、高低、疏密、曲直、重复性,肌理的厚薄、重量、坠性、光泽、干湿、软硬等属性改变面料整体的结构和面貌[4-5]。在三维重塑的过程中,首先对面料的外观形态、颜色、质感、强度、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再根据面料特性的不同来选择立体构成的方式,使服装所构成的空间既能保持立体的外观形态,也能与人体很好的结合,发挥其服用性能。立体构成作为面料三维重塑的理论支撑,为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立体构成的面料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同时需给立体结构足够的支撑,可以是夹棉面料、毡化面料、粘衬面料、金属材料、聚酯有机物材料、木质材料,纸质材料、玻璃亚克力类材料、部分石材、发光二极管等[6]。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审美和个性化需求逐渐提高,不同材质的搭配越来越多运用到面料三维重塑设计中,为服装风格的实现提供了更充裕的物质条件和更宽广的创意空间。
图3 来自于民族文化艺术形式
图4 模拟镜子破碎形态进行不规则的重组
绗缝是用长针缝制有夹层的面料,使里面的棉絮等固定,厚薄均匀,后将外层纺织物与内层棉絮以并排直线或装饰图案式的形式缝合(包括缝编)起来(见图5)[7]。绗缝的图案多种多样,可以有并排直线、波浪线、菱形格、圆形、三角形等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案。因其有夹层的特点,绗缝工艺常用于秋冬服装面料的改造。经过绗缝工艺处理,视觉上可以减轻厚重面料或者羽绒面料的膨胀感,增加面料的花型,触觉上可以形成独特的凹凸感,视觉上控制夹层的厚度可以增加面料的立体效果。
图5 绗缝
面料的褶皱是使用外力对面料进行缩缝、抽褶或利用高科技手段对褶皱永久性定型而产生的,面料经过褶皱处理后,其褶皱方向的面料长度明显收缩,并具有了很好的弹力和伸缩性,进而让服装造型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服装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褶皱分为活褶和死褶,活褶可以打开,伸缩性能好,具有随意性、开放性和灵动性。死褶通常由缝线缝实,规律而工整。制褶的工艺可分为机器制褶(见图6)和手工制褶。
图6 机器制褶
手工制褶的方式一般有缝制、压制、扭转。手工缝制可完成机器无法实现的立体造型,更好的展现设计师的创意,常用于高级定制服装和高级成衣。利用手工缝制的方法,用线将面料部分抽紧,或者缝成整齐的褶裥,形成面料松紧相间、高低起伏的效果。最基本的抽褶缝的方法就是四点一抽法(见图7)、三点一抽法(见图8)、二点一抽法(见图9)、组合抽法(见图10)。
图7 四点一抽法
图8 三点一抽法
图9 二点一抽法
图10 组合抽法
立体拼缝是将一定形状的小片织物拼缝在一起并按照一定的设计将布片拼接出立体的效果[8]。立体拼缝塑造了面料的三维形态,常选用挺括的面料,拼缝的布片一般为几何形,以便塑造出具有建筑感的外形(见图11)。
图11 立体拼缝
在二维平面上,通过使用翻、转、折叠、拉、挤、插等多种折叠手法可以创造出三维立体形态,使原本平面、简约的服装显得生动起来,兼具功能性与视觉美。因折叠的手法不同,效果千变万化。折叠艺术具有运动性和多变性,随着人体的活动,折叠部分自然打开,呈现出独特的动感。规律性的折叠应用于服装上,视觉上整齐和谐,展现一种独特的韵律;不规律性的折叠,则塑造出强烈的立体空间感。折叠工艺既可以用于服装的结构构成,也可以用作装饰。
4.4.1扇形折叠工艺
源于折扇的做法,从一个方向开始按顺序依次折叠成长方形条,固定任一部分,其他部分打开可得扇形(见图12)。扇形折叠应用在服装局部,可使造型生动活泼。
4.4.2曲面折叠工艺
曲面折叠的折痕为曲线,常用于胸部、肩部的局部,绸缎面料的使用使曲面折叠展现出流动的光泽感,相比折痕为直线的折叠,视觉效果更加柔美、华贵。图13在肩部使用了曲面折叠,增强了整体的气势,富有张力。
图12 扇形折叠
图13 曲面折叠
4.4.3折面折叠工艺
折面折叠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对面料要求也非常高,通常需要硬挺、保形性较好的面料来作为骨架塑造折面[9]。蛇腹折是常见的折面折叠,图14是日本设计师Yuki Hagino的作品,将折面折叠手法与柔软的针织面料结合,仿佛为女性独特定制的铠甲。
4.4.4几何型折叠工艺
几何折叠将服装的衣片或者面料用一定的折叠手法折叠成特定的几何形状,重复性的几何折叠造型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几何形的折叠手法因几何形态的不同而复杂多样,在折叠前通常需要对折痕的长短、数量、角度进行数学的计算,在面料背面画出辅助折叠的图形再进行折叠,有些几何形态的折叠还需要手缝进行固定。
4.4.5重复折叠工艺
选择一个立体折叠的形态作为一个基本单元,然后不断地重复折叠,根据服装造型的需要进行穿插组合。重复性折叠具有规律性,视觉上有浮雕感(见图15、图16),在穿着性能上,一些重复性折叠塑造的面料可以实现很大的伸缩,很好地贴合人体。
图16 折叠是立方体的形态
4.4.6仿生折叠工艺
仿生折叠具有立体性、模仿性、装饰性和塑型性,常用于个性、夸张的服饰风格。直接性模仿是将仿生设计的原理与折叠工艺相结合,模拟自然界动植物的外观形态进行折叠,达到与模拟对象相似的立体造型[10];间接模仿是抽象的提取某些元素作为灵感来源,融合设计师个人的理解进行折叠创造,最终制作出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间接模仿的折叠造型相比直接模仿具有更多的创造性。仿生折叠运用于服装,受到人体的体型和活动性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制作工艺和面料特性的约束,因此运用仿生折叠方法对面料进行三维重塑需要以人为本,结合材料特性,创造出兼具实用性能与观赏性的服装(见图17)。
图17 仿生折叠
通过镂空、剪切、打孔、撕裂等方法破坏原有的面料外观,并进行原材料重组,可以使面料达到立体的外观效果。通常选用不易脱散的面料,利用各种技法再造出具有独特结构和美感的造型,制造出的服装独特而个性(见图18)。
图18 破坏
运用线、绳、带等编织或编结的方法同样可以塑造出有立体感的面料结构,可多种材料混合编织,在触感上会有强烈的凹凸感,不同材质的对比也能增强面料的艺术效果。常见的编织技法有编织、包缠、钉串、盘结等。
图19 编织工艺
堆积法通常适用于柔软的面料,将面料从多个方向挤压堆叠,形成自然、不规则的立体褶饰,通常选用闪光型面料以增强立体感。
通过缝、绣、粘、钉、压等多种方法在原有的面料上添加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材料间会形成强烈的对比,视觉效果更丰富,增加了服装造型的感染力。
2015秋冬巴黎时装周Chanel将传统混合花呢和仿羔皮呢结合,运用绗缝工艺创建出不同结构的立体面料,并且在绗缝线交叉处缝以蝴蝶结装饰,充满着浪漫气息。如图20所示,面料师将看似小枕头的鼓包填充面料作为基础模块,进行重复与穿插组合,通过对角折叠和拼接缝合,使棉衣产生新颖的效果[11]。将有立体感的面料应用于袖子、胸前,裙身等部位,避免了大面积使用的赘余感。
图20 Chanel作品
Noir Kei Ninomiya 2017春季的作品(见图21),其中很多的元素被堆积、重复,形成了一种震撼的结构。服装通过独特的穿插、编织手法使表面具有锯齿状的突起,光影可从空隙中透出,具有独特的空间美感。
图21 Kei Ninomiya作品
服装面料的三维重塑工艺方法多样,作品风格各异,具有丰富的肌理美感,有很强的原创性、装饰性、立体感、空间感、触感、视觉冲击力,可增强服装面料的装饰性,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不仅能提高服装的美感、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品牌辨识度,还能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向群,刘素琼.服装面料三维造型-手工缝制定型工艺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10,30(5):51-52.
[2] 张姝.服装面料的雕塑艺术[D].苏州:苏州大学,2015.
[3] 吴丽.剖析“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大舞台,2013,(3):225-226.
[4] 邓美珍,周利群.现代服装面料再造设计[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5] 孙荪.面料造型创意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6] 毛舒.立体构成设计在创新结构领域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3,26(2):284,249.
[7] 李熠,魏琳琳.现代服装设计中绗缝的艺术表现分析[J].毛纺科技,2015,43(6):61-64.
[8] 王雷,骆萌.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设计》实训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J].黑河学院学报,2012,3(3):93-95.
[9] 邹平,马宁.折纸造型工艺构成技术在女装中的应用[J].纺织学报,2012,33(9):105-109.
[10] 刘冬云,张婷.仿生折叠手法在女装造型中的应用[J].丝绸,2014,51(9):50-55.
[11] 杨颐.服装创意面料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