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萍
姚郢排涝站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工程区位于怀洪新河右岸原姚郢排涝涵东北侧50m。新建泵站采用闸站结合形式,主要功能为自排和抽排,排涝标准10年一遇,排涝总面积约39km2,设计抽排流量22m3/s,设计自排流量22m3/s。
泵站工程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按3级水工建筑物设计,穿堤涵闸与堤防级别一致为2级。泵室内安装4台1400ZLB立式轴流泵,配套电机YL630-16,单机400kW,总装机容量1600kW。
地层自上而下为:
素填土(Q4ml):成分以轻粉质壤土、砂壤土为主,灰黄色,结构松散。层厚0.60~5.00m。
1层(Q4al):中粉质壤土,灰黄色,软可塑,湿。高压缩性土。层厚0.70~1.50m,层底高程18.38~16.76m。普遍分布,局部被挖除。
2层(Q4al):砂壤土、轻粉质壤土,局部夹中粉质壤土,黄色,松散~稍密/软塑,湿。高压缩性土。层厚0.50~2.70m,层底高程16.98~16.03m。普遍分布。
3层(Q3al):重、中粉质壤土,含铁锰质结核,灰、灰黄色,硬可塑,上部约1.0m厚为软可塑,湿。中等压缩性土。层厚2.35~4.70m,层底高程13.86~12.13m。普遍分布。
4层(Q3al):极细砂,层顶一般为砂壤土,黄色,稍密~中密,饱和。低压缩性土。该层仅少数钻孔揭穿,可见层厚10.40~11.80m,层底高程 3.24~0.52m。
5层(Q3al):重粉质壤土,褐黄色,软可~硬可塑,湿。中等压缩性土。该层仅少数钻孔揭穿,可见层厚3.70~2.20m,层底高程-0.34~-1.69m。
6层(Q3al):轻粉质壤土与细砂互层,灰黄色,密实,饱和。低压缩性土。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5.50m,相应底高程-7.18m。
工程区地表多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地下水主要是其中的孔隙水,根据地下水赋存和埋藏条件,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
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粘性土隔水层以下的4层极细砂及6层轻粉质壤土与细砂互层中,为区内主要含水层,承压水头随季节变化明显,怀洪新河为区内最低排泄基准面。枯水期间地下水向怀洪新河排泄,汛期河流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埋深2.40~7.30m,高程16.83~16.34m,同期怀洪新河水位17.58m,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深井降水施工较为简单,在施工现场也比较好控制,目前在淮河流域应用较广。结合该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基坑开挖深度,选用深井降水方法进行施工。
降水井深度:15~16m;降水井井径:Ф500mm;滤水管管径:Ф400mm(无砂管);滤料:Ф2~4 mm(细砾石);降水井间距:10~15m。
降水井的布置是保证降水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此次降水工程井点的布置一般间距为10~15m,基于基坑形状呈长方形,西侧紧邻怀洪新河,堤防两侧补给源大小不一,因此对补给源较大的基坑(西侧)降水井间距进行加密布置,降水井间距为10m,其余各侧降水井间距均为15m;降水井距基坑周边距离为1.0m。
由于基坑上部含水层属中粉质壤土,地下水位较高变化较大,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管线渗漏补给,其含水介质渗透性差,因此,含水层进行降水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确保基坑降水效果,在布井和施工中采用如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措施:
(1)加深降水井深度
从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含水介质为粉土夹粉砂、粉砂,渗透性强,涌水量大,因此加大降水井深度,增大渗流梯度,确保降水效果。
(2)合理布井
依据基坑平面形态,基坑内侧地下水的补给源较小,外侧补给源相对较大,因此布置降水井时,外侧加密布井,内侧可增大降水井间距。
(3)完善成井工艺,确保成井质量
由于降水涉及到的含水层属粉砂含水层,且各含水层渗透性较差,含水层赋存层位变化较大,因此只有完善成井工艺才能确保成井质量。在降水井施工过程中,采用多次反复、内部循环洗井法成井。
(4)加设引排设施
依据该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含水介质均为粉土夹粉砂、粉砂土,持水度大,均匀性差。基于上述特征,在施工中如出现坑壁、坑底渗水现象,采用加设引排设施,以确保基坑及基础施工的正常进行。
图1 井管封井示意图
井点测量定位→挖井、安放护筒→钻机安装、就位→钻孔→安装井管→回填井管与孔壁间滤料(粗砂或砾石)→洗井→井管内下水泵、安装抽水控制电路→试抽水→井点正常工作→降水完成拔泵→封井。
(1)成孔:采用直径Φ500mm反循环钻机成孔,泥浆比重<1.05。下管前保证井底沉渣厚度不大于20cm,方可下放滤管。
(2)井管安装:井管安放严格按现场技术交底进行,用4根竹片和10号双铁丝捆绑;管口内壁不错位,选择透水性良好的滤管安装于含水层对应部位。
(3)填砾:填砾前井管必须居中,使填砾厚度均匀,滤料应从井管两侧慢慢对称填入,以防滤料中途卡塞及井管错位,填至井口1~2m时用粘土填实。
(4)洗井:洗井为关键性工艺,在滤料充填完之后,要立即进行洗井,洗井采用井管外注清水循环法工艺,抽、停交替,直至水清砂净为止。洗井结束前测量井深,清理井底,使井底沉淀小于0.3~0.5m。
(5)下泵:下泵深度距井底1.0~2.0m。
(6)井点保护:降水井施工完成后,降水井井管应高于自然地坪20cm,并加井盖予以保护,对深井管周围进行硬化处理。
(7)观测记录:应及时、准确地记录观测井水位,以检验施工方案的正确性。必要时对方案作适当调整,以确保基坑降水效果。
(1)在洗井过程中监测井深、地下水位变化,并实时进行试验抽水,确定各单井涌水量,为选择降水泵型提供参数。
(2)降水工作开始后每天早、中、晚对降水井水各测一次,以便及时掌握降水效果。
(3)地下水位达到稳定后,确保每天观测一次水位,依据地下水位变化历时曲线,调整水泵投入量,达到降低能耗、保护地下水资源目的。
(4)每两天测量一次降水井深度,掌握降水井沉砂量,以便发现失效的降水井,做到及时处理,延长降水井寿命。
(1)试运行。首先准确测定各井口和地面标高、静止水位,然后开始试运行,以检查抽水设备、抽水与排水系统能否满足降水要求。
在降水井的成井施工阶段要边施工边抽水,即完成一口投入运行一口,力争在基坑开挖前,将基坑内地下水降到基坑底开挖面以下1~2m深。水位降到设计深度后,即暂停抽水,观测井内的水位恢复情况。
(2)降水运行中的水位和出水量的控制。
降水井在基坑开挖前20d进行,以便提前疏干地层滞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层自稳能力,顺利进行无水作业。
降水井抽水时,潜水泵的抽水间隔时间自短至长,降水井内每次抽水后,应立即停泵,对于出水量较大的井每天开泵抽水的次数应适当增多。
降水运行期间,现场实行24h值班制,降水运行过程中做好记录,及时分析整理,以合理指导降水工作,提高降水运行的效果。
因为该工程降水井布置在基坑外,且地下水为弱承压层,以后对泵站结构的危害较小,故采用一般封井方法。降水结束以后提出抽水水泵,向井内填充黏土,距地面2m范围内灌入C15素混凝土并用振动棒振捣密实。具体见图1。
通过施工中的监测,对降水作业进行动态分析,证明在该工程中选用深井降水技术是符合工程实际的,实施成效显著,在施工期间取得了最佳的施工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具有一定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