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春国
咂酒,古有巴山“蛮酒”之称。改土归流前,咂酒为土司王府专用“御酒”,故称“土司咂酒”。改土归流后,土家人称咂酒为 “土家咂酒”。咂酒历史源远流长,至迟在唐代已经形成,盛行于土司时期。早在唐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赴忠州任刺史路过三峡时,就作了一首描写土家咂酒宴会场面的诗,题为《巴氏春宴》:“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风。蛮歌声坎坎,巴女舞蹲蹲。薰草铺坐席,藤枝注酒樽。”
土家咂酒是土家族古老而奇特的酒俗文化现象,常用于宴会招待嘉宾助兴或田边地角劳作间隙消除疲劳。据民间传说,明代土兵抗倭,土家人为奔赴东南沿海抗倭前线的子弟兵壮行,将酒坛置于道旁,内插竹管,每过一兵咂一口,世代相传演变为咂酒习俗。这一传说与土司时期土司王酷爱、推崇咂酒,土家族人民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密切相关。咂酒在改土归流后,酿造技艺、咂酒礼仪流传民间,因而留下了大量与咂酒有关的咂酒文化。嘉庆年间土家族诗人彭淦的竹枝词赞美咂酒诗:“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觞。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
如今,咂酒酿造工艺、咂酒宴饮文化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传承成效明显。有识之士建咂酒酿造厂、品牌注册、成立营销公司,咂酒产品、咂酒文化在城区、集镇、旅游景区展示、展销,咂酒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弘扬。
史料记载:“乡俗以冬初,煮高粱酿瓮中,次年夏,灌以热水,插竹管于瓮口,客到分吸之曰咂酒。”土家族人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传承了酿造咂酒的方法。“土司咂酒”其酿法于冬至后立春前,取“五糯”(糯米、糯高粱、糯包谷、糯小米、糯燕麦)为原料,煮熟后拌合均匀加上酒曲,置大瓮内用油纸封紧,再用黄泥巴密封坛口,入地窖封藏一年以上酿成,于来年开瓮取糟,盖蜀中酿法也,土司酷好之。饮时开坛,沃以沸汤,置竹管于其中吸之,曰咂。先以一人吸咂,曰开坛,然后彼此轮吸,初吸时味道甚浓,频添沸汤,则味亦渐淡后,再食酒渣,俗称“咂酒醪糟,一醉二饱”。咂酒酒液洁莹透明,酒精浓度低,味甘醇,可医病、可解暑、可助兴、可消除疲劳。
“土家咂酒”是以酿造“土司咂酒”的方法酿制出窖藏原酒,一年后起窖配以蜂蜜、中药材,再装坛入窖储藏,储存数年不变质,酒精度介于土家包谷酒与土家醪糟(甜酒)之间,是土家人招待佳宾的最佳饮品。饮时,先向坛中注入开水,再用细竹管吸饮,也可用引藤吸饮,但因用新鲜竹管吸饮有竹之芳香与咂酒清香融汇,其香更浓、味更醇,竹液又是纯天然中药材。亲朋贵客来后,大家轮流吸饮,吸完再添水,直到味淡。土家咂酒是土家族人十分喜爱的自酿酒,是“年节”、红白喜会、宴请贵客必不可少的佳酿。
民族特色鲜明。“咂酒”既是酒名,又是土家人特有的饮酒形式,极具土家民族特色。咂酒与喝酒、饮酒、品酒有较大差别。咂酒是将酒坛里插入多根竹管,放在一方桌中央,宾客们围桌而坐共吸之,边咂边歌边舞,同时还行传酒令。故有“一张桌儿四角方,酒坛摆在桌中央,弯腰低头把酒咂,王侯到此也一样,乡歌巴舞伴咂酒,醉咏日月草木香”等顺口溜。石达开曾赋诗点评咂酒:万颗明珠供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出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
过去,咂酒在一般土家百姓家并不多见,主要流行于土司王府及名门望族中,因此咂酒又是土家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咂酒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土家族物质文明的结晶和精神文明的外化,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交往、人际交流的独特形式。
饮酒方式独特。咂酒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独特的饮酒方式,是古代巴人饮酒习俗的一种遗风。咂酒,土家人称之为 “咂抹坛”。“咂”是吸吮的意思,指用一种藤枝或竹杆饮酒;“抹坛”是揩抹酒坛的意思,指用布巾擦拭溢了酒的坛面。土家人款待亲朋至友,以吃咂酒为敬。在土家饮食文化中,咂酒集饮食、聚会、娱乐于一体,颇具特色。在节庆聚会或招待宾客时,抬出一酒坛酒,人们围坐在酒坛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斜插入酒坛,从其中吸吮酒汁,人数一般一轮为五人。饮酒时的气氛热烈,是搭建人与人之间沟通平台、增进情感交流、化解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
光绪《长乐县志》卷十六详细记载了土司以咂酒款待宾客的情形:“土司有亲宾宴会,以吃咂酒抹坛为敬。咂酒抹坛者,谓前客以竿吸酒,以巾拭竿,请他客也。款客则取置堂荣正中,沃以沸令满,以细竹通节为竿,插透坛底……每一坛设桌一,桌上位及两旁,则各置箸一,而不设坐,客至以次列坐。左右毕,主人呼长妇开坛肃客。妇出,正容端肃,随取沸汤一碗,于坛侧就竿一吸毕,注水于坛,不歉不溢谓之恰好,刚满坛口谓之正好,取圆满不亏之意。每客一吸,主人一注水。前客吸过赴桌,再举箸,而后客来,彼此不以为歉也。凡吸歉溢皆罚再吸,故酒虽薄亦多醉……”由此可见,土家族讲究饮酒之道,注重饮酒之德,土家族的酒品、酒礼、酒具、饮酒方式都表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个性特征。
同治《咸丰县志》载:“乡俗以冬初,煮高粱酿瓮中,次年夏,灌以热水,插竹管于瓮口,客到分吸之曰咂酒。”可见,土家咂酒有土司咂酒和民间咂酒两种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是土司或豪门大姓在宴会上招待宾客,后者主要是民间百姓在劳动中驱散疲劳或在家中招待客人,制作工艺基本相同,饮酒礼仪具有明显的区别。
土家人咂酒待客都是从肃静开始,到酣畅淋漓尽欢而散。虽然每一饮一注水,酒越饮越稀薄,但每宴都要醉倒不少人。“茶煨三罐、酒敬三巡”“淡酒三巡也醉人”“酒不醉人人自醉”“主不醉、客不归”的俗语,就源自咂酒宴。
咂酒时桌上菜肴,一般为十碗八扣的“十大碗”,用莲花大碗盛装。菜的品种主要为猪肉及蔬果之类的当地产品,各样菜的出菜次序和摆法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最有特色的菜是一碗 “压桌肉”,若是“膀扣席”,膀或扣为头菜。膀,有全膀、半膀之分;扣,其片大而厚,两端以盖住碗口为度,称为“过桥扣”“盖碗肉”。酒、菜上齐后,在上座位和左右两旁放上筷子,然后摆椅请客入席,主宾席在席位安排上与其他客席有别,主家一人上座,客官四人分列两旁,下席位不设座,为主妇敬酒位,此席名曰“五龙捧圣”。“五龙捧出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的诗句因此而作。这与土家人一般尊客上座,主陪旁席的礼节有别。主、客坐毕,请主妇出来敬酒,酒宴正式开始。席间唱《咂酒歌》,唱时宾主并排而坐,轮流对唱,同时鼓乐齐鸣,热闹非凡。
土家咂酒是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源泉,由此产生了大量与咂酒有关的诗歌,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的思想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以及土家族人民崇尚礼仪的优良美德。俗话说:“饮食所以和欢也。”土家咂酒蕴涵着津液交流、共享一瓮的关系,符合土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和”这个范畴对土家族民族思想的影响。咂酒虽属“乡饮酒礼”,但实质上是在进行饮食和欢的活动,集饮食、聚会、娱乐于一体,成为土家族调节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今,分时间、人物、地点等特定场合,也有用酒杯敬咂酒的,此酒非“咂”,却仍具特色。
土家族人通过咂酒这种方式来履行礼仪,区别上下,明辨主客和长幼,成为土家族传统礼仪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咂酒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融诗歌、传说于一体,集礼仪、哲理于一身,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的土家族民间文学中,与酒有关的作品俯拾即是。如歌谣 《三棒鼓儿酒》《四季敬酒歌》《十二杯酒》等,均以酒为引。《十二杯酒》把一年十二个月的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有序地排列出来,从“一杯酒儿正月定,立春已到迎新春,雨水有水不一定,一寸黄土一寸金”唱到“十二杯酒腊月定,小寒大寒水结冰,二十四节有一定,大寒到了动工程。”特别是每个月以“一杯酒”起头,起到提示和强调作用。
咸丰县大路坝区州级民间技艺传承人李政福,多年来运用祖传秘方,继承传统咂酒制作工艺,酿制的原汁原味土家咂酒备受社会各界好评和众多新闻媒体关注。他酿造的咂酒,酒劲适中,清香爽口。酿制原料是以“五糯”为原料,拌和祖传秘方特制药酒曲,先用传统酿造咂酒的方法制成原酒,放入地窖,一年后取出,加上蜂蜜、人参、石斛等名贵中药材,再用土坛密封入地窖发酵至少半个月,使酒变醇。具有“酒液洁莹透明,酒精浓度低,味甘醇,可医病、可解暑、可助兴、可消除疲劳。”的特性。
李正福酿制的咂酒既是传统咂酒的“复制品”,又具舒筋活血、强身健体的功效,故有 “土家茅台”之称。李正福介绍,咂酒酿造技艺要求很高,原料必须是带糯性的杂粮;必须窖藏一年以上;酿制环境必须保持干净卫生,特别是不沾荤腥;起坛配制后要密封半个月以上。
李正福酿制咂酒原本只是自饮,被民俗文化专家李方庆发现并向外界大力推介,经媒体报道后,李正福的咂酒声名远播,鄂渝边邻的酒店、酒类经销商纷纷找他批量订酒,咂酒品牌也由咸丰县咂酒经销商申请了专利。
央视春节特别节目 “土家咂酒”曾来到咸丰录制。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是真的吗》栏目组曾深入咸丰县大路坝蛇盘溪村,拍摄土家民俗专题片《土家人用吸管喝酒是真的吗》。栏目组采访了李正福、李方庆,对“咂酒”酿制工艺流程、开坛迎宾礼仪进行全程录制,极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于2017年在春节期间播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节目播出后,众多咂酒爱好者纷纷前往咸丰大路坝,看咂酒工艺、品咂酒风味、欣赏咂酒文化展演、拍摄酿制工艺流程、拜师学艺。近年来,为了不让濒临消逝的咂酒酿造技艺失传,咂酒传承人李正福寻找合适人选,主动带徒传艺,徒弟中既有村民,又有医生、单位职工,分布城乡各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