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辑】 儿化韵的困惑
儿化韵最大的问题不是说,而是写。许多儿化韵的字,您用北京话说,非常自如柔美,因为有些字本身就应该用儿化韵来念,但您要是把它变成文字,就会遇到麻烦,比如这句话:“慢点儿,等会儿上小汽车儿再拿花儿。”说的时候,要用四个儿化韵。假如写出来,不用这四个儿化韵,就会变成这样了:“慢点,等会上小汽车再拿花。”
这句话您看着是不是有些别扭。看来书面语“儿化韵”的这个“儿”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例如:“点儿背”、“塔儿哄”这两个北京话,如果去掉这个“儿”字,就变成了“点背”和“塔哄”,这是不是让人不知所云了?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每个字都要把这个“儿”字写出来,是不是啰嗦呀?
为这个问题,语言学家有过争论。大音B分专家认为,从推广普通话的角度,许多字不应该带这个“儿”字。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中小学生课本里的文章,是典型的普通话白话文,您看有多少带“儿”的字?
咱们前文说了,南方的朋友不会说儿化韵。您把字给“儿”化了,他们只能单拎出来念,比如我写的小说《人虫儿》,南方人会念成“人虫、儿”,听起来,好像我写的是“人虫的儿子”,这有多别扭呀!所以,后来改编成电视剧播出时,干脆把“儿”字去掉了,变成了《人虫》。
另一部长篇小说《胡同根儿》也是这种情况,改编成电视剧后,不带“儿”字了。可是,不带这个“儿”字,京味儿就没了。
拿《人虫儿》来说,“虫儿”本来就是北京土话,意思是非常小的虫子,能钻到树木里头去的那种,形容一个人是某个行当的行家里手。不带这个“儿”字,“虫”就变大了,您看过《水浒》,就会知道从前北方人把老虎叫“大虫”。
但书和影视是给全国人民看的,您必须要考虑到南方朋友的语言环境,这个似乎是没辙的事儿。
许嘉璐先生原来是北师大中文系的教授,他在民进北京市委当主委时,我在北京市委统战部工作,那时我们就认识,后来,他当了国家语委主任,我到《北京晚报》当记者。
有一次参加国家语委的活动,我见到他,跟他探讨儿化韵的问题,他认为有些儿化韵的字是可以带“儿”字的,比如“一会儿”、“立马儿”等等,至于所有儿化韵都带“儿”字,那还得由语委的专家讨论才能实行。
许先生对古典文学和古代汉语有很深的造诣,后来他当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工作太忙,我不便就这个问题打扰他,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不过,儿化韵的问题,后來还是受到国家语委专家的重视,在主流媒体的文字报道和一些重要文章中,一些儿化韵的字还是用了“儿”字,如“花儿”、“小孩儿”、“老头儿”、“靠谱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