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问题意识缺乏再归因

2018-06-27 10:13刘嘉
报刊荟萃·上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归因硕士意识

摘 要:而今大量扩招的研究生鱼目混杂,鲜有专为做学问之人,或为个人就业考虑,或为一纸文凭,而教育硕士不从事研究的突出表现在于问题意识的缺乏。长久以来对教育硕士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不在少数,但笔者却希望进一步挖掘其内在根源。

关键词:教育硕士;问题意识

教育硕士问题意识缺乏的现象非常普遍,学者对教育硕士的问题意识缺乏的研究也较多,对其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归因分析、培养策略都有研究。对问题意识的缺乏归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存在不足、缺乏科研动机和明确的科研目标、科研方法不甚科学;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因素、学校与导师的影响。②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消极影响、认知结构缺陷、求知欲不足、生活体验和自我意识的双重缺失、思维训练与方法指导的严重不足。现有研究只求全面,而忽视分析问题实质的弊端。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再归因,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国家对教育硕士的培养目的不明确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中的最高级别,也一定程度的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许多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而盲目选择考研,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却对这种畸形的办学不加管制,任由教育硕士大量扩招。国家在定位教育硕士的培养标准与培养目标时并不是为教育研究提供科研人才的目的,这是教育硕士问题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硕士的培养缺乏连续性

纵观我国的教育体系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未落实到各个教育阶段,人们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缺失,难以形成独立的问题意识。中国教育注重从教师到学生的知识单向传递,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启发与互动。我们总在诟病教育硕士缺乏问题意识,缺乏研究精神,不能为教育研究贡献力量,却不曾考虑在培养其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我们的努力有多少。

三、社会对教育硕士的畸形期待

教育硕士以井喷之势迅速扩招,许多用人单位提高门槛,教育硕士走向一线教学的岗位,并没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而许多未毕业的教育硕士则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只是专注于完成一些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简单任务。能潜心发现教育问题,并做教育问题研究的人只有极少数。而教育硕士本身则更关注追名逐利,以及对以后工作的准备,教育问题意识被遮蔽在教育硕士教育的尘埃之中。而当前我国教育暴露的种种问题却亟需教育研究人员的潜心专注研究。如果大量的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培养的教育硕士也缺乏问题意识,那我国的教育只会止步不前,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桎梏。我们迫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唤醒教育硕士的问题意识,为我国的教育问题解决贡献力量。

综上,笔者认为当前的教育硕士问题意识缺乏主要需要从外部的影响因素来改变,如何从外部改进促发机制,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四、明确培养目的,凸显研究性人才的特殊性

在选拔教育硕士时必须将教育问题意识,科研意识作为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培养上的教育硕士必须在教育问题研究中有所建树,必须是专门服务于研究的人才,专注于教育问题的研究的。在这种刚性培养目的的指导下,各培养单位才有可能更加看重教育硕士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将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凸显出来,从而改变教育硕士问题意识缺乏的困境,为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五、强化问题意识培养连贯性,勘实研究基础

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践问题或理论问题,并由此而形成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教育初期就应该为培养问题意识做准备。质疑、反思、批判是问题意识形成机制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辩论,破除权威观念,使学生敢于怀疑、善于批判。这就需要改变以往得到教育环境,构建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开放的育人氛围。对敢于提出标新立异问题的学生要肯定其优点,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倡导合作、互动的教学方式,创设“生惑”“探疑”的教学情境。同时注重训练逻辑思维,由单向思维变多向思维,打破思维定式对问题意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六、回归真实研究的新期待,重塑科研形象

面对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诸多现实而且棘手的问题,确实需要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潜心钻研。因此希望教育硕士在面临就业时,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不是浪费人才。政府对待教育问题应该更加慎重与关注,只有政府关注与投资的领域才会吸引民众的积极参与。政府应该建立教育科研所,安置与吸纳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人才,这样教育硕士的培养就会减少误入歧途的几率,真正为我国培养教育硕士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甫全.关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J].华南师范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119-124.

[2]曾先锋,聂永成.教育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缺失归因与培养路径探讨[J].教育评论,2015(6).

[3]李爽.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6).

[4]于洪卿.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特征[J].教育探索,2010(11).

[5]孙钦娟.基于自我发展理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

[6]宫宝芝.当代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作者简介:刘嘉(199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与咨询方向。

猜你喜欢
归因硕士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唐维泽、段立作品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