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相机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赛格管理站野生动物调查的应用

2018-06-27 18:45杨强郭明珠
农家科技 2018年3期

杨强 郭明珠

摘 要:2013年11月,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赛格管理站安装5台红外相机,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共拍摄照片1175张,视频125段,拍摄可鉴别野生脊椎动物17种,兽类12种。这次调查兽类中相对丰富度较高的有小麂、毛冠鹿、野猪、黑熊、黄喉貂等。通过红外相机使用调查对赛格管理的动物资源分布的基本状况。

关键词: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相对丰富;动物资源分布

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利用恒温动物自身的热量促发感应器对动物进行拍照,可用于物种普查、行为监测、野生动物数量调查等研究。相对于捕捉、直接观察等传统调查方法,自动照相调查法相对于野生动物的干扰最小,尤其适合记录习性隐蔽和夜行性的野生动物,国外利用自动照相调查法已有较长的历史。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应用,目前也开始广泛的应用于野生动物的调查中。

一、研究地概况

高黎贡山位于云南西部,北起西藏高原,南达中印半岛的缅甸境内,全长600km,跨越5个纬度,地势北高南低,高差达3000余m。由于这种的自然条件使高黎贡山成为野生动植物南北过度的走廊。记载有维管束植物256科1196属4897种(亚种、变种),其中,裸子植物有7科17属33种(亚种、变种),被子植物203科1069属4270种(亚种、变种),蕨类植物46科110属593种,保护区已知哺乳类动物有205种;鸟类525种;两栖动物52种;爬行类动物81种;鱼类49种;有昆虫1690种,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赛格管理站位于高黎贡山南段东坡中段,周边有三个行政村,辖区南以坝湾站接壤,北以百花岭站接壤,管护面积:98362亩。

二、调查方法

在高黎贡山赛格管理站辖区内安放5台红外感应照相机,保证红外相机的放置均匀覆盖赛格管理站所管辖的区域,且任意两台红外相机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小于500m,相机分6次安放,其中2013年11月—2014年1月放置于勐乃管护小组沟浜,2014年2月—4月放置于张贡管护小组大竹草原,2014年5月放置于勐乃管护小组茶叶林,2014年6月—8月放置于赛林管护小组自家米岭子,2015年4月—6月放置于赛林管护三转河,2015年9月—12月放置于张贡山石头山,累计在赛格放置相机32台,监测时间达400余天。

三、结果

本次调查共拍摄照片1175张,拍摄录像125段,有效照片325张。

本次调查共拍摄到可鉴别野生脊椎动物17种,其中鸟类有5种,其中包括白鹇(Lophuranycthemer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红喉山鹧鸪(Arborophila rufogularis)、环颈山鹧鸪(Arborophila torqueola)、大黄冠啄木鸟(Picus flavinucha)等。

兽类12种,隶属于4目7科,包括偶蹄目赤麂(Muntiacus muntjak)、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milneedwardsii)、野猪(Sus scrofa)。灵长目有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熊猴(Macaca assamensis)。食肉目有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啮齿目有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霜背大鼯鼠(Petaurisa philippensis)、巨松鼠(Ratufa bicolor)。

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易危(VU)”级别的有4种,分别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评为近危(NT)级别的有2种,分别为熊猴(Macaca assamensis)和巨松鼠(Ratufa bicolor)。

四、结语

红外相机在高黎贡山使用的使用相对较短,护林员对红外相机的使用不是很熟悉,所以在放置红外相机的时候部分相机放置不正确,红外相机有时后不能得到照片或是录像,所以得到红外相机的照片和录像相对有点少。且高黎贡山山里天气变化大,受温度和阳光的影响,红外相机所成的影像一部分为空白的影像。

红外相机的使用的相片多为兽类种类多于鸟类的种类,在调查的地方,多为树林比较密集的地方,很多时候为兽类提供食物和隐蔽的场所,且红外相机的安置在距地面较低的地方,多数鸟类生活在乔木或灌木层,且活动的面积较大,红外相机拍摄的鸟类多是一些在地面活动不易观察到的物种,如白鹇、山鹧鸪等。

参考文献:

[1]Solberg K H Bellemain E Drageset O M, Taberlet P,Swenson J E.2006. An evaluation of field and non-invasive genetic methods to eatimate brown bear(Ursus Arctos)population size.Biological Canservation,128:158—168.

[2]肖治术,王学志,李欣海,周岐海,权瑞昌,申小莉,李晨.2014探讨我国森林野生动物红外相机检测规范.生物多样性,22(6):704—711.

[3]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6.

[4] 肖治术.2015红外相机布設与操作.森林玉人类,35(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