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摘 要:视障孩子常年住校,除了按照课程规划规定的科目上课,仍有许多课余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且他们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一切都感兴趣。但是,要想满足视障孩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仅靠通常根据盲校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的课程表而设置的课程是不够的。为了弥补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占领视障学生大量的可自主支配的时间,丰富视障学生精神生活,发展视障学生的感知觉,更能有效防止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视障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使视障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关键词:盲校;课外活动;意义;作用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视障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视障学生感知觉、有效防止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它在培养盲生身心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外活动对盲孩子不可缺少
1.盲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够自食其力、残而不废的合格视障人才,因此学校的整体工作都是围绕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通过课外活动,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新鲜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发展各方面的智力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励学生的求异创新精神。通过课外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他们艺术兴趣,锻炼学生的身体,调节学生的脑力劳动,促使学生体质的增强。活动中还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特长,并逐步培养独创能力。例如:学校每年进行的“六一”、“元旦”庆祝活动;通过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愉快地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成为残而不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些活动的开展,教育者从中发现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并及时培养和训练,防止人才的埋没。
2.视障学生生活在一个关系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因受视觉功能障碍的影响,他们需付出更多的艰辛,才能学会如何去认识他人、评价他人及与人交往。社会交往能力的学习与训练,能为视障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应付各种环境做好准备,为他们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视障学生由于生理缺障,往往局限在盲校或家庭这个小圈子里,跳不出这个小框子,而且,许多视障学生存在着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比正常人差。这不但不利于盲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盲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尽世拓宽盲生交往的面,使他们走出班级,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经常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广泛接触各种交往对象,增加盲生社会交往的“面”和“量”。活动前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活动中紧密观察,加强引导,活动后总结表扬,这样也有利于盲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如,我校每年组织的春游活动,学生走出校门,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对于盲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但由于课堂教学的课程和教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难以迅速传递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还由于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由于课堂教学是整班教学,难以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的不足给培养人才带来了局限性,而课外活动正是补充了课堂教学的缺憾。首先,在传送知识上做了补充。不仅在数量上扩充了学生知识领域,增加了新的信息,而且在质量上,增添了学生的感性材料,把已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弥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完全性。如: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进校园活动,补充、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其次,在培养能力上作了补充,在丰富课外活动的实践中,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组织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能力等等。
三、课外活动是发展视障学生感知觉的重要途径
感知觉是重要的心理过程,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情感、一直都是从感知开始的。各种感官的感受性在生活实践中是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高的。也就是说,感受性的提高使缺陷补偿成为可能。
课外活动中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主动地感知、探索、观察。教师可以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这些活动都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去做,可以让他们感知每一样活动的完整过程,发展学生的感知觉,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自主能力。
四、课外活动可以使盲校有效防止校園安全事故的发生
视障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学生群体,视觉上的障碍影响了他们对世界及事物的认识,从而导致了他们有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心理问题逐渐外化。再有的进入青春期,更是无视校园规定,处处“对着干”,这些都是安全隐患。为了充分占领学生的大量的“业余时间”阵地,盲校要大力开展课间活动、午间活动、课后活动等,让视障学生人人有活动参加,人人参加活动,让他们无过多的闲暇时间,从而改变部分视障学生无所事事,无事生非的局面。
总之,盲校教师要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视障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聪明才智,发展自己,锻炼自己,完善自己。这种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来走上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时,也仍然会坚持下去,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沈家英,陈云英,彭霞光.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20-121.
[2]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课外活动的意义.
[3]蒋文华.课外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