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记

2018-06-27 14:01张琪
速读·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医院门诊医生

张琪

今天是我来广州上学后第一次去看病。一般的小毛病我是不会去看的,用自身的经验买点药吃会方便得多。可这次喉咙像塞了个肿块,隐隐地痛,吞咽困难,折腾了我一晚,我自以为病得很重,便趁下午没课赶去医院。

说是大学城医院,其实是省中医院,远超过清远最好的医院。里头环境确实优美,宽敞而不冷清,白光和黄光交织,设施都弄成蓝绿色,一副现代化的生气勃勃派头。只是不是太人性化:不叫号,只有一个远远的小屏幕中显示轮到哪位;指示牌不清晰,我找内科找了半天;没有看病流程图,交药费时跑了几趟冤枉路。

医生诊断我只是感冒前期,两下把我的病历和药单打印好,看病不过十多分钟,我却在外面等了近一小时呢。缴费的尴尬就不谈了,当收费窗里的帅哥告诉我一共79.9元时,我很没出息地感叹:“怎么那么贵!”但事到如今只有乖乖交钱去取药了,取回来几盒分量十足的西药,原封不动就是外边卖的那些,倒没什么中医院特色。

顶住炎日我走上归途,心里有些不爽:看个病都那么贵,不,看病并没有收我钱,是买药贵,我算是去买药的;药也算不贵,因为分量实在多,够吃一个星期了。比起我那个开了盒六十多块的消炎药的舍友,我这次看病算值的了。我还在纠结些什么?

我只是感觉感冒前期不值得那么兴师动众,看病不像看病,倒像走了个程序,寻求一些心理安慰。那看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脑海浮现出那间小小的诊所。

那是一间离我家很近的小医院,或者连医院都说不上,是一家私人开的门诊。一家普通铺面的大小,路过的人一眼就看透了门诊的全貌:贴墙放一张长木椅给等候的病人坐,左边的一张木桌子是医生的办公台。铺面右边被分割成三个部分,最大的一处是配药间,一面墙镶着存药材的木柜子,高高的被分成无数个小格子,四周围是各种瓶瓶罐罐和西药盒子;往里一处是注射室,很小间,只能放下一张硬长椅和一张整齐排列着药水的操作桌;最里头的一间是病房,里面有张软床,可是床单跟被子都不是白色的而是我们平时盖的那些,似乎是直接从家里拿过来的,这张床可以让病人休息半天,就算是住院了。

开诊所的是个女医生,年纪不大,现在也才四十多岁,这诊所却开了好多年了。我不知道当年年纪轻轻的她是以何种勇气开这家门诊的,又或者她是从她父辈手中接下的衣钵。她微胖,皮肤白净,化淡妆,脸挺漂亮的,笑容不多,但很亲切。她一家三口就住在楼上,一个在角落的小楼梯口可通上二楼,有时会见她儿子背个书包上上下下。

医生常年披一件洁白的大褂,给人感觉很干净。你一坐在她面前,她伸手就帮你把脉,一边问你病情,一边跟你说些养病的注意事项,大医院分几步完成的她通常一块儿做了。之后拿个木条压在你舌头上,一边打着手电筒,一边发出夸张的啧啧声:“你的喉咙肿成一大块啦!”她龙飞凤舞地给你写药方,没有病历本,她刷刷地写完就撕下来给你,比大医院的电脑快多了。然后你被引进注射室,她戴上手套,滋滋地往注射器里吸药水,蹲下甚至跪下给你屁股扎针,手法娴熟,利落到你还没感觉到痛针就打完了。最后你就到柜台去取药,她将每次吃的药丸分放在一张张小纸片上,包成粽子形,打开包装就是花花绿绿的一堆。如果给小孩子吃,可以碾磨成药粉,掺粥里骗孩子吃了都不知道。

診所一般只看小病小痛,最大能医什么病我也不知道,但小病斩草除根也不容易,她却可以做到。看病也很便宜,十来二十块,药开得刚刚好。很少有复诊说病没好齐的,也没有医闹说医生骗钱不救命。周围的居民都来看病,绝对地相信医生的医术,规规矩矩地吃药,路过还跟她打招呼。十几年来,平平淡淡,她没什么丰功伟绩,被她医治过的人却很多。没有人特别地赞美她,也没人指责她不好,她像每一个开店的个体户主一样,安逸地挣着一点点钱,与世无争,时不时走出门跟旁边理发店的师傅聊天。

我第一次去她那里看病是五岁半的时候,吃麦当劳吃坏了身体,一个早上就吐了三次。那时我刚知道了“胃癌”这个词,吓得一身冷汗,以为就是惹上这种病。我妈把我送到这位医生跟前,她很年轻,微笑地对我们说:“不碍事,只是急性肠胃炎,吃点药一下子就好。”果然到了晚上就不泻不吐了。

从此我对她很是膜拜,打针不痛,药一吃就好,我生病都到她那里去看。小学时有一次我在操场摔了跤,不是塑胶跑道而是砂石很多的水泥地,手脚和头都伤了,去她那里包扎,她吓了一跳,以为我被车撞了。

最近一次去她那里看病是高三差不多高考的时候,胃痛犯了,特意去中医院开的药吃了也没用,又回到她的诊所去。她听了我的情况,知道我原本没有胃痛的毛病,是压力过大引起的,药都没给我开,说:“不用吃药,平时吃东西吃清淡些,三餐准时,吃饭嚼烂一点,我知道你们为了省时间吃饭都狼吞虎咽的……你信不信,高考完了胃病自然就好了。”被她说一下我心病一下就解除了,从此没再吃药。而且被她说中了,我高考完后直到现在胃再也没痛过了。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医生,开一间普通的诊所,我们那里的老街上还有不少这样普通的诊所,由一个或几个平凡的医生支撑着。附近的居民,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不是大病都上那些诊所去看,不用兜弯路,不用受气,也方便快捷。

几十年了这些诊所还在,没什么大的变化:简陋的布置,低廉的药价,睿智又家常的医生,一个个被关爱的躯体,一代代被温暖的心灵……这应该是最美好的医患关系吧。

我没有觉得现代化的大医院不好,也不敢否认它们救死扶伤的功绩。只是我从省中医的冷气中走到炽热的阳光下,像从梦中惊醒。突然想起家乡的小诊所,那个嗡嗡的大吊扇坐着的哪位女医生,不知她现在在做什么。

猜你喜欢
中医院门诊医生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院
赵县中医院
门诊支付之变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崛起中的钟祥市中医院
中医院的契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