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腾飞
摘要:小学生的显著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爱玩爱闹,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的特性,更受学生喜爱,也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课;游戏教学
针对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所以在小学体育课中,游戏成为了最常用且很有效的教学辅助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提高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游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首要条件,而游戏的独有魅力则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锻炼。传统的体育课中,很多老师只是单纯地教学生技术动作、跑跳技巧等,对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注意力分散,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运动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比如,在50米快跑训练中,我们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扮演小小快递员。准备一个鞋盒大小的纸盒,让学生拿着盒子快速跑到指定地点放好,随后返回和下一个队友击掌,下一个队友就迅速拿起盒子送快递,也放到自己队的制定地点。途中要保证快递不能掉落,且放快递的地方,要摆放整齐。在指定时间内,送快递最多的一组获胜。这样的运动游戏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快跑,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二、游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自身素养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锻炼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但是如果体育课只是反复单纯地进行跑跳等练习或体育基本知识讲述,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游戏教学是集体力、知识、娱乐于一身的一种教学方式,广受学生喜爱,让学生边玩边学边练,利用游戏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比如,在锻炼学生耐久力的200米和400米跑步练习中,如果只是单单让学生坚持,渐渐地学生就会怕累,不愿意跑。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游戏竞赛的方法进行训练。将学生分组,进行400米接力比赛,并设置一些简单的奖项,激发学生动力和欲望。或者我们可以进行200米运球接力跑等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理念。
三、游戏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所以体育教学中多样化的、有意义的体育游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比较强,而且想象力丰富,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研究挑选相关游戏项目,或者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征求学生意见和想法,对我们做过的游戏进行改编和改进,也可以让学生们相互合作,自己设计新的游戏,这样不仅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在跳绳训练课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四五个人一组,共用一条绳,进行比赛,或者组织跳绳接力赛,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花式跳绳展示等等,简单且有创意的跳绳游戏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体育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不仅仅是呆着孩子们玩儿,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从中有所收获,收获健康的身体,樹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教学游戏的选择一定要有思想性,有意义,但又不失趣味性,既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和道德素质。体育教师要适时在游戏中或游戏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体育技能、战略战术以及游戏中涉及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进行适当点评,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会自我总结、自我反省,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能及时自我改正,培养伙伴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合作的精神,逐步推动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竞赛型的体育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耐挫力。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好胜心特别强,缺乏耐挫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竞赛型游戏就是竞争,每个人都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所以在这类型的游戏中,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胜败观念,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长期的游戏竞赛中,不断经历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磨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耐挫力也会得到不断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合理地运用游戏教学方法,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佩英,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田士力,浅谈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好处[J].吉林教育·教研,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