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英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移动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直播行业的兴起,使一些低俗、恶趣味的音乐充斥网络。小学生由于缺乏分辨能力,很容易受到冲击,从而影响其审美观的形成。而民族音乐历经了几千年的洗礼,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加入民族音乐的教学,培养小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声音、时间、情感、审美四个方面对民族音乐进行简析,带领小学生开启一场艺术之旅。
关键词:民族音乐;小学教育;艺术
中国古代的教学讲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现今的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无论什么时代,音乐的学习都在教学当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而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审美观形成的开始,良好的艺术熏陶,有助于其审美观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一、民族音乐是听觉的盛宴
人们常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一首音乐的好坏,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靠听觉判断。它通过旋律、速度、强度等形式的变化,通过听觉引起人心理和生理的刺激,进而达到感情的共鸣。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科普兰在其著作《怎样欣赏音乐》的扉页上写着:“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可见,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声音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基础和前提。
而在声音的表现上,乐器是不可缺少的存在。虽然从古至今,乐器的种类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却各有其艺术特点。钢琴的高雅,吉他的狂野,古琴的清幽,唢呐的悲怆……尤其是一些古典乐器,现在也逐渐被加入到一些流行歌曲当中,使其对声音的渲染更具魅力。在《小号手之歌》这首儿歌中,小号不仅能吹出节奏,还能吹出美妙的旋律,那“嘀嘀嘀哒嘀、哒哒哒”的旋律一响起,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革命战士步伐飞快、勇往直前的英勇姿态。而《小牧笛》这首歌,更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农村孩子赶羊、放鹅的热闹场面。
二、民族音乐是时间积淀的艺术
对于艺术而言,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手段,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最终被人们保留下来的,必然是艺术中的瑰宝。民族音乐在中华民族伊始的时候便存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洗礼,依旧在音乐领域熠熠生辉,可见其不朽的魅力。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民族音乐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更是这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从原始社会时期的骨哨、陶埙,到秦汉时期弦类、击打类、吹奏类等乐器的出现,再到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等音阶、调转等理论的形成,民族音乐逐步走向成熟。虽然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但是在民族音乐发展的长河中,每个民族又形成了自己的音乐特色。无论哪种音乐形式,随着时间的洗礼,不仅没有褪色,反而韵味更加深厚。
三、民族音乐是情感的寄托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乐论《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相信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我们的情绪会跟着音乐的情感而波动,这就是受音乐里面情感的影响。小到个人情感,大到家国情怀,都会在音乐中有所体现。尤其是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之多,决定了其音乐内容之丰富、情感之强烈,绝不是其它形式的音樂可比拟的。
听《踏雪寻梅》,我们感受到了梅花不畏严寒,在腊月寒冬依旧吐艳枝头的坚忍不拔。听《草原赞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内蒙古音乐的神韵,同时,它跳跃活泼的节奏,欢快爽朗的旋律,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喜悦与自豪。听《八月桂花遍地开》,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为了解放而战的信念。通过带领学生欣赏这些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感,进而形成丰富的价值观和艺术观。
四、民族音乐是美的升华
艺术的根本是审美,音乐审美包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审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段,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世界建立一定的联系,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观或艺术观。
而小学阶段接触的艺术培养,一是美术,一是音乐。可见音乐的培养对于小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审美观形成的初期,在加上缺乏一定的分辨力,任何一种艺术的元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而现在的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低俗、恶趣味的音乐作品,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冲击。所以,民族音乐教学的加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不良的冲击。随着对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对其正确审美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对民族音乐进行的简析,可以让小学生更好的认识、理解民族音乐,进而爱上民族音乐。在小学阶段中加入民族音乐的教学,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音乐环境,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开启一场深厚的艺术之旅。
参考文献:
[1]刘哲.少数民族歌曲在小学音乐课中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
[2]孙鑫.中关村第三小学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