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用
摘要:学习习惯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要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慢慢形成习惯,提高数学素质。
关键词:学生;生活;实际;培养;激发;兴趣;习惯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习惯就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对教育者来说,习惯是本质现象之一,只有习惯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精神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与表现出来的经常性、自动化的学习方式。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好课本的知识,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一、课堂学习的习惯。
课堂学习是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的习惯是学习习惯的最重要的内容。数学学科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会思考、会提问、会做笔记、会“发现”。
1、会思考。会思考就是要求在理解数学各种定义、定理基础上,对于比较类似的概念加以类比、区分。通过区别,类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运用自如,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思考。
2、会提问。会提问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困难、疑惑,并将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在课堂里向教师发问,这就是提问。“学者须要会疑”“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积极提问是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重要学习习惯。
3、会做笔记。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要将在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做笔记还能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效率更高。只要持之以恒,就能习以为常。
4、会发现。“发现”指是寻找规律,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使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由“试算——归纳——猜想——论证”学习模式。还应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拓展思路,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课外作业的习惯。
认真作业的习惯与学习态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一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并不是完全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引起的,而是由于作业习惯不好。所以平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作业习惯。课外口头和书面的作业是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来体验学得的知识,使知识内化成认知结构。一定量的练习能强化这种内化作用。好的作业习惯应该是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先复习课文,再进行作业,不依赖别人独立完成,对作业能自我检查,能订正、改正作业的错误,书写整洁、有条理。
2、复习习惯。阅读课本、整理笔记,及时的复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对当天获得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3、预习习惯。预习,是对将要在课堂内学习的知识预先进行学习。这是应用已有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学习过程。不仅对以后的学习内容、所要遇到的困难有所了解,便于在课堂学习中把握住重点、难点和关键,重要的是这种自学的过程锻炼了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得到了加强。
三、测试、检查的习惯。
在测试、检查中都有一个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问题。高水平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是以良好的应对测试、检查习惯作为必要条件。良好的应对测试、检查习惯主要有认真复习、认真审题、认真思索、认真总结。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原型。
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新知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境,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可以让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纸盒、跳珠、球、水管等生活用品,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点,最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认识了物体的形状和特点,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生活實践。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活动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溶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在人体躯干与身高的比例上,肚脐是理想的黄金分割点,若肚脐成为该人的黄金分割点,愈给人一中美的感觉。因此女性朋友们会选择穿高跟鞋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假设某身高为1.60米的女士原本躯干与身高的比为0.60,X:L = 0.60。请你设计一双符合该女士身高的高跟鞋。即该高跟鞋的高度。
解:∵X:L =0.60 且L=160
∴X =96
设:高跟鞋的高度为d。
根据题意得:(160+d):(96+d)=(96+d):(160-96)
解得 d=7.62。
最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之美。
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乐学、会学、学好,从而慢慢形成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借助游戏形式或让学生适当接触趣味数学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有一个人要乘船把一只狼、一只羊及一棵白菜带过河去。船上却只能容纳一个人和一只狼或一只羊或一棵白菜。但如果没有人看着而留着狼和羊,狼会把羊吃掉,留着羊和白菜,羊会把白菜吃掉;只有人看着,狼才不会吃羊,羊才不会吃白菜。这个人究竟应该怎么办才能将狼和羊、白菜安全带过河呢?
因为狼不会吃白菜,所以把羊先带过河去,再自己回來把白菜带过河去,同时把羊带回原地,把狼带过河去,再从回原地把羊带过河。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
例如:给学生一张正方形的纸和一把剪刀,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剪刀剪一次,得到一个形如的“十”字,并自己动手实验。
因为“十”字的四个角都剪去面积相等的小正方形而得到的,这四个角是对称的,所以利用对称图形的性质,把正方形对折成一个长方形,在把长方形对折成一个小正方形,小正方形再对折得到一个小三角形,把小三角形中集中了四个角的小角沿着对边折出一条和对边平行的线,沿线剪开便可以得到一个“十”字了。
三、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实现现代教学理论所倡导的“快乐教学”,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发功能和鼓励性功能,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好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成绩,而良好的学习成绩又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增强学习信心,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抓好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科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使他们具备了今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本品质。
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将会主动去索取知识,我们也达到了教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只要坚持不懈,循循善诱,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江西教育科研》2001第四期
[2]《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一期
[3]罗浩源《生活中的数学》上海远东出版社 15~17
[4]白丁《魔法数学》现代出版社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