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

2018-06-27 10:33肖箫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7期
关键词:展览抗日战争和平

肖箫

摘 要:文章围绕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以2015年大庆博物馆主题展览“不屈的抗战——大庆抗日战争史展”为例,论述博物馆展览在讲述民族苦难史实时的方式,同时也表明了博物馆应如何正确引导观众正视历史、思考历史、获得感悟。

关键词:展览;设计;抗日战争;历史;和平

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这一主题关注博物馆的角色,博物馆如何使社会受益,成为推进人类和平共处的枢纽。该主题同时强调了接受有争议的历史是展望未来的第一步,作为伴随人类发展而固有的有争议的历史,如何理解其中难懂的方方面面。同时,该主题鼓励博物馆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其调节,以多元化的观点和平讲述历史,也希望人们通过这一活动增进理解。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中國经历了十四年苦难,终于迎来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的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但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遍布全国各地的抗战遗迹和文物,流传至今的抗战故事与精神,日本迄今为止对此段历史的不正视导致的各种国际问题,都迫使我们不得不再次严肃对待这段历史。在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共大庆市委宣传部、大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图片展览“不屈的抗战——大庆抗日战争史展”在大庆博物馆展出,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收获了社会好评。本文以此为例,论述博物馆如何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

1 展览基本情况

“不屈的抗战——大庆抗日战争史展”共分为9部分,分别是前言1版、“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3版、“中共满洲省委发出抗日号召”1版、“中共满洲省委对义勇军的支援”1版、“龙江工委成立”3版、“抗联十二支队”6版、“三肇惨案”2版、“抗战胜利”1版、结束语1版,加上展览名称1版,共20版。其中“抗联十二支队”特开辟“抗日英雄耿殿君”1版,介绍抗日英雄耿殿君的生平事迹。

版面设计上,所有版面均采用棕红偏深为底色。展览名称、前言、结束语以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大浪淘沙为背景,下方为长城和民众举枪抗战的青铜像;其他版面则在左下角绘有八路军举枪奋击日寇的形象。所有文字均为白色,版面内为黑体字,标题和版面角标文字为华康龙门石碑体,“不屈的抗战”5字采用金属色行书,“大庆抗日战争史展”8字采用明黄色黑体。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3版采用1929年末经南京《时事月报》披露的《田中奏折》(原件称《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为背景。该专题第一版简要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及之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所引用的照片为1927年制定侵略中国策略的“东方会议”照片(左上)“九一八事变”前绘制的《关东军进军图》(右中)“九一八事变”嫁祸照片(左中)和731部队在哈尔滨做细菌实验的四方楼遗址(右下);第二版从上到下依次为日伪设立的特务机关照片、抓捕无辜民众照片、屠杀民众并肆意侮辱的照片以及设立的东三省特别区署所照片;第三版从上到下依次为731部队为自己饮水卫生设计的“石井”式滤水器照片、满蒙开拓哈尔滨训练所照片、日伪占领瑷珲县砂金矿照片(左下)和关东军侵占齐齐哈尔市照片(右下)。

“中共满洲省委发出抗日号召”1版、“中共满洲省委对义勇军的支援”1版、“龙江工委成立”3版采用“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中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参谋们“九一八事变”前绘制的《关东军进军图》为背景。“中共满洲省委发出抗日号召”对中国共产党率先作出的抗日号召情况做了简要文字说明,所引用的图片为组织大庆地区抗日活动的共产党人黄吟秋(左中)、中共宣言(右中)、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下)。“中共满洲省委对义勇军的支援”介绍了中共对东北自发组织的抗日义勇军的支援和组织指导,所引用的照片为东北义勇军照片(左中)、活跃于大庆地区的青年抗日义勇军首领李海青照片(右中)、中共满洲省委的《告满洲各地义勇军书》(下)。“龙江工委成立”第一版简要介绍了大庆地区第一个地方党的组织——龙江工委,下方即为龙江工委遗址牌照片和龙江工委领导机构示意图;第二版自上至下分别为龙江工委宣传部长高吉良照片(含文字简介)、龙江工委书记张文廉纪念碑照片、龙江工委工作员徐泽民照片(含狱中题诗一首);第三版介绍了龙江工委成立的“三肇抗日救国会”情况,展出了其中6名“三肇抗日救国会”会员照片(含杨德茂、许向春、庞振武、曹文虔、张学、许凤林)。

“抗联十二支队”6版(包括“抗日英雄耿殿君”1版)以该版面中伪滨江省警备科长渡边正雄被群众武装“庄稼人”在肇源击毙后日本人所立的战死地碑为背景。第一版中介绍了抗联十二支队在三肇地区的抗日活动,所引用的照片为东北抗联编制表(中)、抗联十二支队支队长戴鸿宾及政委许亨植照片(下);第二版为飞行队起义士兵遇难地照片(上)和龙江工委旧址照片(下);第三版为渡边正雄战死地碑照片(上)、杏树岗开拓团使用的斗照片(左中)、杏树岗开拓团遗址照片(右中)、日军开拓团见证人马耀龙近照及简介(下);第四版是抗联十二支队第三十四大队第一中队队长艾青山结婚纪念照(上)和在世的大庆地区抗联老战士李桂林近照(下);第五版即为“抗日英雄耿殿君”专版,右上为其画像,左上为追认其为烈士的《革命烈士通知书》,其下以大段篇幅介绍其在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活动及被俘后英勇就义的事迹,并简要介绍了他被追认为烈士的曲折经历和深远影响;第六版为抗联十二支队纪念碑照片(上)、四撮房八烈士碑照片(左下)和敖木台战斗遗址照片(右下)。

“三肇惨案”2版以该版面中1941年3月肇州县公署关于镇压反满抗日人士的布告为背景。第一版介绍了“三肇惨案”(以下简称“惨案”)的由来,所引用的照片为记载惨案的档案照片(中)和肇州县公署关于镇压反满抗日人士的布告(下);第二版为惨案中被害的32名抗日烈士墓碑照片(上)、悬挂于树上的烈士头颅照片(中)和惨案见证人梁斌近照(下)及惨案经过介绍。

“抗战胜利”1版以该版面中苏军挥师东北的照片为背景。版面中先以简要文字介绍了大庆地区摆脱日寇统治的过程,引用了群众为苏联红军作向导的照片(左中)、人民群众欢庆抗战胜利(右中)和苏军挥师东北的照片(下)。

2 展览设计分析

2.1 巧妙运用色调与字体

色调是观众对展览的第一印象。本展览采用的基调为红色,其次为黄色。红色属于暖色调,最富刺激性,能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加速血液循环;而人眼对橙色和黄色特别敏感,因此常用作警戒色。同时,红色和黄色均为我国国旗颜色。展览采用此色调,有采用了国旗为背景这一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红色和黄色对人体感官刺激带来的固有心理变化,有利于加强展览宣传效果。此外,红色和黄色也有各自的象征意义。红色象征着鲜血、烈火,暗示着抗日战争的残酷与保家卫国的热情;黄色是最辉煌、最明亮的色彩,是一种鼓舞人的色调,象征着勋章般的华贵与荣耀;而红底上的黄色是一种节庆喧闹色,更显辉煌夺目,象征着抗战胜利带给中华民族的欣喜与荣光。字体颜色为白色,既为使文字在深色背景下更加引人注目,也因为其没有强烈的个性,可体现严谨、严肃的态度。展览照片除一张为彩色外,其余均为黑白或略泛黄,既是因为大部分照片拍摄年代只有黑白照片,也是因为将当代照片做旧为黑白或略泛黄能使人有翻阅档案般的陈旧感,无形中增加了几分真实度。

色调与字体搭配,起到了更好的效果。版面内正文为黑体字,它一般用于印刷、书面报告等比较正式的场合,多用于标题或标识重点。以黑体字搭配白色,更能体现文字在讲述史实时严谨、严肃的态度。标题和版面角标文字为华康龙门石碑体,不仅融合了隶书的笔势开张与楷书的结体严谨,给人以雄健开张的心理体验,还因为其能带给观众阅读纪念碑碑文的庄重感。“不屈的抗战”5字采用金属色行书,不够明亮却增加了金属质感,体现了战争的现代化与抗战体现的“百炼成钢”精神。“大庆抗日战争史展”8字采用明黄色黑体,弥补了展板的亮色,同时也强调了此次展览的主题,使观众印象深刻。

2.2 以时间为线,逻辑清晰

展览明显以时间为线索。专题方面,从开头“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到“抗战胜利”结束,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链;专题内部方面,照片也严格依照先后顺序编排。不仅如此,展板内容也在逻辑上十分严密。战争前,有1927年制定侵略中國策略的“东方会议”和“九·一八事变”前绘制的《关东军进军图》;发动战争,有“九·一八事变”后的嫁祸和之后的趁机鲸吞、横行东北;面对日寇侵略,有中共满洲省委的迅速回应和对随之涌现的各地抗日活动的支援,乃至先后成立龙江工委和抗联十二支队指导当地抗日斗争;为镇压抗日活动,发生了惨不忍睹的“三肇惨案”;抗战胜利后,作为同盟国的苏联参与并协助中国人民赶走了日本侵略者。经过这样的缜密安排,观众对大庆地区抗战历史会有非常清晰明确的直观感受与理解,记忆更深刻,展览效果也更好。

2.3 照片量及编排重点突出

反映抗战各阶段的照片其实浩如烟海,有主有次、精心编排才能突出重点。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中,抓捕、屠杀民众的照片放在显眼位置,使人触目惊心,充分感受到日寇的残忍;满蒙开拓哈尔滨训练所照片也同样处于视线正中且面积较大,该机构是日本表面上假装经营铁路,暗地里彻底变中国东北为日本“本土”的一部分,以此疯狂掠夺东北的战略资源、镇压反满抗日运动并就地解决关东军的后备兵源,是日军肆意压迫中国人民又一表现形式。“中共满洲省委对义勇军的支援”中,《告满洲各地义勇军书》处于显著位置,以明确证据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日活动中处于的领导地位。“龙江工委成立”中,龙江工委工作员徐泽民照片配以狱中题诗,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令人印象尤为深刻。“抗联十二支队”是此次展览的重中之重,占整个展览的1/3,其中两位抗战老兵的简介和对抗日英雄耿殿君的长篇追忆,使抗战历史更加鲜活,也更加震撼。“三肇惨案”中日伪政府的镇压公告和惨案见证人的陈述,以压抑代激扬,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更显示出抗日的艰辛和不畏强权的可贵。“抗战胜利”中以苏军挥师东北为重点照片,肯定了抗日战争中同盟国给予的巨大帮助。

2.4 背景富有深意

细节的设计尤其能够显示制作者的用心,此次展览中展板背景的设计就充分显示这一点。展览甫一开始,“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便以《田中奏折》为背景。这份文件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当时十分轰动。“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已是日本确立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的战略时臭名昭著之言。以此为背景配以日军侵华的史实图片,充分展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中共满洲省委发出抗日号召”“中共满洲省委对义勇军的支援”“龙江工委成立”采用“九·一八事变”前绘制的《关东军进军图》为背景,不仅展现了日寇在我省的肆意侵略,更暗示“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日寇铁蹄践踏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地民众奋起反抗。“抗联十二支队”以该版面中渡边正雄被群众武装击毙后日本人所立的战死地碑为背景。这块碑是展览中唯一一块由日本当局制作的碑,它原本是纪念并表彰日本军人的“光荣牺牲”,现在却成了侵华的铁证,十分富有讽刺意味。由于其被群众武装击毙,更显示出全民抗战的巨大力量。“三肇惨案”以县公署关于镇压反满抗日人士的布告为背景,暗示了当时日伪政权的高压政策,使“三肇惨案”更加悲壮。“抗战胜利”以苏军挥师东北的照片为背景,军队充足,军备齐全,气势高昂,显示了抗战对军队的锻炼和抗战胜利对民族自信心的极大提升。

2.5 前言与结束语画龙点睛

作为史实类展览,前言和结束语具有特别的地位。前言能够唤起情绪,为展览做好铺垫;结束语则要升华感情,发人深省。该展览的前言先以对偶句开头,场景开阔,气势雄浑;紧接着以“我们不能忘记”为引,简要回顧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再以“我们也不能忘记”承前启后,水到渠成地开始讲述黑龙江省以及大庆地区的抗日事迹,指出大庆各地的抗日遗迹“记录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见证了龙江儿女为抗击外敌侵略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也见证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将展览的基调定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结束语首先对抗战历史做了定性,“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第二段则直接指出我们对待抗战应有的态度为“我们回首这场战争,因为珍爱和平,反对侵略。我们纪念这场战争,不是为了仇恨,而是着眼于未来”,我们要从回顾战争中学习的是“无论是在抗战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最后,展览以“以史为鉴,勿忘国土沦陷亡国奴备受凌辱之耻;知耻即勇,常思抗敌御侮党是砥柱中坚”这一对比句再次高度概括了此次展览的核心,以“振兴发展,中华民族巍然挺立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和谐,世界和平,让我们用臂膀和胸膛筑起钢铁长城”展望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展板下的长城和青铜抗击像更为这一结尾做了绝佳的注脚。

3 启示

“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本就是一个矛盾的命题,但又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历史难免有耻辱,有争议,但又不能回避。如何向当代人甚至是下一代人讲述这一历史,表面看来是内容问题,实质是态度问题。此次博物馆日主题明确指出,接受有争议的历史是展望未来的第一步;博物馆要引导观众理解伴随人类发展而固有的有争议的历史,并通过积极调节,以多元化的观点和平讲述历史,增进相互理解,推进和平共处。此次“不屈的抗战——大庆抗日战争史展”便达到了这个目的。展览以和平下的暗涛汹涌到战争的肆虐席卷为开头,以中国人民的奋起抗争和抗日活动的遍地烽火为发展,以大庆地区抗日的轰轰烈烈和日军的残暴镇压为高潮,以抗战的胜利为结束,书写了一篇生动而又壮烈的民族史诗。它展示了日寇的残暴而不过分渲染,反映了抗日史实而又不过分神化,回顾了战争历史而又不沉湎伤痛,很好地表达了珍爱和平、反对侵略的正确历史观,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也不忘肯定其他国家在帮助中国赢得抗战胜利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中国提出中日关系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对待历史是中日世代友好的基石。如何正确对待历史,不仅仅是对二战中的中日持有暧昧态度的日本应面对的问题,也是曾遭受日寇奴役的中国应面对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不屈的抗战——大庆抗日战争史展”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猜你喜欢
展览抗日战争和平
9月历史大事记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博弈·和平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