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军
【适用话题】适度 繁简 文化 传承
橘子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常与柑子一起被统称为柑橘,颜色鲜艳,酸甜可口。然而在水果市场觅食的时候,我却意外地发现,同一种水果,有的卖家标着“桔子”,有的卖家却标着“橘子”。
“橘”是这种水果的正写,也是目前唯一的正确写法。至于“桔”,它的正音应该是“jié”(音同“节”),通常用在“桔梗”这个词里,例如《桔梗谣》里的桔梗、朝鲜小菜里的桔梗。
“桔”字被借用表示“橘”之义,应该是从广东开始的。因为在广东话中“橘”同“桔”“吉”发音很相近,至今南方很多地方仍保留有互相赠送大桔的风俗,谐音“大吉”。可能最初就是出于吉祥祝福的心愿,人们故意将“橘”写成“桔”字。
除此之外,由于“桔”字易写、易识,在近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宠儿”,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冰心1975年发表的《小桔灯》用的就是“桔”。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成立,也是用“桔”替代“橘”命名。这些用法都表明,“桔”字不再是“橘”的附属,而是开始在越来越多的正式场合亮相,已经登上“大雅之堂”。
这两个字混在一起,其实是简化字方案的结果。从1956年开始,中国前后陆续推行了四批简化字。简化字对推动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和扫盲,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毕竟写“桔子”比写“橘子”要容易得多。随便截取几个字的简繁写法对比一下,“楼(樓)、里(裏)、礼(禮)、丽(麗)、厉(厲)、励(勵)、离(離)”,我们就能感受到简体和繁体在书写难度上的差别。
但是到了后期,简化字一度进入了“越简单越好”的误区。比如在1977年提出的二简字方案中,鸡蛋写成了“鸡旦”,停车写成了“仃车”,“橘”写成了“桔梗”的“桔”。这给辨识带来了很多困难,于是这个方案未获通过。但还是有很多流传开的字在民间流行,“橘子”就是这时变成了“桔子”。1986年,《二简(草案)》被废除,但人们用“桔”来表“橘”的热情依然没有退却。
简化字虽然方便,但还是有一些问题。比如今天的“学”字,我们已经很难琢磨其中的含義。其实“學”的本义是,有一个人(“子”),在案几上(“冖”),用两只手在摆弄算筹,这个过程叫作“学”。但是,它整体都被简化了,“用手计算的情景”变成了三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甚至有一个方案是把文字全部字母化,还好这个方案并没有执行,要不然,我们看古代书籍就只能像看天书一样了。
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字的时候,可不仅仅是看方不方便写,还要考虑这些符号的含义,以及它们的文化背景。
(摘自科学松鼠会网)
【素材分析】“汉字简化运动”对推动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和扫盲,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后期的一味追求笔画的精简,甚至有人开始鼓吹的汉字拼音化,不仅仅给汉字的辨识带来困难,更会给文化的传承构筑巨大的障碍。“化繁为简”必须有个度,并非越简单越好。
【速用名言】
1.凡事都有个适应范围,“不及”固然不好,但“太过”亦未必尽善。——中国中医学家 印会河
2.要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美国前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
(特约教师 马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