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可以让我们回想起一座城市曾经的样貌,以及曾经那些灿烂的、简单的、未曾改变的日子……
姜文的记忆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1993年出品、1995上映的一部电影,是姜文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更是他对于自己青春的致敬。英达说:“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片子的导演是姜文,他跟我是同班同学,我们一块儿长大的,电影里有很多情节说的就是我们班的事儿……”电影里夏雨饰演的马小军,就是现实生活中姜文的原型。而电影中马小军的外号,马猴,也是生活中姜文的真实外号。英达说这个外号就是他给起的:“姜文脸比较长一点,所以我们给他起的外号叫马猴。他这个戏里选的夏雨,就是因为长得比较像他,外号也叫马猴,而且故意姓马。小军是用他的真名,姜文原来叫姜小军,后来才改的姜文。”在那个年代,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叛逆、张狂,再加上北京人身上与生俱来的江湖义气,所以为兄弟两肋插刀打群架的事儿,是这些人成长中少不了的东西。
戏里有一个片段,夏雨拿着砖头打架,把一个孩子脑袋给拍破了。开始拿的木头道具砖,夏雨说:“一开始拿锯末那种,后来导演说不行太假了,然后就换了真砖,那个演员头上戴着一个冒血的塑料管,他自己控制,有一个气泵在他手里,我一拍,他一捏,往外流血,每次我都觉得是真的,我就愣在那儿,没有办法去进行下面的动作,然后每次导演说不行,每次得重来。估计那哥们儿对我终身难忘……”
先是进了局子,后是打了群架,这些片段的重现,让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年少轻狂,影片既然将北京式的青春躁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也就少不了展现一下北京式的家庭教育……
姜文在接受杨澜的采访时,曾经谈到过母亲的教育:“后来我觉得我和我妈的关系也挺复杂,她挺严厉,当然了她同时又特别护犊子,挺没有原则的护犊子。我要是出点什么事,她就能‘腾的站起来,说‘我去,她经常会有这种态度。我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发现她其实是很正常的,母亲对孩子的一种自然的感觉。当然,我是长子,她愿意管我,她觉得管了我,底下都好办了,所以我和我弟弟在家里是完全不同的待遇。”姜文觉得自己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但是他经常因为不听话挨打:“我妈老打我,但我也不知道我怎么才能听话,就是很困惑。”影片中还有一个这样的片段,一天,马小军刚一进家门,就被爸爸拽住,告诉他姥爷去世了……在之后的影片中,姜文采用第三者讲述的方式告诉人们剧中马小军的姥爷。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姜文在描述马小军的经历的同时,也讲着自己的故事。
真实的平民生活片
姜文在影片的开篇,有这样一段独自:“北京,变化这么快。20年的工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与真实。”姜文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场这样形容1994年的北京。而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到底变成了什么样,我们可以通过1990年的电影《北京,你早》,去重温一下。寂静的清晨,电报大楼的钟声让睡眼惺忪的年轻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整部影片以当时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公共汽车为载体,讲述着上世纪90年代车轮上的北京城。
一辆三门两段的红色大公共,在长安街上行使着它的使命;一前一后两位售票员,与南来北往的各色乘客,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京味儿十足。
有人说《北京,你早》是他看过的描写北京最好的影像,很真实的平民生活片。有公交,涮羊肉,歌厅,拷贝乐队,秀水街,语言学院和更多……
北京人重新认识王姬
《北京,你早》,呈现了一幅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风情画,凡是经历过此番的人再回眸往事,怎能没有曾经沧海的感触,短短二十年,真的可能宛如隔世。而这期间人们的住房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人离开了大杂院、筒子楼,拥有了自己的单元房。生活的富足让人们有了更远大的梦想。80年代末,齐秦的一首《外面的世界》,让人们将出国视为美好生活的开始。于是,导演夏钢在1992年拍摄了由葛优和徐帆主演的电影《大撒把》。
导演郑晓龙说:“我和朱小平,我们两个人,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聊起来就是说‘我媳妇出国了,当时算了一下,在北京,有好几千个这样的孤男,和好幾千个这样的寡女,还不拍个电影,就写个剧本。”
拍摄于1991年的电影《大撒把》,形象地描绘了80年代人们的出国梦。而两年后,一部电视剧的出现,则实实在在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人在国外的生活状态。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演之一王姬,在那个时候,已经实现了她的出国梦,所以阿春身上的故事,很多王姬都亲身经历过。她回忆拍这部电视剧的故事:“我的留言机上有冯小刚的留言,说王姬救场如救火,还是请你来,后来我就满心欢喜的去了,从洛杉矶飞纽约的路上,我看完了这个《北京人在纽约》的小说,我觉得,他们找我就对了,这个人物我都不用演,因为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了,平时跟他们接触,那时候在电视台打工,看的这种看得太多了。”
1993年春节后,一篇名为《“阿春”还是北京人》的报道,已经告别舞台五六年时间的王姬,因为这篇报道,迅速被北京人重新认识,这位1988年出国深造的人艺演员的出国经历,展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
王姬说冯小刚教会了她很多不熟悉的北京话:“举个例子,比如说冯小刚当时说,这戏肯定火什么的,我说什么叫‘火啊,什么‘歇菜这类话,我听不懂,这都是什么新语言,都觉得自己跟不上,落伍了这种感觉。”其实在电影《大撒把》中,作为编剧的冯小刚就为本片贡献了不少“金句”,“贫嘴”耍得充满北京风味儿。
除了北京话,影片里冬日的长城、空旷的天安门广场、午后地坛公园的小院儿,以及使馆区的梧桐,都为电影打上了一层专属于北京的色调。这些电影,既回顾了北京城里的烟火生活,又体会了北京人的生活状态。时代总要变迁,但那些值得珍藏的记忆,历经时光洗礼却会越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