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太,红旗渠的一段不朽爱情 一门两烈士,生离复死别

2018-06-27 05:57张琳
北广人物 2018年21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

张琳

编辑推荐理由

红旗渠依然默默地流淌着,它不仅曾是林州人的“水源”,如今也成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水源”。记者和数百位参加第二届中国研学旅行大会暨红旗渠研学旅行论坛的嘉宾和代表都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久久流连于“一干渠”“青年洞”等红旗渠工程遗迹,我们还体验了打钎、推车、民工餐……正如研学旅行论坛上大家一致取得的共识:我们正在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深度挖掘整合研学旅行资源、创新方式和手段,推动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精神对青少年意识形态形成的引领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合格接班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夯石)

在红旗渠采访时,笔者听到最多的是当地群众对刚刚去世的老书记杨贵的想念和感激之情。正是杨贵在担任林县县委书记期间,主持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2018年4月10日,杨贵同志去世后,当地政府在红旗渠纪念馆举行了悼念活动。导游在为我们解说这段历史时,眼中含着泪水……

在采访中,笔者通过当地旅游局和红旗渠风景区的工作人员还意外地了解到一段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

一门两烈士,生离复死别

这段爱情传奇的男主人公吴祖太(1933-1960),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白庙村人。因家乡灾荒,7岁随父母到郑州讨饭,靠卖水维持生活……是党和政府把他从一个穷苦孩子培养成技术人才,后来他从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动工后,吴祖太担任工程股副股长,负责工程设计,既要依据勘测实况,绘制每项工程设计图纸,还要考虑每个工段施工的安全措施,他没日没夜地在工地上奔波,总感力不从心。有一天,他跑到盘阳村南边的凤凰山工地,发现已经挖了五六天的渠道,竟不是测定的渠线,自己感到非常内疚,及时讲明情况,予以纠正。这件事引起的教训,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 “吴祖太事业心很强,红旗渠是他和多位技术人员的设计杰作,他为此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曾经对芦恭亮说过:‘恭亮,你不要走,我将来也会到林县,咱们一起搞红旗渠工程。”林州市文化馆原副馆长梁生廷回忆说。吴祖太1958年主动要求到林县工作。芦恭亮是新郑人,也毕业于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但他早于吴祖太到林县,成为水利局的技术员。20世纪80年代到安阳公路局工作,后病逝。在吴祖太到林县之前,由于勘测引漳入林,芦恭亮就和吴祖太有过接触,并成为好朋友。“芦恭亮曾经有过离开林县的想法,是吴祖太留住了他,这是芦恭亮后来告诉我的。”梁生廷说。红旗渠建成后,按照中央的指示,水电部于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农展馆等地举行红旗渠展览,梁生廷和芦恭亮都曾经参与展览,梁生廷也记录了很多关于红旗渠的资料。芦恭亮告诉梁生廷:“我起初以为,吴祖太是安慰我的,他不会来林县,谁想到他后来真来了,他认定他的理想就是引漳入林,我真感动了!”芦恭亮告诉梁生廷,吴祖太有个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揪头发。每当遇到困难和深夜困倦的时候,他就会用力揪自己的头发,好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

1960年3月28日,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高度负责,吴祖太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一起深入洞内查看险情,岂料洞顶意外坍塌,两人均不幸牺牲。27岁的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也是为红旗渠献身的81位烈士中唯一的外乡人。而仅仅十个月前,他的妻子慧贞刚刚为救学生而牺牲。

一门两烈士,生离复死别!他呕心沥血设计了红旗渠,却没有看到红旗渠。

田永昌曾在红旗渠总指挥部担任宣传教育股股长,他在渠上工作了十年,渠修成后,又在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工作了一年,以后又到接待办、外事办。吴祖太遇难时,田永昌就在现场附近。

吴祖太初到林县时,在南谷洞水库建设工地工作,是工地上最忙的一个人。他是家里的独子,母亲几次催促他举行婚礼,他一推再推。1959年农历正月初一,吴祖太和小他6岁的淇县小学教师薄慧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农历正月初五,吴祖太就返回了南谷洞工地。

1959年6月,爱人慧贞为了救小学生不幸牺牲了。吴祖太赶到淇县就地安葬了爱人,又赶回南谷洞工地,忍痛坚持工作。他原打算等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后,再把妻子的灵柩移回原阳县。可是,他却再也不能亲自送爱妻一程了。

据文献记载:1960年3月28日晚上6时许,田永昌同吴祖太及宣传教育股的王文全三人一同在设在山西省平顺县王家庄村的红旗渠总指挥部吃饭。吴祖太说王家庄隧洞不断塌方,为保证施工安全和便于以后通水管理,他计划把原来的单孔洞改成双孔洞。三人约定晚饭后共同行动,到现场去具体研究如何钻洞。走到王家庄村东时,他们碰到了负责该段施工的姚村公社西张连连长,这个连思想工作做得好,施工进度快,有好多典型事迹值得总结。田永昌和王文全就暂时留下,让连长谈谈经验。这时,姚村分指挥部负责安全的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过来了,吴祖太就同李茂德一起进洞查看,可是他们进洞后十几分钟突然遭遇塌方,两人同时遇难。

当时的工地上,技术人员本来就属凤毛麟角人才。吴祖太的遇难让县委书记杨贵非常痛心。总指挥部为吴祖太开了追悼大会,会场上一片哭声,县委追认吴祖太为共产党员。

生不同衾死同穴

1960年初,吴祖太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确保工程顺利动工,他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不畏艰险,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每天工作到深夜。在短短的时间内,拿出第一本藍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本刊记者在红旗渠纪念馆现场看到了这份宝贵的“蓝图”。

红旗渠要通过山崖河涧,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吴祖太和同事们在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难题,设计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建筑物。如青年洞一段,原拟绕山挖明渠,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经过反复考虑比较,吴祖太改进设计方案,采用凿隧洞,让渠道通过天险绝壁。在总干渠跨越浊河的地方,他昼夜思考,拜访附近山村老人。掌握河道地质基础和水文资料后,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科学地设计出“空心坝”,让渠水从坝心通过,河水从坝顶溢流,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矛盾。记者在红旗渠纪念馆中见到了“空心坝”的模型,深深地佩服吴祖太的巧思和智慧,可惜天妒英才!

林县人民难以接受吴祖太的突然离去,都说:一个外乡人,为我们付出这么多,如果不把渠修成,就无颜面对吴祖太的在天之灵!

吴祖太生前有一个好友是林县水利局的干部刘合锁。当年是他和姚村分指挥部指挥长郭百锁一起负责把吴祖太的遗体送回原阳老家。

吴祖太的母亲远远相迎,见面后她对刘合锁说:“谁说俺娃不回家,这不俺娃回来了……”闻者无不痛哭。

为了安慰失去独子的大娘,刘合锁主动要求给她当干儿子,照顾老人。此后几十年,刘合锁一直把吴祖太的父母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每年,他都要到吴祖太的老家跑几趟,不仅送去政府的抚恤金,带上林县的特产,更像一个亲生儿子一样,在老人生病住院时无微不至地在身边照顾,直至老人去世。

1984年,刘合锁同薄慧贞的哥哥共同操持,把吴祖太和薄慧贞这对英年早逝的夫妻合葬到原阳县吴祖太的家乡。生不同衾死同穴!这也算是对两位夫妻烈士的一点告慰。1990年,刘合锁突发心脏病去世。刘合锁的儿子刘学林依然视吴家为亲人,吴、刘两家还保持着亲戚关系,来往不断……

据文献记载:“红旗渠”工程历时近十年,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而这一切都是30万林州人民靠双手甚至是饿着肚子创造的,他们就是想“苦干一辈子,让后代享福”! 1960年春,红旗渠首座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龙,河水奔腾咆哮,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了汹涌的河水……

在红旗渠纪念馆镌刻“献身人员”名字的“山碑”上,第一排第一个名字就是:吴祖太。

也许,旁边还应加上他妻子的名字。畢竟,这对奉献者的爱情同样可歌可泣!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红旗渠劳模的故事
论红旗渠精神对高校学生的教育意义——基于热播剧《红旗渠》的传播效果研究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论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