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的起始 畅春园

2018-06-27 03:18赵连稳
北京观察 2018年6期
关键词:皇太后清华园圆明园

文 李 睿 赵连稳

作者李睿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专门史研究生,赵连稳系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一直对国人生死宅墓的选择产生着重大影响,自认“受命于天”“君权神授”的古代帝王,在营造宫殿、园林等皇家建筑时非常重视风水学,风水宝地成为皇家建筑选址的首要条件。畅春园的选址就是康熙皇帝钦定的。

炎炎夏日,海淀公园内绿树成荫、碧波荡漾、凉风习习,避暑观光的游人络绎不绝。但徜徉其中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曾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家苑囿——畅春园的遗址。

畅春园是清朝在北京西郊兴建的第一座“避喧理政”的大型皇家园林,在“三山五园”建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之功,其后雍正、乾隆两朝,都以畅春园为参照,营建了圆明园和清漪园。

畅春园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建成,之后到乾隆末年基本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道光以后畅春园的功能丧失殆尽,逐渐走向衰落,咸丰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的焚烧,此后衰败加速,民国初年只剩下西北角的恩佑寺和恩慕寺的部分遗迹。

畅春园的前身,是明代武清候李伟的私家园林清华园。李伟作为明朝外戚,采取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成为京城巨富,为其营造清华园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清华园规模宏伟,建筑华丽,是京城首屈一指的私家花园。清代吴长元所著《宸垣识略》一书,称赞清华园为都城第一名园,其水景也是江淮以北首屈一指的。

明末清初,清华园逐渐衰落,清军进攻北京时也对其进行了破坏和劫掠。康熙初年,清华园归肃亲王豪格之孙、显亲王丹臻所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显亲王将该园奉献给康熙皇帝,次年遂正式开始营建新园,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基本建成,并命名为“畅春园”,取《易经》“乾元统天,则四德归之,四时皆春”的含义,希图君主行仁政,使天下万物众生都各得其所,带来四时皆春、物阜民丰的局面。

雍正帝即位后,在康熙帝的寝殿清溪书屋旁修建了恩佑寺,寺中供奉康熙帝御容,雍正帝每月必亲往瞻拜。畅春园还成为皇子读书学习的地方,雍正二年(1724年),皇子弘历移居园内中宫西侧的闲邪存诚殿读书,后来才搬到圆明园长春仙馆。此外,园内房屋还被赏给太监居住,令他们在园内学习弓箭、藤牌、鸟枪、枪、刀等武器,作为雍正帝外出及居住在畅春园时的宿卫。雍正帝虽然也有在园林中处理政务的习惯,但他却以自己的赐园圆明园为“避喧听政”之所,将圆明园扩建为新的御园。

乾隆年间,畅春园成为“皇太后园”,即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晚年的主要居住地。期间进行过三次修缮和改建,并施以很好的保护和管理,园内安全保卫工作也很到位。孝圣宪皇后去世以后,乾隆帝规定畅春园永远作为“皇太后园”,子孙后代均不得更改。

然而,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皇太后去世直到嘉庆年间,清朝都不再有皇太后,畅春园进入漫长的闲置时期,修缮、保护、管理力度都大不如前。至道光元年(1821年),清朝才又有皇太后,但此时的畅春园建筑大多破旧损毁,大小湖泊也多拥塞。道光帝认为畅春园地界开阔,修缮工程短期内不可能完工,以此为理由破例将皇太后住所改在了圆明园中的绮春园。

随着清廷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畅春园逐渐成为一座废园。咸丰帝为了给他的弟弟修葺赐园,从畅春园拆卸木料。咸丰十年八月二十四日(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占海淀,将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及周围园林一齐焚毁。畅春园内仅存的恩慕寺、恩佑寺、清溪书屋等园林建筑,被彻底焚毁,畅春园与圆明园一样变成了一片废墟。园内残存的建筑木料在同治和光绪年间被拆用于圆明园与颐和园复建工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畅春园再次遭到附近居民及八旗驻军的洗劫,园内树木山石均被私分殆尽。之后,清政府将畅春园的护园河道和园内的河湖填平,作为训练军队的操场。

《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地图》中的畅春园和西花园

畅春园的命名寓意“八风来朝”“六气通达”“顺天而治”,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治国理念。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一直对国人生死宅墓的选择产生着重大影响,自认“受命于天”“君权神授”的古代帝王,在营造宫殿、园林等皇家建筑时非常重视风水学,风水宝地成为皇家建筑选址的首要条件。畅春园的选址就是康熙皇帝钦定的。

从方位上看,海淀位于北京城的西北方,风水学中西北方为乾为天,为圆为君,为刚健勇武,是一块风水宝地。此外,从自然风景角度来看,海淀地处西山山脉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下水源充足,泉水密布,在西山的映衬下,青山碧水,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色。明清以来多有文人骚客赋诗作画,赞美西山风景,如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用“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诗句来吟颂西郊山水之美,一代文豪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曾忘情地写下“雁被西风驱谴,人被西山留恋”的佳句。

中国建筑讲究以中为尊,意为帝王居天地之中而一统天下,在皇家建筑中,强调主要建筑必须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分布在两侧,正殿建在中轴线的核心部位。

畅春园正面有五座大门,中间为大宫门,门外建有东西朝房各五间。门内正对着的是康熙帝上朝理政的九经三事殿,相当于紫禁城的太和殿,是畅春园内高大雄伟的单层殿堂。畅春园建筑以南部的宫殿区为主,北边的苑林区为辅,宫殿区又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九经三事殿为主。中轴线东侧的澹宁居,是康熙皇帝日常理政的场所,相当于紫禁城的养心殿,东北角的清溪书屋,则是康熙皇帝居住的地方,西路是帝后游玩和太子活动的领域。

畅春园内残存的界碑

整个畅春园布局依照皇宫定式,井然有序,前朝后寝,尊卑分明,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畅春园在景观设计方面不仅继承了明代清华园的做法,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展现了精湛的建造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意境和艺术效果,真所谓“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据史书记载,清华园水面很宽阔,勘称江淮以北之首,园内有人造假山,种植大片花果、牡丹、芍药,繁花锦簇。畅春园进一步强化了清华园的这一建筑艺术特色,人工挖湖十余处,通过错综交叉的水道彼此相连,浑然一体。园内具有通畅的水上交通,可以乘船游览各个景点。园内景观设计很好地运用了“因水成景”的手法, 前湖中有一个大岛,岛上有瑞景轩、林香山翠、延爽楼三座建筑物。延爽楼是个三层高的大楼阁,是畅春园的制高点,南眺朝寝,北望碧波。前湖的东边有一长堤,遍植丁香,称丁香堤;前湖的西边则有芝兰堤和桃花堤。清溪书屋位于东路的最北端,水环河绕,四面临水,环境清幽。

畅春园的叠山艺术堪称一绝,园内有五十多座土山,冈峦连接,河湖之间,低冈盘桓,婉转起伏,曲径通幽。另外,还使用江南的名贵山石叠砌了十几座假山,如云涯馆往北为一系列的叠石假山,出自叠山大师张然之手,怪石突兀,气势不凡。

畅春园作为皇帝的御园,其功能是多元化的。首先它有避暑养生的功能。畅春园中秀丽的山水风景,比起紫禁城中沉闷压抑的氛围,特别是盛夏时节的闷热难耐来说,更加令人赏心悦目。康熙帝常常乘龙舟在园内河上游憩,泛舟观荷,欣赏美丽的山水景色。康熙帝住进畅春园以后,身体健康状况大有好转,历史上记载“烦疴乍除”,可能有点夸张,但对他养生十分有益,这一点是肯定的。

其次,畅春园具有“避喧理政”的功能。由于畅春园距离紫禁城较远,更重要的是清代皇帝过惯了游牧生活,不喜欢在呆板乏味的紫禁城中生活,所以畅春园就成为康熙皇帝处理朝政的场所。据统计,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首次驻跸畅春园,至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园内寝宫清溪书屋,前后36年,每年都在畅春园处理朝政。36年间累计居住畅春园257次、3800余天,年均驻园107天,最短者为29天,最长者为202天。康熙皇帝在这里处理政务、接见朝臣、任命官吏。例如,康熙四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康熙帝一天之内处理了八件政事,其中包括召见新上任的云南巡抚郭琛。

此外,康熙帝还在这里策试选士、阅试武举、赐宴王公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和举办千叟宴等。

第三,皇太后颐养天年的功能。清朝以孝治天下,皇帝率先垂范,在畅春园中奉母颐养,恪尽孝道,并在园中建立寺庙,以供瞻拜先帝和太后遗容。早在康熙时期,就将孝庄文皇后和孝惠章皇后请进畅春园居住,康熙帝经常问安,不时宴请。乾隆帝为奉养皇太后,对园内无逸斋、凝春堂、蕊珠苑和集凤轩等建筑进行修缮,将“澹泊为德行宫”改名为“春晖堂”,把其后的“寿萱春永” 寝殿作为皇太后常年居所,并对畅春园的安全保卫工作进行了妥善安排。皇太后于乾隆三年正月住进畅春园,除节庆日移住圆明园长春仙宫外,其余的日子均住在畅春园里。

位于畅春园遗址的海淀公园景观

在清朝还没有实行秘密立储制度之前,康熙皇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把皇后所生的刚满周岁的胤册立为皇太子。胤被立为储君,引起非皇后所生的大阿哥胤的不满。胤以为自己是皇长子,应该立为太子。胤和胤的背后形成了两个利益集团,索额图和明珠分别是两个集团的主要大臣,相互倾轧。与此同时,太子的权力欲望越来越膨胀,加上他残暴不仁,加剧了和康熙皇帝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的第一次废太子事件。

但是,康熙帝从心里喜欢胤,加上自己年纪大了,需要早日把太子人选确立下来。《清实录》记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复立胤为皇太子,但胤急着要当皇帝,他和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托合齐勾结起来,逼父让位。康熙五十年十月,康熙帝罢免托合齐,任命隆科多为步军统领。次年的十月,康熙帝在畅春园对太子党的大臣痛加训斥,将托合齐凌迟处死,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被判绞刑。

此后康熙帝再未册立皇太子,绵延三十多年的太子之争严重损害了康熙帝的身体健康。

千叟盛宴在畅春园办过两次,第一次是康熙帝六十大寿的时候,第二次是他六十九岁生日的时候。

恩佑寺(始建于雍正元年)山门遗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康熙帝在畅春园大宫门前大摆宴席,赏赐不远千里前来给他拜寿的老人,宴会分三天进行,场面很宏大。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在畅春园宴请直隶以及全国各省汉族老人4240人,二十七日宴请八旗老人,二十八日于畅春园皇太后宫门前赐宴八旗年老妇人。第二次千叟宴举办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这次人数略有增加,内容和第一次差不多,也是赐宴、赐酒、送礼品。

畅春园千叟宴后,与宴官员纷纷写诗赞颂,祝皇帝万寿无疆,如张鹏翮所作七律《万寿诗》曰:“太平天子寿无疆,万国嵩呼玉历长。久道化成逢节令,梯山航海共称觞。笙歌彻路迎先仗,朝野欢欣祝圣皇。此日龙颜真有喜,万年朝色满朝堂。”皇子们也写了祝寿诗,诚亲王胤祉《万寿诗》写道:“华渚虹流景运开,中天云物正昭回。北辰环见诸星拱,南极光连帝座来。品类欢心归寿域,乾坤佳气满春台。万年枝上宫莺啭,惠日和风遍九垓。”

康熙帝晚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十月,在长达几个月的塞外木兰秋以后回到北京,没等身体恢复,二十一日,又赶往南苑围猎。十一月初六日晚上,大风骤起,气温突降,康熙皇帝受寒而病倒,第二天返回畅春园养病。十二日深夜,康熙帝的病情急剧恶化,夜半刚过,急命皇四子胤速回畅春园,同时,又召诸皇子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人到清溪书屋御榻之侧。隆科多传达皇帝口谕,让皇四子胤登基。

第二天早晨,康熙皇帝驾崩在畅春园的寝殿。当天晚上,康熙皇帝的遗体从畅春园被运到紫禁城乾清宫。

猜你喜欢
皇太后清华园圆明园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穿长裙的“皇太后”
请“皇太后”走下神坛
清华大学之“清华”的由来
两宫太后并尊岂是仅有
皇太后的资源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