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首都功能

2018-06-27 03:18马春玲
北京观察 2018年6期
关键词:分类区域政策

文 马春玲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华视国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桦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摄影 秦焕钧

近年来,围绕首都北京逐步形成的城市群建设正在逐步成熟,城市产业多中心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强调疏散非首都功能的政策导向的同时,如何更高效地加强北京首都功能的塑造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值得关注和解决的命题。

北京市首都功能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疏解地与承接地之间的政策协同和制度衔接不够,难以形成合力。集中表现在承接地建设用地指标落实、优惠政策衔接以及北京周边城市区域环保指标转移、跨区域高新技术企业

资质互认、跨区域医疗机构设置及政策对接、社会保障执行标准和缴纳等方面。二是疏解对象积极性不足,疏解激励和保障政策不完善。企业疏解往往涉及人员众多,安置补偿费用高,异地重建资金缺口突出,企业搬迁动力不足。三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转接平台多,但规模化、品牌化的集中承载区较少。同质化竞争明显,难以快速形成产业氛围。

对此,建议加快加强凸显北京首都功能。首先,提升疏解功能承接能力,加强与承接地的产业政策对接协调。非首都功能疏解不仅涉及人口、产业和土地三个领域,而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要素的协调。需要承接地明确和落实对搬迁项目在土地、税收、环保、资质、监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提高企业跨区域布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非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涉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工程量大,政府财力相对有限,资金很难充足保证,要积极引入多元社会投资主体。如加强与民间资本团体的沟通联系,探索引入PPP等投融资新模式。

第三,对疏解对象进行科学分类,统一制定全市分类疏解标准。不同类型的疏解对象,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也有着不同的政策诉求。因此,全市在执行疏解政策上要按照疏解重点区域、疏解功能进行分类考虑,对不同类型的疏解项目进行科学分类,并细化疏解标准。对调整疏解的企业在土地、税收、资金补贴等方面,尽早出台详细规定,避免不同企业相互攀比;对疏解相关人员安置、分流、培训、异地工作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第四,疏解非首都功能不是单纯的做减法,而是要进行中心城市的功能复合。北京是复合功能为中心的城市,要避免疏解后成为功能缺失的孤城就需要在疏解的同时,增进市场化资源协调,以衔接周边城市群政治、文化、科技、经济等复合功能中心为目标。

猜你喜欢
分类区域政策
政策
政策
分割区域
助企政策
政策
擦桌子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