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玲
摘 要:根据不同家庭采用的教养方式的特点,将其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等四种重要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在教养中的态度、行为模式和情感关注各不相同,都对中学生的人际敏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探寻了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旨在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正常交流。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中学生 人际敏感 影响
家庭是进行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影响个体人格发展与完善的重要环境因素。在整个家庭当中,对于孩子人际交往和人际敏感影响最深的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父母在教养中的主要态度、教养观念、行为模式以及一系列非言语表达的方式的综合,它从孩子的初始社会化阶段开始,对于孩子本身具有十分深远持久的影响,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正在建立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脆弱、叛逆,人际交往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人际敏感性是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之一重要因素对中学生人际敏感的影响来探寻完善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乐观地成长起来。
一、人际敏感的含义
所谓的人际敏感就是一种“对他人行为、情感的过分觉知和敏感性人格”。人际敏感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常常感到不自在,总是回避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对于身边的人或者事持多疑的态度;对于他人的社会评价十分在意,过度关注他人的行为与主张;对于可能发生的批评、拒绝、厌恶等行为总是过分地紧张与敏感,自身的行为会随着他人的期望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人际敏感性可以说是造成个体抑郁、焦虑等症状的主要原发性因素,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与关注。同时,人际敏感性是一个可测量的对象,目前我们进行人际测量的主要工具就是Boyce和Parker所编制的人际敏感性量表,尽管该量表目前对于未成年的适用性还是欠佳,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主要类型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将会对于孩子的一生都留下深深的烙印。不同的家庭都有其十分独特的教养方式,根据教养方式的内容与特点,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在1978年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划分的两个重要维度:一个是要求性,具体是指父母在管教子女的过程中会建立起一定的行为标准和规范进行约束,而子女必须严格按照这些行为标准执行;另一个是反应性。反应性主要体现在父母与子女的日常互动当中,表现为父母对子女耐心的程度和了解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通过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等四种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
1.权威型的教养方式
一般来说,权威型的父母对于孩子提出了的要求都比较严格和理性,他们不会提出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和目标,也会尽力敦促孩子完成设定的目标。他们对于孩子不会有过分的溺爱,但也不会忽视对于孩子基本的关爱,同时还会用特定的行为将这些关爱都表现出来。在这种教养方式之下,孩子与父母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互相尊重与理解的关系。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自信心,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较强,对于未来也有很明确的计划与目标。从人际敏感的角度来说,他们的人际敏感性较低,一般不会产生自卑、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2]
2.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专制型的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将自身与孩子看作成了上下级的关系,他们要求孩子服从于自己的绝对权威。这种父母一般会给孩子制定要求很高但不切实际或不符合孩子自身成长规律的一些行为标准,并且不给孩子讨价还价的机会,一旦孩子在言语或者行为上出现抵触反抗的迹象,他们就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孩子服从。在专制型的父母眼中,孩子就是他们的私人物品,他们可以任意进行摆布。他们在对于孩子的问题上总是一意孤行,不与孩子进行一定的沟通与交流。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在面对人际交往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和不确定性。尽管在学校他们是遵规守纪的好学生,在家里是听父母话的好孩子,但是由于他们的独立性的缺失导致他们在进入集体生活的时候往往表现为一种畏惧和退缩的心理。他们的人际敏感度很高,对于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十分在意,一旦有人对他们表现出反感和讨厌的情绪将会引起他们内心极大的波动与不安,进而演变为焦虑和抑郁等更为严重的情况。[3]
3.溺爱型的教养方式
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在我国,溺爱型的父母不在少数。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表现为对于孩子的绝对关爱,只要是孩子们提出来的要求,父母都会坚决的服从。他们很少对于孩子做出什么要求,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与严重问题也很少提出什么批评,甚至有些家长还会进行表扬与嘉奖。在没有任何行为标准约束的环境下长大的受溺爱的孩子,他们的人际敏感一般也比较高,因为从小到大的有求必应导致他们在进入集体生活的时候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做事情比较自私,一旦出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会出现明显的过激行为。同时,由于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往往自己难以有效缓解情绪上的不适和焦虑,从而出现一定的问题。
4.忽视型的教养方式
忽视型的教養方式是指父母一般对孩子的成长和所有的事情都表现得漠不关心,父母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处于一种缺席的地位,他们既不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提出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对孩子表现出应有的关心。一般只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满足孩子的基本要求即可,对于孩子的精神世界没有足够的关心。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与自己的朋辈群体相处比较融洽,交际能力强,但是特别容易因为父母的忽视而走上歧途。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人际敏感的影响
目前,已经有很多的调查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其子女的人际敏感性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Otanni对于日本的医学生和医院的职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父母的高保护行为尤其是父亲的高保护行为比如控制、干涉等行为能够显著地预测出男性被试的人际敏感性。而母亲的高保护行为则能够显著预测出女性被试的人际敏感性。而父母的关怀却对被试者的人际敏感性不产生任何显著的影响。当然,目前也有一些研究力图证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的人际敏感性并无显著的影响。比如,Boyce用自己制定的量表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人际敏感性进行相关性的测量,发现得分相关接近0,因此他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人际敏感并无直接的关系。当前,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人际敏感的关系我们还没有办法给出十分确定的答案,我们还需要借助更多的数据进行更加精准的测量。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对中学生的人际敏感有影响,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本文的調查对象选取了湖南几所职业中专的一批中专生,样本总量为500人。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主要包括脆弱性、认同需要、警戒性、分离焦虑、自卑性、疑人性、内倾性等七个维度,这七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相应的问题,从1到4的评分分别表示很不符合、不符合、基本符合以及很符合。问卷得分越高的话,就表示该学生的人际敏感性越强。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主要包括不同教养模式中父母在教养中的态度、行为模式、非语言表达、保护过度与否以及情感沟通等。相应地,哪个教养模式的得分最高,则表示该教养模式被频繁地采用。在采集好样本数据以后,本人主要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人际敏感的显著性分析。通过做皮尔逊相关指数分析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人际敏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较低即r<0.3。通过对高分人际敏感性组和低分人际敏感性组的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对比,我们发现,高人际敏感性的中学生组他们的父母教养方式偏向于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其父母在教养的过程中,总是给予他们过度的保护或者是完全的忽视,在平时的家庭互动当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情感互动,导致孩子总是容易出现焦虑、紧张、不被认同、怀疑以及自卑的情绪。而低人际敏感性组的中学生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则偏向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他们的父母不论是在孩子行为标准的制定上还是在情感沟通与关心上,都十分符合学生成长的特点与心理,使孩子的个性发展十分阳光健康。
除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之外,本人还采用访谈法与其中的一些特殊调查对象进行了无结构访谈。在访谈的过程中,本人能够明显感受到专制型教养方式长大的中学生有明显的自卑与逃避的心理,溺爱型长大的中学生对于他人的依赖性很强,难以形成对自我的认同和正确的评价。而在权威型或者说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当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游刃有余。
结语
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人际敏感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赖运成,叶一舵,程灶火.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208-910.
[2]彭运石,王玉龙,龚玲.家庭教养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人格的关系: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6):956-958.
[3]赖运成,叶一舵.人际敏感性: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和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85(2):15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