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

2018-06-26 07:23王晓煜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外资银行稳定性

摘要:文章使用中国银行业2005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建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随着外资银行业务份额占比的上升呈现“U”型关系,即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小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下降;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大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上升。

关键词:稳定性;银行体系;外资银行;贷款规模

一、 引言与文献回归

世界上各个国家对外资银行保持谨慎的态度,呈现准入门槛高、审批复杂、监管严谨等特点。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业的重要性和外资银行引入的不可逆性。根据wind显示,虽然外资银行的业务开展在我国遭遇了“滑铁卢”,但是其在我国的整个布局并没有停下脚步。2013年~2016年外资银行在我国营业机构的资产总额分别达到了2.56万亿元、2.81万亿元、2.77万亿元、3.17万亿元,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如今面对与我国银行业体系结合越发紧密的外资银行,传统银行该如何竞争如何抓住机遇发展以保全自己并利用好这一把“双刃剑”,是一个应该研究并且非常紧迫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在该方面的学术研究大都聚焦于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方式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和东道国的应对策略。由于银行体系稳定性并不能够直接用数据表示,所以必须选取代理变量进行替代。选取不同的变量会有不同的偏差,因此选取好的代理变量十分重要。

回顾国内外的研究,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衡量主要分为单一性指标测算以及综合性指数测算。单一性指标测算方面,刘志洋(2017)利用KMV模型测量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将银行视为看涨期权,简单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行衡量;邱立成、王凤丽(2010)采用四个指标:国内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信贷质量、流动性以及资产回报率作为衡量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指标,并且分别对四个指标进行考察分析;Okuda和Rungsomboon(2006)利用DEA方式测算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在综合性指标测算方面,欧洲央行的金融脆弱性工作组运用银行系统健全指标、宏观经济因素以及危机传染因素三类指数测度金融脆弱性问题;党超(2017)利用IBSS模型和商业银行存款、贷款以及国外净资产三个指标构建综合性指数衡量银行体系稳定性。

各学者对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一般持积极态度。姚耀军(2015)通过利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和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会对中小型企业产生“撇脂效应”,如果能够在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同时规范其运作并合理引导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长期中外资银行将会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周慧君(2009)认为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效率的影响具有阀值效应,呈现阶段性特征;殷书炉(2013),王瑞潮(2017)也有类似的研究结论。

基于此本文的研究思路重点为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渗入程度以及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水平。提出假设:当外资银行业务份额占比较低时,外资银行业务份额的上升会损害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当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占比达到一定水平时,外资银行业务份额的上升将会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产生有益影响,呈现“U”型关系。

二、 研究设计与回归结果

1. 模型设定。本文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周慧君(2009)等人的实证研究模型。由于本文假设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呈现“U”型关系,所以建立的基本模型为:

Yt=?琢+?茁1Xt+?茁2X2t+?茁1Zt+ut

其中Y代表各期银行稳定性指数,X代表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其二次项用来捕捉外资银行进入可能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的非线性影响,Z代表各控制变量。

2. 变量选取。被解释变量的选择:银行业的稳定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仅仅使用一个因素衡量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是不全面、不合理的,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来衡量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水平。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大体上能够反映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四项指标建立综合指数来衡量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四项指标分别为:新增贷款比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平均贷款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显然,四者都在稳定的状态时,银行体系比较稳定;当波动性较大时,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较差。

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的估计模型:

bssi=■|(xit-?滋i)/?滋i|

上式中,?滓i表示以上各指标样本季度数据的标准差,?滋i为各指标样本季度数据的平均值,|(xit-?滋i)/?滋i|表示第t期某指标对其均值的偏离程度。在各期数据中,对于任意一个指标,例如新增贷款比不良贷款,当期数据偏离考察期内数据均值程度的大小影响当期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偏离程度越大,认为当期银行体系稳定性受到的负向影响越大;用?滓i作为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中各指标所占的权重,即该指标的波动性越大,赋予的权重就越大。所以,当稳定性指数值越大,该期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越弱;而同样当稳定性指数值越小,该期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就越强。

解释变量选择:由于银行个体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是由于其开展业务产生的,故本文选择外资银行贷款占整个银行业贷款比重作为核心解释变量。

控制变量的选择:宏观经济、金融银行业以及经济其他因素都会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带来影响。因此本文分别从宏观经济、金融银行业等方面选取了若干可能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造成影响的其他变量作为研究的控制变量。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本文数据为2005年第一季度~2017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数据来自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各年度统计局颁布的金融年鉴,數据来源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

3. 变量的协整检验及回归结果。上述各变量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在进行平稳性检验之后需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根据ADF检验,该一系列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可以运用协整检验分析各变量是否有长期均衡关系。本研究运用了两种协整检验方法对以上变量进行协整性检验。

(1)Johansen约翰森检验方法。文章利用Johansen约翰森检验方法发现变量之间至少存在7个协整关系,通过了协整检验,限于篇幅,检验结果不再赘述。

(2)Engle-Granger恩格尔—格兰杰检验法。以因变量为bssi,自变量为flr、flr2、fbar、gdpr、cpi等变量进行协整回归,进而得到残差 的残差序列。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发现,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 是平稳的。综上,以上自变量与各因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亦即通过了协整检验,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回归结果。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三、 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对银行体系稳定性造成影响的变量有:外资银行贷款比例(flr)、外资银行资产比重(fbar)、不良贷款率(nplr)、GDP增长率(gdpr)等。同时,不论控制变量如何变化,外资银行贷款比例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方向不变,并且影响程度较为稳定:随着外资银行贷款比例的不断上升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先下降,进而上升,呈现“U”型关系。

综合变量的显著性和模型的解释能力,选取模型3为例,将银行稳定性指数对外资银行贷款比例求偏导,并令其为零可以有:

■=4.95-2.154flr=0

解得flr=2.3(%)

所以我们认为,利用本文提取的样本数据,可以得到: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随着外资银行业务份额占比上升呈现“U”型关系,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小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下降;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大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上升。根据我们分析的样本空间和外资银行贷款率的比重,可以得出目前的结论,但是出于国家利益以及民族企业保护的原因,外资银行占比不可能过高。如果外资银行业务份额比重显著上升,还有必要根据未来的发展进一步研究。

初步分析其原因,当外资银行介入程度比较低的时候,外资银行介入程度加深给监管部门带来较大监管压力的同时给我国其他银行或类银行机构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随着外资银行介入程度的加深,监管部门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对已经变化的市场进行监管。而传统银行机构需要采用一些措施来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做出反应,而逐渐加深的外资渗入情况甚至会使传统银行采取过激反应。林林总总的以上情况都对我国银行业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了损害。

由于外资银行的管理水平、创新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较我国传统银行业先进,当外资银行的业务占比达到一定的规模水平时,规模效益显现,“示范效应”越来越明显。涉入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外资银行反而会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带来正面影响。此时外资银行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正面效应的此消彼长开始发挥作用,受到竞争压力的传统银行被迫提升管理水平,改进风险控制,表现更加稳定进而使得整个银行体系更加稳定。随着外资银行涉入程度的加深,政府监管部门出台的外资银行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这一因素同样也对银行业体系稳定性带来了正面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就会从总体上提高。于是,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四、 政策启示

基于本文结论,建议监管部门在保证市场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对贷款市场进行适当引导,使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远离能够造成我国银行体系不稳定的区域。但是,出于我国国情以及国家利益考虑,外资银行的业务占比不宜过高;当然,如果外资银行业务占比发生明显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这点需要着重考虑。

规范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准入政策法规。我国应当明确外资银行的准入法规、特殊的业务限制以及外资银行的存续期限,以保证整个市场的有序性。加强对外资银行各项服务制度的监管,应当以预防非稳定性事件发生为主,以运行监管和事后补救措施为辅。构建高效的监管体系,一个高效的监管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监管效率,可以在外资银行密集的地区直接设立监管分支,或者直接在重要的外资银行设立监管点,审核外资银行日常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风险性。

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同时,要着眼于国情制定相关政策。我国在制定针对外资银行的法律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我国市场承受能力,并给与我国传统银行业以缓冲,防止由于市场的过度开放而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不利影响,合理保护我国的本土银行业和银行体系稳定性。外资银行的合理区位布局也非常重要,政府应当给予外资银行正确的引导,使之形成规模效益。在政策的引导过程中:一方面应当考虑人口分布、当地银行业竞争情况以及某些地区是否适合开设外资银行;另一方面也要精确到各外资银行个体本身,根据其特点引导开设到不同的地区。

参考文献:

[1] Demirgüc-Kunt A, Huizinga H.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 fitability: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9,13(2):379-408.

[2] Okuda H, Rungsomboon S.The effects of foreign bank entry on the Thai(下转第48页) banking market:Empirical analysis from 1990 to 2002[J].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2007,10(01):101-126.

[3] 刘志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同业间影响与金融体系稳定[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8):37-46.

[4] 党超.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研究——基于IBSS模型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6):39-50.

[5] 姚耀军,吴文倩,王玲丽.外资银行是缓解中国企业融资约束的“白衣骑士”吗?——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5,41(10):58-68.

[6] 邱立成,王凤丽.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0,(4): 21-32.

[7] 周慧君,顾金宏.外资银行渗透对中国银行业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基于阶段理论与演化理论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9,(12):67-72.

[8] 隋聪,李恒.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与银行业净利差变化[J].金融论坛,2014,19(5):30-37.

[9] 吴卫星,蒋涛.外资银行贷款利率更低——来自新兴市场银团贷款的证据及解释[J].财贸经济,2017,38(5):51-64.

[10] 辛兵海,陶江.在华外资银行信贷行为研究:基于金融危机背景[J].国际经贸探索,2015,31(7):85-98.

[11] 薛彤.外资法人银行在华经营状况研究——基于中外资银行的比较分析[J].武汉金融,2013,(6):51-53.

[12] 姚耀军.制度质量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基于腐败控制维度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6,(3):124-139.

[13] 叶欣.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證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2):61-66.

[14] 余珮,张搏,洪正华,张建华.在华外资银行分层区位战略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嵌套Logit模型的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15,(4):130-147.

作者简介:王晓煜(1992-),男,汉族,山西省晋中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管理。

收稿日期:2018-02-15。

猜你喜欢
外资银行稳定性
独柱墩桥梁上部结构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电网稳定性预测
不确定时滞系统的整体控制稳定性分析
不确定时滞系统的整体控制稳定性分析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非线性多率离散时间系统零动态的稳定性
任意切换下的连续非线性切换系统的输入—状态稳定性分析
国内外银行利率比较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组织形式研究
外资银行“播种”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