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璀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向课堂话语交往教学范式转化的要求,课堂话语交往质量有深刻的内涵。针对教学主体间话语交往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着力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交往中的四个话语体系:一是教师自话语体系;二是学生自话语体系;三是师生间对话体系;四是生生间对话体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交往;质量分析;话语体系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1.02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1-0088-05
课堂话语交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基本需要,课堂中的师生对话、同学交流都是以话语为中介的双向交往,课堂话语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前已有学者提出高校思政课课堂话语交往的命题,并对本质、功能、实现条件、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形成了思政课话语交往范式。在此研究基础上,深刻揭示思政课话语交往的质量的内涵,发现其现实存在的问题并着力构建提升思政课话语交往的质量的话语体系,以此评估其对思政课功能实现的价值,能够有效促进思政课课堂话语交往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交往的质量解读
课堂话语交往质量是指课堂教学中交往主体间以话语为工具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述、质疑、辩护或批判的双向互动的质的存在和量的多少,即质和量两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交往的质的分析
“质”是指特定场域中事物的公正性或合理性,反映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控制力、影响力和价值力。高校思政课课堂话语交往的质即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话语交往范式必须真实存在并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真实存在”即课堂中话语交往的真实性、公正性、满足感:首先,教学双方都能真实感受到自己正在以语言进行交往互动,而非形式主义互动;其次,课堂每个主体都有话语权利和话语地位,并有意识和能力自我捍卫;最后,表达出的话语满足了说话主体的真实情感和表达愿望,并能使主体间达成共识,即话语表达者“有效地传递出真实、正确而真诚的信息”,被表达对象“积极主动地对这些信息加以个性化的选择、质疑、批判、重建或认同,从而将普遍的原理转变为其特殊的知识或信念”。[1]
“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即话语交往对课堂主体获得思想、政治、道德、心理、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具有控制力、影响力和价值:首先,话语交往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课堂教学其他因素起带动、引导和辐射作用。话语交往教学方式通过语言刺激,带动师生对思政课内容的思考,形成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并延伸到课外活动以及其它学科课堂学习中;其次,话语双方依靠语言和交往关系引起或改变对方的思想、政治、道德等认知和行为,“在对自身生活世界理解的基础上,对话语表达者的言语进行质疑、批判或认同,从而将表达者的言语变成信息、知识或信念”[2];最后,课堂主体须对话语交往有正当、合理的需求且这种交往对满足课堂主体教学需要具有优异特性。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主体之间会出现思想困惑、道德两难、价值冲突等问题,产生话语交往的需要,因此,课堂主体之间有话语交往的正当性与主动权,而话语交往相对于其他教学范式对满足主体间解决问题的需要具有及时性、深刻性等优势。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交往的量的分析
“量”是指特定场域中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符号,反映事物存在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等。思政课课堂话语交往的量是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话语交往现象存在的比例、发展的水平以及效果的大小。
“话语交往现象存在的比例”是指课堂中话语交往的普及程度和多样化程度。在存在话语交往现象的课堂范围、参与课堂话语交往人数、話语交往时间、每个主体话语量等方面是否占有一定比例以及比例的大小,反映课堂中话语交往的普及程度;多样化程度就是话语交往形式是否多种多样,是否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灵活调节。话语交往形式越多越新颖,就越容易实现。话语交往的发展水平是指在不同思政课程、不同教学方式、不同教师风格等的课堂中话语交往的科学化程度,依据发展水平的量化指标可以实现话语交往分层聚类、优胜劣汰、整体推进。话语交往效果的大小是对话语交往的有效性的评估,直接影响课堂主体对话语交往的认可度。
思政课课堂话语交往质量的关键是“质”,在 “质”的前提下,才能合理确定课堂话语交往的比重,即“量”。不同的量可以具有同样的质,但质不同,“量”的多少并不存在意义。因此,思政课话语交往从引入之初就必须真实、公正、有效、具有控制力、影响力和价值,从而在其量的方面不断扩大,逐渐在在课堂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渗透话语交往,使思政课教学效果超越当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交往质量存在的问题
1.量的问题
(1)思政课课堂话语交往的量的现状调查 从普及状况看,章娅(2015)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参与课堂互动的比率占 48.1%,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参与的大学生中,‘积极主动参与的占23%,‘被老师点到就参与的比例高达 77%”[3];郝一双(2007)在23节课的学生课堂话语交往参与程度的样本中,学生花在言语时间上占总时间比例的平均数仅为 6.9%;任云霞(2007)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两课”课堂中的话语交往参与程度明显低于英语课和专业课。95%的学生上政治专业课比公共课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更高,小课堂比大课堂课堂交往参与度更高。
从话语交往形式上看,邓瑶(2015)指出82% 的学生喜欢实践活动话语交往模式,63%的学生喜欢小组讨论的话语交往模式,58%的学生喜欢课堂问答的交往模式,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喜欢主题演讲、辩论赛等交往模式。[4]
从发展水平来看,邓瑶(2015)对某高校300位学生的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目前高校思政课缺乏课堂话语交往教学的有效途径,69%的学生不清楚话语交往的实施方法和程序。[5]
从认可度来看,46%的学生认为积极参与课堂话语交往对其课堂学习效果有很大帮助,但73%的学生对思政课课堂学习中遇到疑问偏向于自我思考,不愿交流,80%的学生认为在思政课课堂上不进行话语交往也没有关系。[6]84% 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状态影响学生的交往态度最大。[7]
(2)思政课课堂话语交往的量的问题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话语交往机制已取得共识,但其存在状态和发展水平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课堂交流时间占比少;真正能够参与课堂话语交往的人数占比低;课堂交往频率低;课堂话语交往形式少;交往时间有限;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话语交往量不平等;思政课课堂话语交往存在情况地区差距大,等等。
这些问题的原因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向度话语交往导致师生间话语量的不平等,即教师占用学生话语表达时间,学生话语表达权利受限、学生主动沉默,不配合教师的提问或讨论等。二是课堂话语交往存在“弱势群体”和“责任固定群体”,导致学生之间话语量不平等,表现在责任固定群体对弱势群体话语表述时间的占用、话语表达机会的夺取、弱势群体话语权的主动转让等。
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一是学生不能有效内化教学内容、课堂思维困倦、学生意见被边缘化、教学陷入尴尬的局面等;二是课堂不同话语群体呈现出极大反差,并随着课堂的开展进一步加深,话语弱势群体的表达欲望得不到满足,造成课堂话语交往的不平等。
2.质的问题
(1)思政课课堂话语交往质的现状调查 章娅(2015)对学生课堂提问的调查显示,课堂话语交往参与的主要行为是“应答”,是一种习惯性地选择被动参与。大学生在课堂提问、课堂质疑、课后提问、主动回答行为上选择“几乎没有”和“有时”的比率都共占 90%以上,在齐声回答、点名后回答、询问同学行为上选择“有时”这一项的都分别占45.7%、44.8%、47.9%,在做笔记、听讲但是沉默、倾听他人回答、点头或摇头行为上选择“经常”和“总是”分别占27.7%、61.8%、69.9%、47.1%。[8]学生参与课堂话语交往形式化过重。从不同学科学生在思政课课堂话语交往看,人文社科类学生课堂参与占比41.4,%,而自然科学类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占比51.3%。[9]
(2)思政课课堂话语交往质的问题分析 课堂话语交往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于大部分思政课课堂中,但仍存在诸多形式、管理、影响效果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形式主义。教师与学生话语体系受到思政课话语权威的约束,导致话语表达不真实,“思政课的基本精神不容讨论和怀疑,只能解释与辩护———遵循教材的基本精神,科学地解释历史与辩护现实”。[10]课堂上“提问—应答—评价”课堂交往结构,使学生的话语表达处于被评价对象的地位,导致学生一味“说官话”,泛泛而谈,缺乏自己思考的空间。其次是理性主义。普遍认为的思政课教学的理性化、逻辑性特征,容易忽视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导致师生间话语表达定位过高,脱离生活性。在这种交往中,教师占据理性的高峰对学生进行灌输,学生只学到了一系列的话语符号而缺乏理解,而学生由于生活体验不足、政治理论性还不高,使其在课堂中与教师对话失去主动性,学生的感性生活体验在课堂中也没有得到解读,学生的表达就失去的真实性。再次,师生对话不平等,教师对学生话语权具有种种限制和规定。最后,教师说服力不足,学生没有释疑。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思政课课堂话语交往效果的不明显,表现为教师主讲课堂难以突破,话语交往产生的教学效果往往是辅助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对教师的话语认同;学生间交往作用微弱,而且课堂表现不同的学生话语影响效果不平等,学生主动发言影响效果高于被动发言,但主动的发言带动性不强;学生先验地对教师持一种信任的态度,主动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认知構建,因而教师话语能够改变或重构学生的思想,但学生话语对教师产生重要影响则不成立;课堂交往对学生现实的思想道德困惑缺乏交往,解决实际思想问题作用远未达到。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交往主体话语体系
1.优化教师自话语体系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话语水平、教学语言特点、话语表达方法、话语量等因素,构成教师自话语体系,优化教师自话语体系是提升课堂交往质量的第一步。
(1)优化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话语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话语水平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思政课理论要吃透并做出合理性的阐述。其次,要熟悉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外来话语、现代话语、生活话语、大众话语等,不断创新自身的话语体系。再次,要有马克思主义话语自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效回应学生对思政课系统知识的现实需求与困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实际情况,用实际情况来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12],最后,要对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话语有所了解,学会用不同学科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
(2)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魅力 教学语言魅力是一种美感,这就要求:首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大上,接地气”,即话语表达既要引经据典,恰当运用经典著作、名言警句、古典诗词等,又要大众化、通俗化,使教学话语喜闻乐见、真实可信。其次,要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释疑解惑,正确运用比喻、双关、移情、夸张、设问、比拟等修辞方法,适当运用手语、肢体语等辅助教学。最后,要情真意切,通过情感交流搭建语言交流的桥梁,教师的语言要给学生创设情境,引起质疑或共鸣,吸引学生与教师积极对话。
(3)平衡教师课堂话语的质与量 提高教师话语的质,控制教师话语的量,简单说就是“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容”,既能增强教师语言的有效性,又能在课堂给学生“腾出”思考的时间。首先,避免“照本宣科”,讲课话语体现概括性、解释性,避免课堂上出现“假大空”“官腔”或过多语言累赘。其次,鼓励思维发散,给课堂问题给予补充和发挥,帮助学生打开话语表达的空间。
2.优化学生自话语体系
学生的话语自觉、话语自信、话语表达欲望、话语表达能力、话语量、话语影响力等构成学生的自话语体系,优化学生自话语体系,学生才能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课堂话语交往。
(1)鼓励阅读与实践,增强学生话语底蕴 课堂话语交往首先要解决学生话语存量不足,打破“想说却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其次要解决学生话语质量问题,避免学生话语过于浅显就会被边缘化。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广泛阅读增加话语量、深入阅读强化话语力,养成“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学会将精读、粗读、略读相结合,将做笔记、思考、质疑等思维方式运用起来,使阅读走心、入脑,形成丰富而思想深刻的自话语。其次,深入社会实践,丰富学生感性话语。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政治话语更具有真实性,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在课堂交往中,学生的感性话语与教师的理性话语积极对话,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力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越纯理性的对话。
(2)刺激学生课堂语言生成,使学生形成话语表达需要 真正的话语交往还需要将内在的话语体系外化,即要解决“有话不想说”、“有话无处说”的问题。首先,培养学生的语言自觉意识,激发话语表达欲望,课堂构建必须成为自由自主表达观点的领域,“随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多元与权利意识的增强,他们越来越敢于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伸张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诉求。”[13]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话语担当意识,刺激学生主动思考、理解或质疑、批判教学内容。其次,需要提问和诱导,在问题的刺激下,学生往往会积极组织语言,教师语言的可质疑性和可对话性也会保持学生的话语表达欲望。因此,课堂教学要对学生提出一定数量和一定水平的问题,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对问题有所感悟,从而产生话语表达的驱动力。
(3)锻炼话语运用能力,增强话语自信 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就会出现“想说却说不出来”的问题,或者说出来也“文不达意”,影响话语自信。锻炼话语运用能力就是提高学生语言转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论辩能力等。首先,引导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话语解释问题、改造生活,将阅读实践中的观点主动转化为思想政治话语,将自我内在的话语转化为课堂需要的话语。其次,要让学生敢说,克服语言表达焦虑,恢复学生对语言的记忆;要让学生多说,加强语言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要让学生爱说,获得话语表达的成功感,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最后,培养学生用语言理性地分析、比较、评定各种思想观点,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观点进行辨护、批判或提出建议。
3.优化师生间对话体系
师生间的对话关系、对话形式、对话意识、对话能力等构成师生间对话体系。师生间对话是课堂话语交往的主要部分,优化师生间对话体系對提高课堂交往质量至关重要。
(1)构建和谐的师生间对话关系 在课堂中,师生间真正的话语交往是以平等、自由、尊重、信任、批判、创新、合作、进步为基础的对话关系。这就要求:首先,师生置于平等的发言地位,不仅享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和权力,享有对对方观点认同、质疑或批判的自由,还承担平等的话语责任。其次,师生间相互尊重对方的话语表达。思政课教学是合理调整学生原有的思想认识体系,帮助其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思想的碰撞、价值观的冲突不可避免。每个人都应谦虚地倾听任何观点与言论,对于不认同、不正确的观点保留意见,合理地辩论、科学地分析。最后,师生间对话要以合作进步为目的,思政课共识是在对话中逐步形成的,对话交往中的师生问答、意义协商及反馈都需要合作,这种合作需要给予师生自由发挥,避免预设的结论影响对话,以此来达到共同的进步。
(2)实施多样化的师生对话形式 师生对话形式要打破单一性,实现多元化,激活积极性。从对话主体来说,师生间的对话包括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对话、教师与全班同学的对话等形式。对学生个体发展来说,师生间的个体对话形式有更好的效果。但对教学创新性来说,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对话互动更能产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适时变换对话形式,打破成绩观、地位观、能力观的限制,实现与尽量多的学生对话;从对话行为来说,沟通表达、课堂讨论、问题引导、案例分析、互相倾听、自我反思、彼此质疑、换位思考等都应该作为师生对话的形式。
(3)促进师生间主动对话意识
师生交往必须转变“被动交往”的局面,力求形成“主动交往”的良好氛围。必须重建师生交往的新常态,将对话交往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新范式。首先要端正师生交往态度,有些教师认为话语交往耗时、收获少、参与性也不高,交往可有可无。学生也普遍存在点名紧张、强迫“发言”的状况。这种状态下的交往是虚假的、无效的交往。对话交往不仅激发学生思维,调动课堂积极性,还可以摩擦出创新的观点,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深化对思政课内容的认识。教师和学生必须转变思想,正确对待。其次,重构课堂教学内容,注重交往话题的引入。思政课教学要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强化问题意识,选择与学生思考和关注的问题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最后,加强师生课堂交往能力的培养,有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不愿回答问题,这时要体现课堂语言输出的宽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体会,对学生给予期望和鼓励,创造自由交往的氛围。
(4)提高师生间对话质量 课堂语言交往也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师象征性提问,学生“是”、“非”答应或者说出正确答案的层次上,而是要使学生摆脱书本,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提出自己的思想问题。有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为了寻找预定的正确答案,这种无自主性、无创造性的交往难以产生教学质量。教师要真实的提问,善于设计并提出有效的趣味性、挑战性、多样性的问题,例如有争议问题、无标准答案问题、现实生活问题、热点问题等,从问题出发开启学生“脑洞”。学生要积极做有意义的回答,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为之辩护,“当仁不让于师”,不唯上,才能为实。
4.优化生生间对话体系
生生间对话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容易忽视的方面,然而同学之间在年龄、生活阅历、学识上具有相似性,其交往在民主、平等方面更具优势,对话效果更为显著。生生间对话体系也是包含对话自由、对话关系、对话形式、对话意识等一系列内容的体系。
(1)给予生生间课堂对话自由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之间的对话往往被认为是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同学之间的交往权利被剥夺。因此,首先要还给生生间课堂言论的自由,鼓励学生课堂辩论,允许适当的课堂混乱。课堂辩论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刻,学生在激烈讨论时,教师不要随意终止,而要避、等、听、说,给学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其次要保证生生间交往的平等性,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的地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适当调节,创造条件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交流,如创新学生交往区域,“圆桌型”、“半圆型”等课堂座位安排相对更便于学生交流。最后,保证学生交往意见产生意义。学生之间的交流切磋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影响更有效。对学生的交流意见,教师要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反馈,避免意见被边缘化。
(2)鼓励多样化的生生间对话形式 生生间的对话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话、个体与小组之间的对话、个体与全班同学的对话、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对话、小组与全班之间的对话等形式,这些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汇报、协商、争辩以及评论,能够发挥德性发展的群体效应。生生对话交往尤其要重视两种形式的对话。第一种是合作形式的对话,由学生共同商讨决定对话规则,进行角色分工与责任分配,合作成员之间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相互分享意见,彼此探讨并得出结论。合作需要宽容,也需要评判,每个成员要学会理解、信任和尊重同伴,也要提高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创造力,更好地正视冲突,分清真假,共同解决道德困惑。第二种是竞争形式的对话,由学生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并对他人的观点做出质疑或批判,包括讨论、辩论、争论等。学生在与同学的竞争性对话中会自觉比较各种思想观点,从而对自己进行认知和调整,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表达自己对别人意见的想法时, 应注意自己的言词,反驳的观点是对事不对人,彼此保持自己的个性、人格、自由的同时,不与他人对立冲突。
参考文献
[1][2][9][10] 杨礼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话语交往[J].思想教育研究,2013(8):82,82,27,120.
[3][8] 章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業大学,2015:21,23.
[3][5][6][7] 邓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沉默现象实证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16,17,17,15.
[12] 南腊梅.试论合作学习中生生交往的实现[J].新课程论坛,2010(2):20-22.
[13] 吴松强.高校学生利益诉求表达现状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2):5-10.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