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光系
教育一直是英国最“硬”的软实力——每年,全世界有很多家长。包括高净值的中国家长,争相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到英国来,接受传说中“最好的教育”。
但作为一个在英生活7年多,两个孩子都在这里上学的英国教育亲历者,我越发明显地感觉到,英国人最引以为豪的教育。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正面临着一些棘手的挑战,特别是“熊孩子”的教育问题。
据《泰晤士报》近期报道。在这个只有6000万人口的国家里,2017年全国青少年自虐事件高达7万起,比2012年翻了一倍。
自虐,主要是指因高度焦虑而自我伤害,比如不规律饮食、滥用药品、吸食毒品、诉诸暴力等。
英国媒体认为,国家前途迷茫。经济不够景气,家庭失和案例增多以及新媒体信息失控等原因,集体导致了自暴自弃的“熊孩子”成倍增长。
还有一些中小学校长指出。学校经费越发紧张。很难配备足够的心理咨询老师,使得学校面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
有人可能会说,“熊孩子”哪里都有,不必大惊小怪。但是要知道,英国的教育史,是一部大写的“一切为了孩子”的传承史——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快乐成长,一直是英国的“基本国策”。
插图/刘俊
工业革命期间。很多贫困孩子被迫去当童工。英国政府于是斥资开办了大量的公立免费学校。让他们能够接受正规教育。
二战之后,英国政府专门拿出财政补贴,让全英所有的小学生都可以免赞喝牛奶、长身体。这个被广为称道的举措,至今仍被沿袭。我将满5岁的儿子,依然在享受着政府补贴的免费午餐及水果牛奶。
甚至很多英国大城市周边卫星城的设计。都是以孩子的快乐成长为中心的。比如道路设计上。尽量避免大马路,让孩子可以自由地在整个城市穿行,无需过马路,不用担心交通安全。城市里还经常专门设置“断头路”,以促进邻里之间形成独立的公共空间,让孩子可以从小在一起玩耍,避免大城市里的“孤独病”。
这么多的努力,都是為了孩子。但眼下,老办法面对新问题时,似乎有些“失灵”了——“熊孩子”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开心。英国近年来的很多起暴力伤人甚至杀人事件,作案者都是不满现状付诸暴力的“愤青”。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未来的情况可能会更严重。
搁下笔从家里出门,遇到一群穿着校服、中学生模样的孩子,嬉笑打闹着从我对面走来。其中一个孩子,手持一大把宣传单模样的纸片。一边走,一边朝空中扔去。
那是地铁里供乘客免费取用的地铁路线图,就这样被他随手乱扔。
我只能叹一口气,把它们一一捡起,交还给地铁工作人员,心里希望着他不会变成又一个“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