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火炬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中山火炬开发区”),面积70平方公里,下辖7个社区,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于1990年共同创办的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中山火炬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健康科技、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中山产业转型升级,先后被评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
2017年,开发区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产业先导”的发展方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8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70.79亿元,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集聚效应突显,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148家;健康科技产业持续优化,全年实现科工贸总收入377亿元,引进项目21个,实现零地招商1.86万平方米;光电产业向纵深聚集,列支3000万元支持联大光电、讯芯二期等重大项目落地。
促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技术改造技改投资继续领跑全市,77家企业技改项目获省、市扶持共计5379万元,35家企业获区配套扶持1970万元,拉动技改投资77.82亿元,成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努力发展循环化经济,获批中山市首个“广东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
高效率完成重大投资项目。2017年全区投产项目20个,投资总额14.89亿元;在建项目30个,投资总额98.41亿元。健康智汇园创业孵化器、汉州科技等7个亿元以上非房地产项目动工,一批重大重点项目落地发展。
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成高企“三年倍增”计划,净增高企121家,截止目前为止,全区高企数达305家。配套奖励金额达1760万元;实现科技项目数量质量“双提升”,立项815项,获财政立项资金支持2.35亿元, “应用于高清激光显示的超短焦光学镜头研发和产业化”等一大批技术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全年专利申请473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020件,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增强创新平台支撑作用。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工程中心27家、省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工程实验室4家,实现5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覆盖”; 全区共有市级及以上孵化平台19个,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
加速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的引进集聚。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101人,其中千人计划3人、万人计划1人、博士以上学历人员80人;15家企业团队顺利晋级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省决赛;设立2亿元省市区联动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累计入池企业214家,授信金额达14.6亿元,有效缓解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面向新征程,中山火炬开发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经济科技工作,研究新部署,实施新举措,奋力开创第三次创业的经济发展新局面:
积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调整更具活力的政策措施,加快《中山火炬开发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等文件的修编,创新制度供给;利用信息化加强项目和资金的监管,完善事前审批、过程监理、事后绩效的区级资金使用监管体系,促进重点项目协同办公系统和四个一批项目系统等进行数据对接;稳妥承接和推进事权下放业务,以“证照分离”为抓手,建立高效便捷的并联审批办理流程,确保完成项目年度投资计划任务。
筑牢现代经济体系基础。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构建“3+1”主导产业体系,即:以健康基地为载体,以康方生物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健康科技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聚焦“工作母机”项目和高精尖项目的引进,全力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激光技术应用为产业核心链,引进重大项目,大力扶持光电信息产业集群;修订管理办法,促进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加快实现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十三五”时期,中山火炬开发区还将围绕“产城融合先行区、开放合作探索区、绿色环保生态区和幸福文明和谐区”的定位,将“产城融合”理念渗透于城市的未来发展,打造“东、中、西”三大版块,构建“三核鼎立、贯通东西”格局:东部以临海新城为中心,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辅以现代服务业;中部以科技新城为中心形成新商圈,发展现代服务业,辅以创意创新第四产业,并形成总部经济、金融、科技服务三个洼地;西部则以城轨中山站为中心营造商圈,重点发展商业综合体,接受东区CBD辐射。
建设具有标杆意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主导产业的尖端领域,加快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工程,扶持一批瞪羚企业和领军企业;落实四项举措,打造六大工程,推进51项任务,继续扩大“双创”成果;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提升全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打造更加开放的协同发展格局。推进组团式发展模式的实践,重点打造两大产业平台;加快健康小镇建设步伐,全力打造集产业创新、产业智造、产业服务、产业文化引领健康生活、福祉民生的智慧健康特色小镇;增强招商选资的主导作用,引导和支持总公司积极开展闲置用地处置、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私募股权基金参与等零地招商的实践探索,拓展实体经济的承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