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明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普外科 广东 佛山 528100)
肝胆结石属于消化系统疾病,按照结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肝总管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患者症状不一,解剖结构复杂,病变范围较大,不利于治疗。常规疗法虽可缓解腹痛、黄疸、发热、寒战等症状,但治疗后易复发,也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在本研究中,笔者将38例肝胆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下微创碎石术治疗,详细报告如下。
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接治的76例肝胆结石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女分别为22例、16例;年龄26~79岁,平均(53.97±7.82)岁。对照组38例,男、女分别为20例、18例;年龄28~81岁,平均(54.16±6.65)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治疗组行腹腔镜下微创碎石术:患者经硬膜外麻醉后取平卧位,建立CO2气腹后设置压力约为13mmHg,于患者的脐部下缘、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右腋前线肋缘下、剑突下进行穿刺,之后置入合适尺寸的Trocar,于腹腔镜下分析结石的基本信息等,评估结石和附近组织的粘连程度,之后将结石完整取出,游离胆囊三角后牵引胆囊,充分暴露并冲洗结石所在位置。若结石位于肝外胆管中,则应及时取出结石;若位于胆总管中,则切开管道并取出结石;若位于胆总管和肝总管上段,则推挤结石至适宜的位置后取出。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患者经全麻后取平卧位,于右肋缘下方做一长约12.5cm的切口,游离可能干扰手术的组织、器官等,充分暴露肝胆总管,分析结石的基本信息等,之后取出肝胆内的结石,于胆道镜下观察有无残留结石。不同情况的取石操作同治疗组。两组术毕时均留置T形管,术后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手术4w后将T形管取出。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观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
运用SPSS19.0软件分析两组结果,计量、计数资料分别表示为均值±方差(x-±s)、百分率(%),分别行t、卡方(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为(65.18±12.08)min,术中出血量为(54.22±7.95)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38.49±7.66)h,住院时间为(7.74±2.46)d,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相比于对照组的28.9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4.07,P<0.05)。见表2。
表1 观察指标分析(x-±s)
表2 并发症分析(n%)
肝胆结石是指胆囊或胆管等胆道系统内出现结石的疾病,诱因包括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道感染、胆固醇代谢失调、高蛋白和高固醇饮食等。临床上通常先应用CT、超声等手段来诊治该病,然而应用中西药或手术来治疗,但药物治疗的效果欠佳,故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1]。常规开腹手术的创伤大,出血多,会严重影响腹腔中正常器官、组织的功能,损伤创口附近血供,加之血液不断于腹腔中聚集而致术野不清;并且较大的创口会使患者感到明显疼痛,还可能诱发组织出血、胆瘘、腹腔感染等情况,从而严重影响预后[2]。
本研究分析了腹腔镜下微创碎石术治疗肝胆结石的临床疗效。腹腔镜下微创碎石术可减小手术创口,减轻手术对机体的损伤,防止创口持续出血;该术式简化了操作步骤,且术野清楚,直视下即可彻底取出息肉和结石等,避免术后复发,不会暴露、牵拉腹腔内脏,利于患者术后迅速恢复肠道功能;术中可于腹腔镜下取材活检,利于诊断肝胆肿瘤等病变。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下微创碎石术具有确切的疗效。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微创碎石术可有效治疗肝胆结石,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小术中出血量,迅速恢复肠道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1]刘建.腹腔镜微创治疗肝胆结石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0):1515-1516.
[2]段国斌.腹腔镜微创治疗肝胆结石68例临床效果评价[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7,15(6):67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