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海
摘 要:荒山水土流失严重、气候恶劣、难以开发利用,不但抑制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而荒山的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或人为干扰严重导致植物难以生存繁衍。因此,荒山植被恢复历来是生态恢复的重点和难点,我国传统造林方法有不少缺陷导致现有人工植被存在存活率低、结构简单、生产力低下、稳定性差等弊端。本文从选择树种、造林的密度和配置、造林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荒山植树造林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荒山荒地;植树造林;技术要点
荒山水土流失严重、气候恶劣、难以开发利用,不但抑制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而荒山的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或人为干扰严重导致植物难以生存繁衍。因此,荒山植被恢复历来是生态恢复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我国传统造林方法有不少缺陷导致现有人工植被存在存活率低、结构简单、生产力低下、稳定性差等弊端。笔者就本文对荒山荒地造林进行详细探究,重点在植树造林时,要考虑到当地气候、土壤等特性,选择一些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一、选择造林树种
根据该地区的气候环境、植被的生物学特点,选择成活率较高的树种,以免苗木因为水土不服而死亡。选择苗木时,还要考虑到树种来源、资金条件等因素,最好选择本地常见的树种,科学规划荒山荒地造林。
二、荒山荒地植树造林的密度以及苗木配置
為了让苗木能够健康生长,要保证每株苗木在生长期间都能吸收到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植树造林时,还要考虑苗木与苗木之间的密度,太宽不利于实现植树造林的经济效益和保持水土;太密则容易造成苗木之间的不良竞争。密度大小根据树种、苗木的生长年限决定。例如,种植侧柏,培育1年的,每株侧柏之间的行距是10cm ×20cm;培养2年的,每株侧柏的行距是20cm×40cm;培养3年的,每株侧柏的行距是30cm×50cm;培养5年的,每株侧柏的行距是1.5m×2m。同时,种植侧柏时通常都是按照“品”字形的方式进行配置,这样能够充分保持水土。此外,为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最好采用不同树种混交的方式,按照不规则的块状进行种植。
三、整地方式
荒山荒地由于长时间无人管理,杂草丛生,不符合栽种条件,植树前应该平整土地。为了保持水土,根据荒山的坡度大小和上下位置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尽量不破坏原来的坡土面。
四、造林技术
1.裸根苗木栽植
在起苗的前一天苗圃应灌水,起苗时保证苗木根系的完整,最好用铁锹深挖,尽量选择根系完好、健康的苗木,剔除病苗和弱苗,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然后用湿布覆盖苗木,减少水分蒸发。
2.容器苗木栽种
首先,起苗时不能用水直接拔苗,而是应该先除掉容器四周的土壤,尽量不要破坏容器内的土体。其次,栽植时,注意栽种的深度,保证培土的深度比容器高出2~4cm,尽量不要将营养袋露在外面,栽种前一定先撕容器的底部。最后,在运输的过程中,防止土壤散开。
3.栽种要点
首先,将苗木放在框内,然后用湿布覆盖,减少叶子的蒸腾作用,栽种1株拿1株。栽种时,先将苗木放入洞穴,整理好苗木的根系,使其均匀舒展,不窝根,更不能上翘、外露。同时,苗木栽种的洞穴深度要适宜,保证表层土壤能够覆盖苗木根系。分层覆盖土壤,将最肥沃湿润的土壤填在苗木系上,夯实,防止空气进入土壤内,保持根系的湿润。
五、造林后的抚育管理
若苗木种类、造林密度、整地方式、栽种技术是苗木成活的基础,造林后的抚育管理则直接关系到树木是否能够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植树造林的经济效益。抚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苗木种植以后到苗木成熟期,都需要进行抚育管理。
1.松土除草
为了保证苗木能够快速成长,苗木栽种后及时对苗木进行松土,清除四周的杂草。特别是在春、夏2季雨水较多的季节,土壤容易板结,出现干裂等现象,需要加以注意。
2.穴面覆盖
苗木生长初级阶段,在夏季高温季节,可以在苗木穴面上覆盖1层虚土,并在上面覆盖枯树枝、枯树叶以及杂草,减少水分蒸发,促进苗木生长。
3.苗木浇水
裸苗栽种后的2~3个小时就要浇1次水,提高苗木成活率。此外,如果苗木刚栽种没几天就下大雨,一定要在雨后查看苗木是否被冲压,如果有,立即扶正。
4.扒土扶苗
经过一个冬天,第2年开春天气转暖后,将土堆扒开,查看苗木生长情况,有歪倒的情况立即扶正,保证苗木健康生长。
荒山荒地植树造林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但是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栽种方法和树种,同时,结合荒山植树造林的技术方法,提高植树造林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晓虹;潘涛;;如何开展适地适苗造林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4期 .
[2] 弓德维;;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造林成活率的体会[J];山西林业科技;1984年01期 .
[3] 王之柏;;毛竹实生苗造林及管理技术[J];江西林业科技;1982年01期 .
[4] 李萍;李业华;;植树造林方法及程序的掌握[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年04期.
[5] 延安县代家沟生产队刺槐造林经验[J];陕西林业科技;197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