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主题一直就是一个颇有争论的话题。从纯文学的角度看,它讲的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浪子回头的故事。“远大前程”先得后失,又失而复得,幡然悔悟的浪子回头,历经痛苦而抛弃虚伪的价值,正是这些主题才使得作品具有永恒的意义并进入西方文学的主流。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在英国古典文学里,狄更斯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人物。在众多的狄更斯小说里,最能揭示英国这个名利场的莫过于《远大前程》。要认识英国文化和英国文学,《远大前程》乃必读书目之一。狄更斯把自己的人生观、哲学观和道德观都融会到这部作品中。英國文学的主题特征都包含在此作品里,它们是:强烈的地域特征、阶级意识、讲究礼仪和热爱隐私、伦敦的中心性、乡土主义、注重自然、专注人物人品、微妙的幽默、酒馆的无处不在等。总的来说,狄更斯的小说有一打特征:现实的背景;娴熟的人物刻画;高超的情景描写;氛围的唤起;多重情节构造;对社会罪恶的谴责;对道德的执着;对人类心理学的兴趣;对人的邪恶和愚昧的讽喻;喜剧精神;普世主题和原型意象;戏剧性的喜剧结尾。这些小说特征也都体现在《远大前程》里。
小说的情节构造颇见匠心。故事涵盖了主人公从七岁到三十四岁的人生经历。小说的头七章描写了年轻主人公的故乡环境。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匹普第一次造访哈维沙姆小姐的家。这次拜访激发了匹普想往上爬的追求。而他往上爬的关键事件就是他要继承一笔钱。故事的转折点在第39章,也就是匹普不得不承认他以往的人生建立在虚妄的价值观上。故事的高潮则是匹普的恩人马格威奇的被捕。匹普想帮助他的恩人逃离英国但最终失败了。故事的喜剧性结尾就是几对新人喜结良缘。
英国作家路易斯曾经说过:“像荷马、莎翁、狄更斯这样的作家都是在对每一位读者的想象说话。”《远大前程》的创作技巧包括:吸引读者仰慕和同情的英雄、让人厌恶的恶人、浪漫的爱情、悬念和神秘、冒险和冲突、解救和团圆、诗化的公正、幸福的结局、深刻的人类经验、道德和心志的促进、完全发展的普世的人物性格以及超越的风格。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狄更斯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周围环境、对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所有他成熟的思想认识都汇总在《远大前程》中。
二、《远大前程》的主题
狄更斯小说通常的主题包括:富裕与贫穷、爱心与拒绝、最终的善胜过恶。那么,《远大前程》的主题究竟是什么?经过总结,历史上评论者给出的主题有:
(一)作为社会弃儿的匹普
匹普是个孤儿,住在离坟场不远的地方,总是觉得被当作没有理性、信仰、道德的人来对待。所以,他对待社会的态度是冒犯,而且他想要不择手段地往上爬。他想通过往上爬来赢得埃斯特拉的芳心。事实上,许多人都是这么做的,都想往上爬,都想从被统治者变成统治者,做人上人。在英国这个著名的名利场里,每个人都在利用别人,同时也在被人利用。
(二)财富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英国这也是许多人信奉的真理。英国绅士的虚伪掩盖不了伪君子对玛门的崇拜,而拜金主义乃万恶之源,把人都带到万劫不复的深渊。
(三)作为监狱的伦敦
哈姆莱特曾说过:丹麦是座监狱,而英国是座疯人院。对于匹普来说,伦敦就是座监狱。他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财富于他如饮鸩止渴。所谓的绅士风度和上层社会的教养却败坏他的灵魂。
(四)教养
教养指的是良好的教育塑造出的良好言行举止。爵位和阶级并不等于教养。一个人如果有很好的信仰,那么通常他会有良好的教养;如果没有信仰,而有良好的家风和家教,那一个人也会有教养;即使一个人没有信仰,有没有家教,但他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养来获得教养。
(五)道德退化
在所谓富人的天堂的伦敦,同样并存的是肮脏、污秽、黑暗、雾霾。小人得志的匹普在伦敦就成了“本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形象。拥有所谓“远大前程”的他就瞧不起他的姐夫和其他村民了。在这座充满小肚鸡肠的人的城市,大家都是吃喝玩乐,得过且过。除了极少许的虔诚人士,多数都经历道德破产,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浪子。只有乔是例外。虽然他心智不足,也不会社交,但他心地善良,有爱有光,乃是道德的榜样。
这部作品原题名是“Great Expectations”,意思是指一笔遗产,汉译“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给读者一种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是有远大前程的。而事实上,这个“远大前程”是带讽刺意义的。如果有虚假的“远大前程”,那么就一定有真正的“远大前程”。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远大前程”呢?
事实上,《远大前程》讲的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浪子的故事。小说的标题道出了故事的中心情节:主人公“远大前程”的获得和失去建立在他从一位不知姓名的恩人那里继承的财富之上。主人公匹普经历了从清到浊再从浊到清的三个阶段:村子里的童年和少年、伦敦的养尊处优的青年、失去财富后的还乡岁月。匹普经过了“远大前程”的获得、失去和重新获得,即先得后失,又失而复得。可以说是有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经历。
狄更斯即使不是虔诚的教徒,也一定听过《新约圣经》路加福音15章浪子回头的故事。不然,他就不会在《远大前程》里写出以下的句子:
“六月的天气是甜美的。天空湛蓝,云雀翱翔在碧绿的玉米地上。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想到乡村是如此美丽祥和。它们唤起了我里面的柔情;因我的心被我的回归变得柔软,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感到我就像远游多年的浪子赤足回归一样。”
以上的描写让人回想起路加福音第十五章浪子回头的故事: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这个被许多人称为世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的故事的重点不是在讲那个浪子,而是在讲他的父亲。这个大儿子比喻的是法利赛人和律法师。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严守摩西五经,但他们骄傲成性,自作聪明,自认为是犹太人在宗教思想的领军人物,自视在众人之上,却没有真正的爱心和美德。父亲的大爱表现在他对小儿子的宽容之上。小儿子落魄回来,他不是冷嘲热讽而是张开双臂拥抱儿子,完全忘记儿子原来的荒唐和罪恶,让仆人给他拿代表荣誉的衣服、代表权力的戒指、代表儿子身份的鞋子,然后杀了肥羊,在爱宴中庆祝浪子的回头。
在整个故事里,匹普都在经历内心的挣扎和天良的斗争,因此,他就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拯救过程。匹普的道德重生充满了身体和心灵的苦难——为了把哈维沙姆小姐从火里救出来而忍受的烫伤、历经几个月才痊愈的疾病、暴力死亡的威胁、要极力偿还的债务、重新回到姐夫铁匠铺的劳苦、他最后那么尽心尽力地想帮恩人逃脱等。由此可以清楚看到,他在救赎自己的灵魂。他认识到自己已经迷失人生的方向,想摆脱却又无法回到原来的道路。他内心的纠结与挣扎,是任何人也无法体会的。虽然最后他变成了穷光蛋,但是他浪子回头是拥有真正远大前程的开端。匹普经过风风雨雨才长了智慧,終于抛弃了肤浅的势利,从而获得了真正的“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的故事始终贯穿着爱的主题:匹普对埃斯特拉始终不渝的爱,匹普与赫伯尔特的兄弟情谊之爱,马格威奇对匹普畸形却让人起恻隐之心的爱都得到了细致的铺叙;而最令人感动的仍是乔那无私纯朴的爱。在乔敦厚而有些钝拙的性格里,狄更斯倾注了自己对社会底层善良的小人物的感情。
三、《远大前程》的现实意义
《远大前程》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读者的享受——享受激动人心的行动、难以忘怀的人物、故事的喜剧和狄更斯独特的语言驾驭能力。小说的最后一页让人们联想到了那些伟大的世界名著——旧约的《约伯记》、《俄狄浦斯王》《李尔王》。曾经沧海的埃斯特拉述说了苦难胜过一切的教训,她曾经被破碎,但她希望变成形状更好的器皿。
在每日的新闻中,人们不难看到:破碎的家庭、虐待儿童、城市的暴力、乡村的恐惧、司法的不公、受困的人们的扭曲心理、拜金主义、所谓的成功效应、偶像崇拜和权力信仰带来的道德败坏、对理想的破灭、心灵的不安、焦躁和忧虑、弱肉强食、爱恨痴迷等。这些正是《远大前程》所揭示的世界。小说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警告人类要避免虚假的价值观——假丑恶和名利色,从而劝告他们接受真正的价值观——真善美和信望爱,而这也正是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刘建国(1965-),男,湖南沅陵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圣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