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典诗词的当代接受与传播

2018-06-24 10:16宋奇霞杨亭吴倩
牡丹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古典古诗词诗词

宋奇霞 杨亭 吴倩

近年来,诗词的接受与传播出现了新的趋势,新局面下大部分人对诗词有一定了解和掌握,并愿意学习和主动传播古诗词。然而,在有利的环境氛围外,也存在应付考试的功利性、诗词兴趣丧失、社会人士对诗词的漠然等问题。对此,人们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入手使古诗词得以更好的传承。

古典诗词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瑰宝。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这里探究的中国古典诗词接受与传播现状,主要包含狭义的诗歌和词这两种文学体裁。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接受和传播古典诗词就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所以曾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通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价值,人们可以了解传统文化中浪漫、诗意的风俗习惯,体悟诗人在古诗词中传达的思想见解,学习古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从而促进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实践的发展。传播古典诗词,能够让更多人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召,完善人格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

基于国家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诗词热”成为时代的声音和呼唤,这也说明了国人的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和更有精神价值的层面转变。文学发展论有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基础,但在具体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那么当下大众对诗词的掌握和了解程度有多少,人们在诗词传播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古典诗词的接受与传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发扬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笔者针对部分在校生和部分社会人士进行了相关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诗词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迸发了新的时代特色,这种光明的发展前景让人期待,但其同时也依然面临许多困境。

一、古诗词当代接受与传播良好氛围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新时代,在国家政策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古典诗词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其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为诗词传播贡献力量。

(一)接受方面

首先,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很少有人认为自己诗词掌握量少。这说明国家对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古诗词的接受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其次,随着传媒的发展,人们接受诗词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人们接受诗词不再局限于学校学习和书本阅读。观看与诗词相关的电视节目、收听诗词改编的歌曲、订阅诗词类的公众号、参加各类诗词活动等都成为大家接受诗词的途径。有网友笑称,如果《琵琶行》这首歌早就出现,当时背诵也就不觉得枯燥了。这也看出当下诗词的接受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与互联网的结合也使得古诗词有了新的特色。诗词作为一种文学语言,缺乏直接诉诸人的感官形象,也不能直接对应人的情感。而现阶段通过这些新颖的方式可以从视听两方面直观体会到诗词的情感,非常有利于人们理解和记忆诗词。最后,当代存在热爱古诗词的群体。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校大学生有66.7%碰到古诗词愿意去阅读并鉴赏古诗词,甚至有部分学生经常有意识地找一些诗读。由此看来,诗词仍以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魅力吸引着众人。很多对于诗词意义的领悟在一开始学习时或许并不深刻,日后有了类似的经历才能体会到诗词的真实和动人。正因为诗词所带给人的感受是间接的,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阅历和一定的时间沉淀才能切身地感受到诗词蕴含的情感。这样恰当的时空距离更增添了读者对于诗词的审美愉悦,也说明了诗词永不过时的特点。诗词的未来是光明的。

(二)传播方面

首先,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人会把自己认为的好诗分享给别人,如在朋友圈中常常能够引用诗词贴切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主动向他人讲解诗词内容,这种主动传播诗词的态度和行为十分可喜,人人都不自觉地为诗词传播贡献着一己之力。其次,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形式进行诗词传播。学校中社团及班团活动、社区中的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等使诗词的传播方式日益增多,让更多的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网络参与到诗词的传播中。其中,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互动性、开放性、信息的大容量、检索的便利性等突破时空限制,使诗词的传播无处不在。最后,人们普遍认为非专业人士可以创作诗词,信仰创作是自由的。绝大多数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都有创作诗词的想法,26.67%的大学生切实在媒体上发表过原创诗词。青少年心里埋着创作的种子,如果人们认真呵护和激发,会使古诗词的当代创作更上一层楼,当代文学的辉煌也指日可待。

二、古诗词接受与传播面临的困境

新形势下,古诗词依然面临阻碍其进步的问题,如何解决古诗词发展面临的困境,是当下值得人们关心与思考的难题。

(一)接收方面

不同年龄段人士在诗词的掌握情况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这主要受诗词教育的制约。在应试的压力下,学生背诵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兴致缺缺极可能影响他们诗词的掌握、理解以及日后对古诗词的接受态度。在回答近现代创作的有名旧体诗中,仅小部分人可以答出毛泽东、周汝昌等人的作品,大部分人不清楚旧体诗和现代诗的区别。从中可以看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依然普遍停留在以应试为目的对具体篇目分析内容、背诵全诗两个方面,对于诗词的一些基本常识普及得不到位。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学生在诗词的学习上也会不够灵活。由于专业方向、就业方向的不同,未来成为文学、教育方向的研究者等学生尚有机会深入学习古诗词,其余学习或从事与文学无关的方向或工作的学生基本只能通过所接触到的碎片化信息偶尔接触到古诗词。这样的文化断层或许会依然存在。与此同时,现阶段从事与文学等无关工作的社会人员已经相对漠视诗词,这或许是长久不接触诗词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下降、时间精力有限以及在学校阶段受到不当教学方式的影响等因素作用的結果。如何重燃这类社会人士对诗词的热情,如何扭转这种文化断层蔓延的趋势,这是人们在接受方面面临的困境。

(二)传播方面

青少年作为未来诗词传播的主力,其对于诗词传播的热情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在所调查的小学生中,由于所接触到的与诗词相关的内容有限,除教科书外,其基本没有获取诗词的途径,也没有可以去主动传播诗词的途径。然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创作诗词的想法。但在对高等教育的学生和社会人士调查中,笔者发现这类人普遍没有创作诗词的想法。在有机会去发表原创诗词作品的时候,人们的创作热情却渐渐消失了。古代很多优秀的诗词作品是诗人年幼时创作的,骆宾王六岁写《咏鹅》,王勃十几岁写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见,如果在良好诗词环境的熏陶下,当代少年仍有很大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代人的创作激情正是在创作环境的缺乏和灵感的不被关注中消磨掉的,产生了一种艺术消费跟不上艺术生产的现象。在调查当代人对诗词传播态度时,普遍对电视上热播的古诗词大赛类节目有所了解,但基本上都不想参加。这或许是对自身诗词掌握的不自信以及过重的得失心理导致的。布洛曾指出,审美要保持超功利的审美距离。很多人不愿意去参加这样的竞赛是因为个人诗词储备不足无法取得名次。而正确对待诗词的审美、消费和生产应当是超功利的。这种创作热情的衰减、对诗词审美与传播的功利心是人们在传播方面面临的困境。

三、广泛传播优秀诗词的建议

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反思,笔者对诗词传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诗词传播效率最高和优秀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地点之一。学校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对教师诗词教学方式多样化进行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诗词教学能力。例如,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培養学生对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诗词而不只是迫于应试的压力。另外,反复诵读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诗词的记忆,同样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理解了诗词的内涵就易产生对诗词的兴趣,可以通过早读等方法达到这一目的。对已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适当普及诗词的专业知识,如诗词的发展史、古代诗歌和现代诗的区别、诗词的创作标准等。在进行诗词教学时,要着重分析诗词的情感,让学生理解诗意和古人的智慧,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拉近诗词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此外,考查题型上要进行灵活的改变,一味地默写填空会让学生认为学习诗词的目的是为了考试,也会影响对诗词的理解并加强对诗词的功利心。

学校可以制作校本教材,收录中国优秀的传统诗词作品。学校还应定期开展诗词活动,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领悟诗词丰富的内涵,活动开展频率不宜过高。

(二)家庭方面

除学校外,学生在家里所处时间最长。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这也要求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陶冶孩子的兴趣。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意蕴丰富,家长不可一味要求孩子的考试成绩,禁锢孩子的思维,应给孩子购买优质的古诗词书籍,提高诗词素养,与孩子讨论诗词内涵以加深孩子对诗词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理解。有条件的,还要鼓励孩子多多进行诗词原创。孩子想象力丰富,创新能力强,用词新颖,不乏创造出优秀诗词的情况。

(三)社会方面

诗词的传播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从上至下的过程,对古典诗词的研究是一个不能停止的工作,社会要培养、支持研究性人才,从而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接受和传播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开展一系列有趣电视节目吸引大众,增强大众对诗词的兴趣,引发共鸣。借助新媒体,在公众号、微博等媒介上对诗词作品进行推送,页面设计与语言要轻松易懂,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举行原创诗词作品的比赛、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加强宣传。但要注意利用现代技术,传播时要由浅入深,以便让更多人理解。对于非专业人士,一开始接触寓意太丰富的诗词不太容易读懂,极大可能削减他们的积极性和接触诗词的热情。还可以研发与诗词有关的手机应用。还要利用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去让年纪较大的人群了解学习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另外,可以利用社区,多做公益宣传、公益演讲,鼓励全民阅读诗词。

主持人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说:“诗词是一种情怀,现在生活节奏变快,很多东西被我们忽略或遗忘,但古诗词一直浸淫在我们的血脉里。”古典诗词凝聚着古人的无限情志和儒家的基本美德。学习这些优秀诗词,可以修身养性,提高国人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能成为国人的精神支撑,凝聚人们的思想。诗词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全民投身于“诗词热”的浪潮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要积极去接受和传播中国古典诗词。

(扬州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国古典诗词的接受与传播”(项目编号:x20170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宋奇霞(199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古典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