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写作”培育不出“机器人李白”

2018-06-24 05:06郭元鹏
小读者·阅世界 2018年10期
关键词:金庸莫言李白

郭元鹏

作为人工智能的终极梦想之一,会“写作”的机器人就像会“思考”的机器人一样,贯穿于人工智能研究的整个发展历程。

说到“智能写作”大家或许是陌生的。但是,要说到“机器人写作”,相信很多人就不陌生了。其实“智能写作”就是“机器人写作”的统称。“机器人写作”已经开始应用。比如新华社的一些消息文稿就是“机器人记者”完成的,再比如网络上的一些小说也是“机器人作家”完成的。

“智能写作”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也是技术更新换代带来的利好。然而,对于“智能写作”还是不能太过依赖。可以在有限的区域之内使用,而不应该是无限制的扩大范围。因为机器人毕竟是机器人,即使设计再完美,技术层面再没问题,其“创作”出的文字产品,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写作”。

眼下,一些媒体推出的“机器人记者”就已经暴露出了短板问题,就连率先使用“机器人记者”的新华社也坦然承认它的这种缺陷。在具体推进“机器人记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机器人记者”撰写一些简单的消息不成问题,也能够按照新闻的五要素将消息呈现出来,写作的速度比人工要快,发送的速度也超过了人工。但是“机器人记者”却写不出“范长江式样”的新闻作品,也就是说可以写出简单的消息,却写不出有血有肉的通讯、特写等等。

而广受诟病和质疑的一部分“网络小说”也是软件写出来的。在这些写作软件的使用上,很显然“机器人作家”更善于“抄袭”,更善于“模仿”,更善于“借鉴”,即使“抄袭”“模仿”“借鉴”不是“机器人作家”的本义,但是实际上却写不出“有思想”的好作品。写作需要有情感经历,有生活经历,是“有真情实感”的写作。相同的素材,相同的题材,让十个作家去写作,写出的作品一定是不一样的。

于是我们也就有了“个性的作家”。有人喜欢莫言的作品,有人喜欢古龙的作品,有人喜欢铁凝的作品,有人喜欢金庸的作品。试想,再厉害的“机器人作家”也是不可能成为莫言和金庸的。因为机器人与人相比缺少的是真情实感,是真实经历,是思想升华。机器人是冰冷的,不可能写出“入选教科书”的好作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产品服务思路的转变,“智能写作”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对于“智能写作”还需要理智看待,可以小范围使用,而不应产生依赖。李白斗酒诗百篇,写出的是真性情,留下的是文化瑰宝。可是,机器人成不了李白,即使能够“诗百篇”,也只是冰冷的句子。没有了“有血有肉”这个灵魂,“智能写作”也只能是一种游戏。

(裴金超摘自《京郊日报》)

猜你喜欢
金庸莫言李白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纸上的李白(三)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
金庸的财富江湖
漫画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