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国国防报》刊发了一系列关于歼-20设计制造团队的报道,首次透露了大量歼-20研发过程中的信息,如飞机设计完全无纸化、歼-20的许多新技术几乎要从概念起步等。而关于“新机任务系统主管总师王阳”的报道中,则曝光了歼-20靶试的过程。
报道称,经过一个多月地面准备,王阳带领年轻的靶试团队迎来盼望已久而又忐忑不安的一天。一切就绪,地面指挥中心向空中飞行员下达发射导弹指令。所有人的目光都一动不动盯着导弹的飞行轨迹,期待击中靶机的那一刻。然而,因为某成品一个极小概率故障,导弹与靶机没有相逢。当时排除故障2个多小时后就基本定位成功,通过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攻关,后续靶试弹无虚发。
报道称,王阳参与了歼-10系列飞机和多个无人机航电系统的研发工作,被赋予研制新机任务系统的使命,结合这次歼-20设计制造团队的专题报道来看,这里的“新机”显然就是歼-20。歼-20战斗机后续靶试的成功,标志着歼-20的空战能力具有了重要实战验证意义,这也是歼-20列装作战部队形成战斗力之前最为重要的试飞科目之一。
一般来说,靶试除了考核导弹对目标的攻击性能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外,对战斗机的航电武器系统也是一个考验,如果是“新机+新弹”,那么其复杂程度就会更高,比如F-35战斗机就曾因为机载软件问题难以使用空对地导弹。而在国产军用飞机中,“飞豹”战斗轰炸机的研制过程中,因为挂的都是新型导弹,在试飞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就出现过多枚某型导弹都偏离了靶标的情况。而在2002年底的歼-10飞机最后试验阶段,也出现过靶试屡试不“成”的症结。
综合已有公开资料来看,歼-20的研发过程很少出现在报道中,这次靶试信息的公开非常罕见。在2015年关于中航工业成都所飞控部李建平的事迹介绍中,透露过“某型飞机在着陆段拉平过程中出现了一次机翼轻微擦地但成功着陆”的消息,印证了此前互联网上关于歼-20某次降落翼尖差点擦地的目击传闻。不过,从新型战斗机的科研规律来看,显然不存在“一帆风顺”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