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长海 包金泉 图 / 马健 庞雷
巴彦乌拉古城位于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西北17公里处辉河新、旧两条河道之间的河谷平原上,东距辉河主流10余公里,西距辉河旧河道2公里。古城背靠富饶的巴彦山,旁流凉爽的辉腾河,四周蔓草漭漭,地势平坦。
由于古城深藏于呼伦贝尔鄂温克草原深处,且缺乏文献详细记载,所以一直被人们忽略。直到1975年夏季,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孙秀仁带领鄂温克族自治旗文物普查分队在辉河流域普查时,才发现此城。1989年11月,呼伦贝尔盟文物站米文平对古城进行了调查。呼伦贝尔学院松迪教授从1998年开始先后三次对辉河流域巴彦乌拉古城做过实地考察。2006年,国务院公布巴彦乌拉古城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平面布局呈“回”字形,由内城、外城两部分组成。外城墙边长410—420米,周长1600余米。方向南偏东36°。城墙均为夯筑,顶宽约4米,残高1.5—2米,高矮参差。城墙无马面,四角有角楼。四墙各设一城门,无瓮城。南城门为正门,门址两侧有高大的土包,为门楼遗址。外城墙外有护城壕。
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呈方形,南北长270 余米,东西宽230余米,周长1000余米。城墙残高约0.3米,顶宽约4米。内城墙四面均设有城门,与外城两两相对,无瓮城。城墙无马面、角楼等设施。
古城从南门至北门呈一条中轴线,建筑基址贯穿于此条中轴线上。内城中央有一座高大的大殿及配套的三座小建筑基址。大殿台基高约3米,南北长约45米,东西宽约30米。大殿北侧东西向一字排开三座小型建筑基址,中间一处基址位于中轴线上,正对大殿,其余两处分列左右对称。大殿的东、西、南三面有砖铺甬路经内城门通向外城门,北侧有砖铺甬路通向中间的方形建筑基址。“大殿废墟上,残砖碎瓦俯拾皆是,柱础坑排列成行,出露的一块玄武岩柱础石,为不规则六楞柱体。”这些高大的宫殿台基和丰富的建筑构件,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当年这里曾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王府宫殿,是蒙古王公贵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图① 巴彦乌拉古城平面
图② 巴彦乌拉古城保护标志碑
图③ 巴彦乌拉古城内城
巴彦乌拉古城西墙
关于巴彦乌拉古城的主人及其修筑年代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这里是蒙元时期成吉思汗的同母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王府遗址。铁木哥·斡赤斤(“铁木哥”为名字,斡赤斤为称号,意为“守灶火之子”)在统一蒙古高原、建立草原帝国的过程中立有大功,特别是协助成吉思汗杀死通天巫阔阔出,由此他深得成吉思汗和母亲月伦太后诃额仑的疼爱。按照蒙古族“幼子守灶”的旧俗,铁木哥·斡赤斤与母亲月伦太后共同生活。1214年受封领地时,铁木哥·斡赤斤位居东方诸王之首,受封的军队最多、封地也最大。据拉施特《史集》记载:“他的地面和禹儿惕(庶民)位于蒙古斯坦遥远的东北角上,因此在他们的彼方就再也没有蒙古部落了。”成吉思汗时期,铁木哥·斡赤斤的封地大致上西北以额尔古纳河支流根河与得耳布尔河汇合处一带及黑山头山与哈布图·哈萨尔封地相接,西以呼伦湖为界,南至哈拉哈河,东达大兴安岭。这个封地范围,也恰好属于蒙古最东北部地区。
1221年,长春真人丘处机奉召去西域,先往铁木哥·斡赤斤帐拜见。据《长春真人西游记》所载,丘处机与徒弟们从克什克腾达来诺尔“往东北行二十天之后,到达一条沙河,河水往西北流入陆局(克鲁伦河)河……渡河(沙河)往北行三天,涉过小沙丘。四月初一到达斡赤斤那颜帐时,才冰化,地开冻”。上述记载证实了铁木哥·斡赤斤宫帐位于额尔古纳河以东,而且“沙河”往北行三日路程之地,即今哈拉哈河之北、呼伦湖东南方向。在此范围内规模最大并且有大型宫殿建筑的蒙元城址唯有辉河流域的巴彦乌拉古城。
巴彦乌拉古城中央宫殿建筑及古城内散落的残砖断瓦
铁木哥·斡赤斤在蒙元时期地位显赫,其营建的王城,在蒙古草原上仅次于鄂尔浑河上游的哈拉和林和金莲川草原的元上都,曾是蒙古草原东北部政治、经济核心,也是草原丝绸之路东段起点。铁木哥·斡赤斤王城的形制布局与今天俄罗斯境内乌龙桂河支流康堆河畔的康堆古城很接近,均采用了双重制度,内城宫殿设于整个城市中轴线的脐点(中心点)上。以大宫殿为中心的配殿左右对称,形成“T”字型格局。另外,古城采集的龙纹瓦当与哈布图·哈萨尔王城——黑山头古城和哈萨尔妃子城——康堆古城出土瓦当图案纹饰相同,釉色也相近。这充分体现了宗王铁木哥·斡赤斤的高贵地位和蒙古黄金家族特权。
大浩特罕古城远景
巴彦乌拉古城附近还有两座古城和一座建筑基址,分别为大浩特罕、小浩特罕城址和浩勒特好建筑址。这三座遗址均距巴彦乌拉古城不远,应是一群以巴彦乌拉古城为中心所构成的城市聚落。这也与拉施特《史集》所说的铁木哥·斡赤斤“以好兴建宫院著名,他到处兴建宫殿、城郊宫院和花园”记载符合。
综上所述,从巴彦乌拉古城的地理位置、形制布局、宫殿建筑规模及出土遗物来判断,此城即蒙元时期铁木哥·斡赤斤的王城应当无疑。
小浩特罕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