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娴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及空巢老人的不断增多,老人心里孤独及情感需求等问题日益凸显。伴随上述问题而来的是一些犯罪现象的多发,犯罪现象本身折射出孝道文化传承在当代的不足故本文对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传承状况予以简单剖析,继而提出孝道文化的现实需求及正确回归路径。
关键词:空巢老人;孝道文化;正确回归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及空巢老人的不断增多,老人心里孤独及情感需求等问题日益凸显。伴随上述问题而来的是一些犯罪现象的多发,例如关注度较高的新型电信诈骗案件。电信诈骗案件为何在老年人群体屡见不鲜,诈骗者的情感侵入为何对老年人如此受用,这是否反映出孝道在当代的传承略有不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究。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传承状况
老年人对身体健康的需求、情感的满足、认知的下降、财产上的操作等均成为了诈骗者有效侵入、实施诈骗的重要方面。这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为何诈骗者的“情感侵入法”屡屡得逞,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孤獨、痛苦为何成为常态。
(一)孝道精神的内涵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伦理观念。早在公元前 11 世纪甲骨文中便已经出现“孝”字,在西周时期,“孝“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遵循的道德原则。西周之后,儒学兴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哲对孝非常重视,并将其纳入仁学体系,成为儒学伦理学说的基石。孝道精神乃是血缘亲情所催生、中国传统文化所养育,用以指导晚辈应孝敬赡养长辈以尽孝道的思想意识。[1]那如何称得上“孝亲”,理应包含三点内容:第一,只要条件具备,决不能因为惜物而薄待了自己的父母;第二,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无论如何都应很好地保持,子女不可伤害亲情,也不可为功名利禄、妻子儿女所左右;第三,应当使父母发自内心的感到幸福,善察父母内心的意愿和感受,灵活机动地赡养父母。孔子早在《论语·为政》中就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赡养父母没有诚敬之心,那么和养活动物有何区别,其本意便是要求子女善察父母内心的意愿和感受,尽可能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 做到物质奉养和精神慰籍有机结合。当然,孝亲并非主张“愚孝”,不论父母对错,一味的顺从,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孝亲。
(二)孝道精神传承的现代境遇
当今社会,正处于全面繁荣的历史新时期,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带动了精神文明的日新月异。多年来,我国虽一直努力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面对老龄化进程加速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加之年轻子女一代思想观念的结构性变化,孝道文化传承至今,面临着不少缺失现象,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尴尬境遇。
境遇1:个体本位理念增强,出现代际关系危机
子女和父母成长于不同的时代,现今绝大部分中老年人仍是以家庭作为其主要生活空间,而年轻人早已从传统的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的人际交往转而为以个人发展需要为基础的人际交往,家庭意识逐渐弱化,而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出现,更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遵循新的道德规范。伴随着这种新型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推行,当代年轻人不再迷信家长和权威,不再拘泥于家庭和家族,他们渴望独立和自由,容易造成两代人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代际之间难以相处。代际之间的关系危机,会加剧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和矛盾。
境遇2:孝养意识日渐淡薄,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老龄化问题,尽管政府在社会养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毋庸置疑的是家庭养老仍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必须要承担起养老的重任。但现今很多子女将赡养老人当成一种负担,赡养父母的义务互相推卸,从法院赡养纠纷的审理情况来看,这种情形在农村家庭发生较多,农村老年人相较于城市老年人生活更为困难。除部分家庭出现拒养的尴尬局面外,精神赡养的缺失是当前很多家庭所面临的问题。现在的老年人,子女均在外忙于工作,陪伴时间很少,他们缺少的是天伦之乐,是精神上的慰藉。在2012年10月的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便指出,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比例很大,老人心里孤独及情感需求日益凸显,不少子女恰恰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殊不知“ 厚养身, 薄养心” 不是真正的“孝”。也正是因为当前精神赡养的大范围缺失,以至于前文所讲到老年人电信诈骗案件增多,诈骗人正是利用老年人的精神空虚,采取情感侵入法博取信任实施诈骗。
二、孝道文化的现实需求及正确回归
弘扬孝道文化是转型期社会的客观需要, 它不单单要解决个别家庭的问题, 也是解决社会普遍性问题,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社会, 既有现实价值, 又有长远意义。
如何让孝道文化正确回归,依笔者拙见,第一,要以孝养之道推进赡养父母的良好风尚形成。敬老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清谢泰阶《小学诗》有云:乌有反哺义,羊伸跪乳情。父母既有生养之恩, 更有数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的教诲,子女理应怀有感恩之爱、报恩之情,善待父母。而这种善待,决不仅止于口腹之养,还应同时给予精神赡养,常与老人聊天交流,聆听老人的心声,化解其心中及现实上的苦闷、疑虑、困难,了解内在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子女给予老人的关心程度不仅有益于老年人身心,也直接影响着某些犯罪案件的发生。
第二,要以孝养之道推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古语有云“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今社会亦是如此。社会治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看家庭关系的融洽与否。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家庭和睦有利于社会和谐。一般来说,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容易调节,但遗憾的是,兄弟姊妹之间,婆媳之间、妯娌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且成为现今困扰部分家庭的重点问题。对此,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有孝养之心,虚心听取老年人的建议,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敬让,形成良好家庭氛围,并将孝道包含的敬长思想适用于邻里关系中,对良好邻里关系的形成也大有帮助。
结语
中国的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文化作为众德之本,是建设当代社会文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现今,在孝道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孝缺失现象,对此,应对孝道内涵重新认识,让孝道文化正确回归,使之为解决拒养、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提供强大文化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军远、王征:《论孝慈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适用性》,载《人文天下》2016年第1期,第50页。
(作者单位: 浙江省天台县人民法院,浙江 天台 31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