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
摘 要:当今社会,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以及获得信息的方式正被网络以多种方式影响和改变着。重视高职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的引导对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社会稳定都有积极作用。本文针对高职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存在的危机提出舆情引导策略,对高职院校探索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的引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引导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高职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指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经由网络平台分享其对学习、生活、工作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观点和讨论,这些观点和评论会对社会大众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因此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交网络舆情的引导,对构建和谐网络环境及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交互性、突发性、监管的困难性以及影响的广泛性
自由性指人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发言的自由,甚至是没有经过在线验证的虚拟身份;交互性指的是经由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即时发布大量信息并交流互动;突发性指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爆发点难以预估;由于网络功能的复杂强大以及网络主体一定程度上的匿名造成的权责分割,有共同利益诉求但又缺乏理性的学生甚至会集结一些观点一致的同学组织活动,增加了学校监管的难度;高职大学生受自身阅历所限,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分析鉴别能力不是很强,容易冲动,还有部分高职大学生缺乏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一件小事就能引发网络骂战,进而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广泛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舆情主体具有特殊性,舆情传播方式具有多元性、直接性和爆炸性
高职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善于并乐于表达,言论自由随意;另一方面,高职大学生的三观还未定型,阅历有限,这就使得他们的思维具有主观性和非理性的特点。随着影视、旅游、文艺、体育等与网络的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网络应用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以文字的方式发表或传递信息,形象生动的视频和传播迅速的语音即时通话技术正被广泛应用。另外,手机网络的优势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使高职大学生能够自由及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微信的复制转发以及语音功能使得信息能以几何级的速度传播扩散,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
(三)网络舆情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高职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既有关注国情民生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又有关注个体成长发展的心灵鸡汤,还有探讨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的校园之声,借助网络媒体工具,在校高职大学生可以随时编辑言论,即时发布网络,这些言论除了可以被评论、转载和转发,还可以被任意网民增删修改后再行发表与转载转发,从而使网络舆情具有多变性。
二、高职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存在的危机
(一)网络舆情教育引导方式过于单一。通过开设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以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对在校生进行网络舆情教育引导的普遍方式,这种方式陈旧单一,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新的网络舆情教育方式,跟上时代發展的步伐。
(二)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不健全。高职院校基本都实现了网络的全覆盖,也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来关注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些人性化的措施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但高职院校社交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多为老师兼职,甚至是学生干部临时管理,专业人员的缺乏以及组织管理的松散使得校园遇到突发舆情事件时缺乏人力物力以及有效引导措施,导致校园网络舆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根本解决。
(三)网络舆情监管机构及引导机制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大学生使用网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网络对高校管理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由于对网络舆情的传播及影响缺乏理性的认识以及没有成熟的做法可供借鉴,这使得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及处理方法仍局限于校纪校规,遇到重大的校园网络舆情校方往往也是通过删除和屏蔽言论的方法防止事态持续发酵,这些措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加深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双方形成对立。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舆情监管机构及引导机制,在面对校园突发紧急情况时,能够全面考虑,合理决策,促进校园舆情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部分高职大学生网络自律精神的缺失。随着网络的普及,高职大学生成为网络平台上的活跃分子,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以及迥异的意识形态,一些高职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和辨别能力,丧失作为大学生的人格操守和价值追求,成为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发布传播者,对校园网络安全和校园文化建设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高职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当今社会,网络深刻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交。为了减少高职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着眼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层面探索分析高职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的引导方法和机制,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为高职大学生社交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
(一)理性对待大学生网络舆情
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高职大学生社交活动的重要载体,他们除了在网络平台交友娱乐,发布对于时事政治、热点新闻和自我反思的看法和见解,还会将个人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困惑和不满,对学校管理的不解和抱怨等消极情绪宣泄到网络中。因此,高校管理层必须正视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和网络诉求,积极主动地走进大学生队伍中去,深入了解受当代高职大学生欢迎的社交网络方式和流行文化,做到学校和学生之间“网上”“网下”相互学习,亲密互动。
(二)建立完善的校内网络舆情监管机构及引导机制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建立专职网络舆情监管机构并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提供办公场所并给予经费支持,制定本部门工作规章制度,针对高职大学生中出现的社交网络舆情,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从而使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配合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部门的工作,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校园舆情监管部门建立信息收集发布制度,敏锐发现高职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信息,准确预判舆情走向,为高校舆情引导赢得时间。另一方面校园舆情监管部门应对高职大学生社交网络进行必要的监控,一旦发现带有个人倾向性的片面言论或谣言,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发布权威信息,还原事实真相,从而在校园网络舆情引导中掌握主动权。最后,校园舆情监管部门要重视舆情引导方法,准确及时并积极主动地引导舆情。
(三)加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培养高校网络代言人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由舆情引导人员的素质来决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建设一支素质硬、能力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队伍既包括政治表现好、熟练掌握网络知识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常识的一线教师,也包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的网络辅导员队伍,还包括一部分积极上进、观察力强、具有主人翁责任感的学生干部。为加强舆情引导队伍的综合素质,相关职能部门应多渠道收集网络舆情并积极组织开展舆情分析以及引导等方面的培训,还应定期组织开展网络安全与文明上网等宣教活动,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培养校园网络代言人,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良好的平台,增加校园网络舆情的可信度,努力将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四)将舆情引导和教育教学相结合,做到舆情教育常态化
各高职院校可以视自身实际开设与大学生网络舆情相关的选修课,也可以将大学生网络舆情有关的内容与公共课的相关章节结合讲授,还可以邀请校内外网络专家学者通过培训、作主题报告等方式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教育,进而使高职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复杂性,提高区别分辨网络信息真假的能力,主动屏蔽虚假网络信息,对于各种虚假信息甚至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高职院校应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和网络自律意识,净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引导在校大学生做一个文明守法的网络用户。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唱红歌、演讲比赛、新闻面对面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五)加强并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他们成长成才的保证,而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目的也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将高职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网络舆情引导相结合可以有效应对高职大学生舆情引导的难题。这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和教师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思维和方式方法,结合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坚持操守,追求理想,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高职大学生在面临学业就业、个人情感及人际关系等压力时,能正确应对,不走极端。
(六)树立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提高其网络素养及网络免疫力
高职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树立是遏制网络谣言以及增强网络信息分辨度的先决条件。高职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活跃群体,他们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出入网络,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方便的同时,应不断强化自身作为网络主体的道德责任,做到知责尽责负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给大学生提供了种类繁多的信息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就要求高职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能够理性思考并区分网络平台的各种声音。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良性深入的沟通,增强其网络信息的识别判断能力及信息表达传播素养,使高职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善自我,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七)加强网络知识教育,完善校园广播电台
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网络技术的利弊,使高职大学生全面认识网络及其对个人成长成才的影响,做到自觉自愿地抵制网络中的不利因素,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促进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同時,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在高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的积极作用,不仅要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党的方针政策、学校发展动态以及学生管理成效,还要利用校园广播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创建校园文化品牌。实现校园广播与学生的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互动,增进校方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不断弱化负面网络舆情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超,袁玉鹏.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舆情引导[N].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9).
[2]曹占霞.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与提升对策[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1):16-18.
[3]李国佳.高校微博平台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高教学刊,2015(14):29-30.
[4]李宝媛,尤异.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策略分析[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26(5):57-59.
[5]赵建明,施锋锋.微信朋友圈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85-88.
(作者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 东阳 3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