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安嘉平 王志强
摘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晋北高校体育资源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的角度出发,寻找促进高校体育发展与社区体育繁荣相结合的新途径,以期提高社区体育工作人员素质,拓展活动场地,学校也能从社区采集研究信息,并有助于实践性课程的开展,从而达成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者的共赢。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 高校体育 晋北地区 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3—0154—03
城市社区体育是大众体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功能的平台,城市社区居民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核心人群。在当前中国体育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市社区体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选取山西大同大学所在地御东区的鸿儒社区、裕泰苑社区、曹夫楼社区、御东花园社区和忻州师范学院附近的紫竹苑、玫瑰苑、康乐小区、阳光小区,并随机抽取的320名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需要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大同大学周边的四个社区和忻州师院周边的四个社区进行调查。在每个社区随机选择40名参加健身活动的居民发放问卷,并现场填写,共回收问卷320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93.8%。
在每个社区随机选择10名社区体育指导员发放问卷,并现场填写,共回收问卷80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2文献资料法
从研究目的出发,运用人工查阅和互联网查阅并用的方式,搜集了2010年以来关于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高校体育在应对社区体育上有哪些优势资源,以及我国对社区体育的政策和要求等资料10余篇,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1.2.3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采用Exeel 2003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2.4访谈法
通过与山西大同大学和忻州师范学院主管体育工作的院系领导进行访谈,整理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2晋北地区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与场地设施现状分析
2.1人力资源现状
2.1.1高校体育师资
调查结果(见表1)所示,晋北地区高校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52人,讲师63人,研究生学历127人。教师通过日常的教学与科研,拥有扎实的体育知识;教师在授课和对班级的管理过程中积累了相关方面的经验。对学生进行体育专业技能的指导,使得教师对体育专业的了解更为透彻。体育教师由于长期处在体育环境中,体育素养和体育经验都比较高,能够较好的管理相关体育活动。
2.1.2高校体育专业学生
晋北地区高校体育院系现设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教育两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1705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897人。学生通过体育人文、体育人体健身理论以及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学科的学习,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尤其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拿到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完全有能力为群众体育的竞赛与训练提供有效的组织和指导。
2.2晋北地区高校体育设施及场地的现状
通过调查得知,山西大同大学和忻州师范学院共拥有篮球场36个,羽毛球场16个,乒乓球场(馆)18个,田径场4个,体育馆3个,场地设施较为齐全,日常活动场地较多,各类体育健身器械充足,场地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安全措施有保证。
3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
3.1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现状
3.1.1职业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在晋北地区的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中,街道或居委会干部为21人,占调查人数的26.3%,社会其他管理者兼任34人,占42.5%,体育专业人员13人,占16.2%,其他行业的人数为12人,占15%。社区体育指导员来源以非体育专业人员为主,体育专业人员比例非常低,不利于社区体育的高水平开展。
3.1.2学历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晋北地区城市社区体育指導员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为32人,所占比例为40%,专科以下的人数为48人,所占比例为60%。由此可见,社区体育指导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非体育专业人员比例偏高,而且知识面较为偏窄,对于广大的社区居民来说,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不能满足他们参加各种健身活动的需求。
3.1.3年龄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城市区体育指导员20岁到29岁的人数为7人,占调查人数的8.7%,而30岁到49岁的人数为45人,所占比例为56.3%,50岁以上的人数为28人,所占比例为35%。从中不难发现,社区体育指导员年龄比较偏大,缺乏年富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年轻社会体育指导员,是造成社区体育活动缺乏活力的主要因素。
3.2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体育锻炼场所的匮乏制约着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由于以往城市建设中忽略社区健身活动场地建设,使得现有的场地和器材人满为患。大部分居民选择在公共体育场所锻炼,另外,也有极少一部分有经济条件、锻炼欲望较强的人花钱去健身场所进行锻炼。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见表4),广大市民进行健身活动主要选择就近的社区空地、广场和公园,还有很少一部分人选择在学校体育场馆和经营性的体育俱乐部进行锻炼。调查结果同时显示(见表5),三分之二以上的社区居民对居住社区及周边环境所配套的公共健身场区和各类健身设施不是非常满意。可见,当前社区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市民对健身活动的需求,正常地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受到严重影响。
3.3高校与城市社区体育的互动现状
由于高校周边社区一直沿用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方式,社区体育只是作为公益性项目进行提供,在与高校的合作互动上缺乏全局意识,特别是缺乏横向联系与合作,使得互动产生一定的自我发展无序性,因此在很多活动组织、经费管理等方面无法做到完善。调查所呈现的结果为:(1)城市社区主动为高校提供社会实践的岗位较少(见表6)。最多的城市社区也只有7个,最少的只有2个,高校体育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集中在经营性健身俱乐部。(2)高校教师中只有8.5%的老师主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工作,高校学生中只有6.3%的学生主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工作。(3)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时间较短、大型场馆基本不对外开放,室外体育场地只在节假日对外开放的时间较长,但存在管理缺陷,有安全隐患。
4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利共赢发展思路
4.1利用高校体育人才资源提高社区体育服务水平
专业体育人才的多少决定着体育领域的强弱与发展质量。晋北地区高校周边的社区居委会并没有设立专职社区体育的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大都是兼职的形式,在社区体育的规划和决策中,由于其自身理论知识的欠缺以及不能全身心投入等原因,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区体育。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属地高校的体育师生。他们人数众多并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特别是一些离退休体育教职工,更是有着丰富的经验,长期的工作经历使他们对体育有着独特的热爱,退休之后有充裕的时间,这也为他们进入周边社区管理工岗位继续发光发热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合理利用这一资源对缓解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不足有着明显的效果。
4.2高校利用社区内资源达到社会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检验和推动
社区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批高水平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根据调查可知,晋北地区两所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到社区任职的不超过10%。政策的原因固然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双方都没有深刻认识到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巨大的发展潜力。两所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都具有相应的健身知识技能和较强的健身活动指导能力,而且自身也有充足的余暇时间可供自由支配。高校如能合理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指导过程中去,这样不仅能够壮大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提升指导水平,保障广大社区居民健身活动质量,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提供实践基础和经验。
4.3利用高校體育场馆和设施解决社区体育场地的不足
当前晋北地区两所高校周边社区的绝大部分居民对社区的体育设施不是非常满意,而高校校内体育设施在无课情况下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合理利用高校的体育场地资源发展社区体育是一个必要可行的选择。高校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让周边社区居民“错时”使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干扰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实现资源最大化,这是解决因城市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最佳途径。
4.4高校可以利用社区的自然资源开展户外活动
高校有着充足的体育设施资源,而社区也有着学校所不具备的环境优势,由于高校自身面积和条件因素的限制,许多户外课程在校内无法较好的开展,如果高校能够长期有效地利用社区的自然资源,并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非常重大。
4.5高校可以利用与社区体育合作得到第一手科研资料与信息
高校和社区在互动合作中,可以及时认识和掌握社区体育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能够深入了解社区体育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以及现阶段社区体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为高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并为探寻城市社区体育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和路径,奠定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4.6高校借助社区完成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延伸
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大多以传统竞技项目内容为主,缺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实现与周边社区体育的互动,可以把这些竞技项目内容为主课程进行延伸,以此丰富自身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指导居民健身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的体育健身知识,科学指导居民健身,这样不仅使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和实践,而且也提升了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正确认识到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对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