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新星 比原链(Bytom)创始人兼CCEEOO
就业务场景而言,跨链意义非常明显:第一,把物理资产、线下资产链接到链上,这种业务是广义的跨链。第二,链与链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又涉及到跨链。一个层面是物理到虚拟、数字层面的跨链跨域,另一个则是数字网络和数字网络之间的跨链。
一般而言,区块链加密资产的市值或估值,可以粗略用如下公式:流通性*(货币性+功能性)。货币属性相当于currency(流通)比特币、莱特币、比特币现金这种属性,功能性则类似于GAS燃料类某种具体的功能属性,两者之和决定了这个代币的价值。乘数,流通性则体现了共识的范围、流通域的大小。如果认为流动性和互操作性这两者是比较有意义和重要的,跨链就是有意义和重要的。
目前业内聚焦的常是跨链纯技术性的实现,例如见证人机制、多重签名加哈希锁定、中继链以及更复杂的支持不同链合约语义的互认、跳转调用等。除了技术上的实现手段,也有业务上的实现手段,针对具体的商业场景,未来可能会是一种混合模式。事实上,交易所就是最原始的中心化的跨链机制,在交易所中配合挂单充提,就可以把一个链上的token(代币)转换成另外一个链的token。
早年我们提到区块链时会兴奋,现在提到跨链时往往又是兴奋不已,认为它就是未来的希望与一切,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跨链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可以把不可能三角理论简化为不可能两角理论:安全与性能不可同时兼得,需要做一个折中。例如你用去中心化消除中心故障点,增加了安全,但性能指标中的高频高并发就会有牺牲。跨链则是提升了性能中的可扩展性,但也牺牲了部分安全性,因为对外提供了接口,就可能被利用。
例如跨链中最早期的侧链技术,假定主链上代币和侧链代币一比一对应,支持跨链传输转换,那么可能存在原本无法攻击主链的较小算力,可以通过攻击侧链产生双花纪录和错误代币转回主链。这就是一个提升性能中的可扩展性但牺牲了安全性的例子。
我认为,制定标准、减少重复工作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们不妨用倒推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
比如,比原基于扩展的UTXO模型,对于同类的比特币系、比特币分叉系的资产的跨链就相对容易;以太坊系的由于基于共同的合约和账户模型,则有Cosmos这种同构链跨链的机制来实现。
跨链联盟不仅可以从现存的各链出发,也可以做一些更多更基础的工作,去定义基本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以及信息资产结构,为未来更方便更高效的跨链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