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姆莱特》中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

2018-06-22 09:28曹思博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亚里士多德

摘 要:《哈姆莱特》被誉为莎士比亚最主要的悲剧作品之一,塑造的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式人物形象。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理论作为基本理论依据,以书中人物形象作为出发点,从“过失说”的六个基本方面浅析哈姆莱特主人公形象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哈姆莱特;悲剧色彩;亚里士多德;过失说

作者简介:曹思博,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1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在《诗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许多有关于戏剧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大体上可被分为四大部分,攀仿说、整一说、过失说和净化说。本文以“过失说”作为基本理论依据,分析《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哈姆莱的悲剧色彩。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莎翁塑造的哈姆莱特是一个背负仇恨的内心充满矛盾的人文主义形象。以下从“过失说”的六个方面分析主人公的悲剧式人物形象。

第一个方面是主人公的出身。“过失说”理论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应该具有高贵的出身,是社会阶级中的上层,而不是低贱的奴隶阶层。年轻的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他出身高贵,举止优雅,乐观真诚,同时拥有权利,地位和爱情,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他的未来本应该花团锦簇,是典型的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然而其父亲的突然离世成为了其悲惨命运开始的节点,使这个本该快乐无忧的王子开始体会了人生的疾苦。

第二个方面是主人公的美好品质。“过失说”理论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应有其独特的善良美好的人物性格和道德品质。接受过人文主义的教育,受其熏陶,哈姆莱特对于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善良而美好的看法。他热爱生活,也爱他所有的人民,他所呼吁的是“人类是宇宙的精华!是万物的灵长!”同时,不同于当时的其他统治阶层,他还呼吁以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代替当时的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第三个方面是主人公的弱点。哈姆莱特有其内在的性格特点,在遭受了变故以后,高贵的王子开始体验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沉浸在父亲之死,母亲的背叛和叔父夺权篡位的痛苦之中。他想要为父报仇,而内心却又极其矛盾,忍受还是反抗,生存还是毁灭,一系列的矛盾使他内心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懦弱,审慎而又敏感的性格缺陷使他行为犹豫不决,虽然他善于思索,但同时性格上的优柔寡断使他把精力全花在了做决定的过程中,缺少了行动的力量,造成了他在复仇过程中的延宕。遭受了变故的年轻王子开始变得彷徨而绝望,他不再相信爱情,亲情,也不再相信他的人民,他的不安和多疑使他即使是在最心爱的人面前也无法真正表露自己的心声,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从而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

第四个方面是主人公对生活的崇高体验。哈姆莱特作为皇室的王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从小受到的都是宫廷教育,所学习的老师也都是最为学识渊博的大臣。在历史、政治、艺术各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学识和经历。加其曾在“威登堡大学”接受过人文主义的教育,见多识广,明知灼见,使他成为一位博学多才,深受百姓的拥戴的王子。

第五个方面是主人公犯的致命的错误。在第三幕第三场中,哈姆莱特放过了正在独自一人做祷告的克劳狄斯。在他看来,如此轻易地结束殺父仇人的性命是不会使其下地狱的,只有当其行为邪恶荒诞的时候结束他的性命,才会使其永堕黑暗,才能真正地为父亲报仇。第二次,克劳狄斯在观看了《贡扎古之死》后,被哈姆莱特看见了他跪下忏悔的一幕,哈姆莱特根深蒂固的宗教理念使他再一次放过了克劳狄斯。因其思想的执而不化,哈姆莱特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为父亲报仇,手刃敌人的机会。

第六个方面是主人公的悲剧式结局。一部经典悲剧的主人公会有一个悲剧结局,借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以陶冶,从而达到悲剧的净化、治疗的作用。在本书中,尽管经过了一系列的挣扎与努力,哈姆莱特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他最终在比剑中,被克劳狄斯的剑刺中,中毒以后才用尽那最后一丝气力杀死了他的叔父,为老国王,他的父亲报了仇,达成了他的目的。但是由于他的优柔寡断和审慎的性格弱点,使他错失了最佳的报仇时机。 最终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复仇的机会,造成了他悲惨命运的悲剧式结局。

结语: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全剧,严格遵循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戏剧理论的“过失说”,从人物的出身背景到人物的悲剧式结局都符合了悲剧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以“过失说”理论分析《哈姆莱特》和其主人公的悲剧特点更加突出了本书浓厚的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朱生豪 译.译林出版社.

[2](西希腊)亚里士多德 《诗学》.陈中梅 译.商务印书馆.

[3]傅俊.英国戏剧读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班亚平.《浅析〈哈姆莱特〉的悲剧形态》.《语文建设》2013年23期.

[5]李公昭.秩序的毁灭与重建——《哈姆莱特》悲剧原因新探.《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04期.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亚里士多德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角下的《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亚里士多德论“好人”与“好公民”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