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

2018-06-22 03:45邢楠
求是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

摘 要: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文化资源产业的重视,也在文化资源产业的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在世界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通过对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现状的研究,构建了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文化科技为手段,以文化保护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目标的“五位一体”文化资源产业创新开发机制,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五点关于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创新的对策,希望可以对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保护和传承方面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关键词:文化资源产业;五位一体;创新开发

作者简介:邢楠,吉林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长春 130012)

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项目“文化资源价值评估及其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研究——以集安世遗价值评估的量化研究为例”(S201701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JY156)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8.03.010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报告的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党和国家近些年逐渐加大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基于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全面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使我国文化自信得到彰显,文化软实力大幅度提升,而且现如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加大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可以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也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为我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学术界对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普遍集中于两类研究:一类是对我国某一区域文化资源的研究,如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夏春红和章军杰,2015)、[1]对西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研究(陈欣怡,2014)、[2]西江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研究(杨武和赵海泉,2017)[3]等等。主要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种类、分布和特点的具体分析,提出适合区域或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措施。另一类是对文化资源中的某一类资源进行研究,如博物馆文化资源(胡卫萍等,2017)、[4]海洋文化资源(刘家沂,2016)、[5]武术文化资源(张小林等,2008)[6]等等。通过对该类文化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详细调查,确定该类文化资源的发展方向,提出产业化的发展布局和思路。当然还有一些将这两类资源合并在一起进行研究,如饶志华和彭恩仁(2013)[7]对江西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李立鑫和瞿群臻(2014)[8]对长三角区域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等等。本文主要从我国整体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未来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方向,将有助于从宏观角度对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开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方针政策,为我国科学开发文化资源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国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政策保障。据国家统计局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核算范围测算,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 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9%,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有23.17万家,从业人员156.47万,全年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营业收入2965.63亿元,营业利润高达1002.09亿元。我国文化产业现已成为一项重要产业,文化引领当代价值,提升公共素养,优化社会氛围,提升国家形象,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虽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其本身依然处于低层次开发水平,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我国文化资源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从整体上看,我国文化资源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近些年我国虽然加大了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但人均水平依旧很低。从国家对文化资源的投入来看,2015年人均文化事业经费仅为49.68元,较低的文化事业经费对我国文化资源产业所起的作用有限,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文化资源产业的开发和保护。而从文化资源产业产出來看,图1中2011—2015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以及占GDP比重逐年稳定增长,但文化及相关产业对当年GDP的增量贡献仍然不到4%,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从文化资源的消费来看,2015年全国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人均消费支出的4.8%,远远低于10%—12%的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表现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

(二)我国文化资源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文化资源产品普遍存在质量不高、同质化严重、生搬硬套、缺乏创意、影响力有限等问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大部分电影国产片质量远远无法与国外电影匹敌,即使有高质量影片也是凤毛麟角。我国每年自行拍摄的电影数量往往是引进影片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但是进口片票房却占据了我国40%—50%的电影总票房,而能在国内掀起观影狂潮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也常常在国外票房上表现低迷。例如在2017年暑期上映的《战狼2》以56.8亿元成为国产电影的票房冠军,但在北美上映后,累计票房仅有106万美元,与国外影片《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和《星球大战》系列等相比,差距依然悬殊。

(三)我国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存在不足

文化资源是整个民族最重要的财富,但我国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经常有文物建筑因年久失修而遭到破坏。例如在2016年报道的荆州市重点文物文星楼,因为长时间没有修复,现如今已变得破败不堪,成了流浪乞讨人员遮风避雨的场所。还有很多地区热衷于追求所谓的现代时尚感,拆掉城中的老建筑,造成城中传统文化资源被大量破坏。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是最具有老北京特色的文化资源之一,可是随着北京市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高楼大厦林立,北京胡同的数量却急剧减少,现如今类似北京“胡同文化”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濒危资源。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满足人们猎奇心理,利用现代的建筑手段,将各国的著名文化遗迹“山寨”到国内,建造廉价的“伪文化”建筑。这些显然都不利于文化资源保护。

二、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机制及创新

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就是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将其转化为文化资源产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达到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因此,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要遵循“五位一体”的开发机制(图2),即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文化科技为手段,以文化保护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目标。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底蕴,是进行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重要保障。文化资源作为产业化开发的基础,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的一种资源。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众多民族,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形成了今天以汉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大一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资源是凝聚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血脉延续的精神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早已经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大家共有的精神基因。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民族特点、内涵丰富的儒释道思想和宏大精深的古典美学特色,这些都能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众多传统文化中,必然有好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坏的一面,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与时俱进,不断挖掘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对于低俗的传统文化要批判,摒弃那些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陈旧文化。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使文化创新作为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新动力。现代文化资源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创新不仅是文化资源产业的灵魂和生命,也是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对文化资源产业的创新开发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从文化资源产品生产阶段创新,就是在文化资源开发的内容上必须具有创意。创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创意来源于对文化资源的内涵和特征的深刻了解,以及对文化资源内在本质的深入研究。在知识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好的创意可以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巨额财富。尤其对于快速消费的文化资源产品,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同质化严重,而好的创意可以让人觉得与众不同,从而激发消费者消费的欲望。第二,从文化资源产品流通渠道创新。在流通过程中,一个优秀的文化资源产品,如果人们对其不了解,自然也没有消费的欲望。而构建创新性文化资源的流通渠道,可以有效扩大文化资源流通范围,加快流通速度,在短期内创造出巨额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从文化资源产品资本市场优化创新。通过与资本协同运作后,文化资源往往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会带来让人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创新优化资本市场的投资规则,让资本流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从文化资源产品保护方式上创新。根据我国国情,针对现有文化资源的特点、分布以及实际状况,以相关资源保护理论作为支撑,提出科学并且完善的保护策略和保护机制,创新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开发和发展的新模式。

文化科技是提升文化资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现如今,知识、文化与科学早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丰富知识含量的文化资源,天然地与科学技术有着很强的亲和力。在科学技术大爆炸的今天,文化资源产业早已离不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产物。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开发。从美日等发达国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成功经验上来看,科学技术的提高对提升文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严荔,2012)。[9]同时,在文化资源产品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科技也可以作为提升文化资源效益的最主要驱动力。

文化保护可以作為文化资源产业开发过程中的核心。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的意义在于:能够长期地保持文化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也是文化资源可以保持永久生命力和永久利用价值的关键(张胜冰,2009)[10]。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这是由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两者之间所具有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一方面,加强保护文化资源的力度,让文化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对于开发文化资源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会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种发展来反哺文化资源的保护,使其获得更多必要的经济基础,文化资源能够得到加强保护,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文化资源开发最主要的目标是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广为人知,可以世代相传。我国文化资源蕴含着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重要财富。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着五千年岁月的积淀,加强文化传承能够深入认识我国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向世界展示我国璀璨文化实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国人对文化的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同时,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的优秀文化资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这既是我国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的巨大损失。因此,加强文化保护,加快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实现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创新的对策

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程度较低,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如何促进文化资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基于“五位一体”的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机制,提出以下五点对策:

(一)科学地对我国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评估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化开发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文化资源都适合去开发。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仅文物方面就有1000多万种,戏剧艺术多达360多种,而我国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那么如何从众多文化资源中挑选出适合开发的文化资源?严荔(2010)[11]认为,既具有文化特色,同时又拥有市场潜力的文化资源才是产业化开发的重点。因此,合理且科学地评估文化资源价值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文化资源的市场潜力,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文化资源能够产业化的重要保障(张紫霄,2016)[12]。在现有的关于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中,主流的方法主要来自于对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的借鉴。借鉴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来评估文化资源的价值已经成为了文化资源价值评估的重要途径。但是使用这些方法来对文化资源价值进行评估时会有许多方面的不尽人意,例如运用起来比较困难,通常容易受到很多其他条件限制,往往不能对文化资源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容易受主观因素所影响,还很容易产生偏差。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能够科学评估文化资源价值体系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丰富文化资源创意内容,提升文化资源核心竞争力

好的创意并不是人们随手可得的,必须要深入剖析文化资源本质,挖掘核心价值,精心对文化加以提炼,明确文化定位,结合人类大脑思维的灵感才可以构思出来。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往往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整合文化资源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创新以及丰富其内容和形式,来构造文化资源的创意。但是现代依然有大量文化资源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盲目跟风,这些资源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只是一堆廉价的堆积物,产生不了经济效益。而有好创意的文化资源,拥有丰富而特色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能够与消费需求相适应,增强文化资源核心竞争力。那么,为了让文化资源的发展提升社会和经济效益,就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扶持文化资源的创意生产,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文化高端品牌。

(三)推进文化资源产业与其他科技型产业相结合

文化资源产业的开发同样可以借鉴现代工业产销结合方式,与传媒业、影视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等现代科技型行业相结合,增强文化产业新鲜活力和时代感,在挖掘和改造科技型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我国文化,同时借助科技型产业的继续发展来壮大自己,扩大文化资源影响力,优化文化资源的资源配置。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门票现在可以通过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或APP进行购买,只需刷身份证就可以进入,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工作效率。人们也可以通过微博和微信等方式将在故宫拍下的照片上传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因此,大力推进文化资源产业与科技型产业的深度结合,可以培育以文化为导向的主题,使人们通过对该主题的了解和体验,感悟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既可以使我国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也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同时继续开发和保护我国文化资源,让文化资源产业成为我国的战略主导产业。

(四)打造完善的文化资源市场,形成文化资源的保护机制

首先,文化资源产业的发展要市场化,可以采取以政府为引导和监管,企业为推动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文化资源市场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资渠道,完善融资体制。其次,打造文化资源专业市场,完善文化资源的营销体系,形成文化资源产业群落,突破资源约束,推进结构升级,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文化资源产业的发展往往也不是单个企业的发展,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呈集群化形状发展。可以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引导,使文化资源的相关企业自发形成产业群落。最后,也要避免文化资源过度开发,不去考慮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而是一味地追求文化资源的商业市场价值,唯利是图地过度攫取超额利润。这种商业上的过度开发会破坏文化资源的精神属性,不利于文化资源的发展,反而可能会对文化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五)大力培养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人才

文化产业不仅要重视文化资源的积累,还要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入。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哪个国家掌握了大量的人才,哪个国家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对于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也是如此。美国文化产业开发的经验告诉我们,掌握了大量文化产业开发的人才,会大大降低文化资源生产、传播以及管理的成本,更有利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由于我国文化资源产业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培养和广泛吸引人才的有效机制,造成我国文化资源产业管理和开发的高端文化人才严重缺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进程。因此,我国可以向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学习,大力投资建设培养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学校,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加强与国内外优秀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大学和企业进行交流,同时完善吸引国内外相关人才的机制,改善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不足的状况。

结 语

文化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地方经济强有力的支持。文化与经济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正如日本作家名和太郎(1987)[13]在《经济与文化》一书中写道:“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人的创造物。没有文化,经济无法成立;没有经济,文化也无法存在。”地方政府对文化资源产业的大力支持和发展,往往会更好地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大量的文化资源发展资金,加强相关文化资源的宣传和保护,使文化资源产业能够健康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文化资源产业在获得政府大力支持时,会产生新的活力,通过吸引大量消费者和投资者,刺激消费和投资,来反哺地方经济,加快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严荔,2013),[14]此时,拥有更多经济条件的政府也会更愿意为文化资源产业提供支持,有助于文化资源产业的进一步开发。例如,在第36届洛阳牡丹文化节上推出了“文化消费有补贴”政策,通过实施这种优惠政策从而提升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地方建设,攻坚更多城建重点项目;增强了城市管理意识,提升了城市建设和服务质量;吸引了大批投资商与消费者,加强投资与贸易的进一步合作,不仅扩大了城市文化的影响力,还推动多种产业转型升级。

文化资源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必将成为本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以“五位一体”的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机制,坚持科学地发展我国文化资源产业,既将有利于加强我国文化资源的利用、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同时也将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产业。

参 考 文 献

[1] 夏春红、章军杰:《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载《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2] 陈欣怡:《西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起点、路径和模式》,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3] 杨武、赵海泉:《西江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研究》,载《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4] 胡卫萍、刘靓夏、赵志刚:《博物馆文化资源开发的产权确认与授权思考》,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5] 刘家沂:《海洋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策略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6.

[6] 张小林、孙玮、龙佩林:《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品牌营销研究》,载《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7] 饶志华、彭恩仁:《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载《开放导报》2013年第1期.

[8] 李立鑫、瞿群臻:《长三角区域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载《科技管理研究》2014第6期.

[9] 严荔:《发达国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做法及借鉴》,载《经济纵横》2012年第6期.

[10] 张胜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1] 严荔:《我国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策略——以四川省为例》,载《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5期.

[12] 张紫霄:《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现状审视与对策思考》,载《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13] 名和太郎:《经济与文化》,高增杰、郝玉珍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

[14] 严荔:《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区域实现机制研究》,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責任编辑 国胜铁]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在线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电力物资企业“五位一体”建设策略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试析中资企业“五位一体”海外安保机制的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