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兵
清朝嘉庆年间,江南泾县琴河镇上有个生意人,名叫林家立,他为人刻薄,街坊们都不愿意与他来往,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生意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林家立做梦都想做大生意,赚大把银子。这年三月,他与住在泾县县城里的周老板谈成了一桩大生意。周老板年近六十,在县城里开了十多家店铺,其中一家店铺是县城里最大的山货铺。
林家立与周老板商定,由林家立去三百多里外的青阳县收购一批山货,运到泾县县城卖给周老板。青阳县地处大山深处,盛产山货。林家立估算了一下,他此次前去青阳县收购山货需要一千两银子,而他手头只有五百两,于是,他只得向周老板借银子。好说歹说,周老板总算借给了林家立五百两银子,但让林家立立下字据,将林家立的宅院作了抵押。
这天,林家立领着几个伙计赶着几辆马车来到了青阳县。十天后,马车上装满了收购来的上好山货。望着那些山货,林家立得意地想:这一趟生意真划算,我至少能赚到四百两银子!
林家立领着伙计们赶着马车往泾县县城走。这天中午,他们在路上的一家饭馆里吃饭。林家立从不与伙计们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伙计们一桌,林家立自己在另一桌就着几样精致的菜肴喝小酒。
伙计们很快吃完了饭,林家立喝得正惬意。这时,一个年轻的伙计急匆匆地走了进来,伙计们的桌上除了还有些剩饭,菜是一点儿也没有了。这个年轻的伙计刚才在街上看马戏,因此回来晚了。
那年轻伙计叹了一口气,盛了一碗饭,来到林家立坐的那张桌子前,小心翼翼地夹了一点儿菜。谁知,林家立猛地拍了一下桌子,然后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起来,骂他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吃起东家的菜来!
林家立越骂越起劲儿,那个年轻伙计慌得不知所措,在饭馆里吃饭的其他客人以及饭馆掌柜都纷纷劝说林家立,林家立还是骂个不停。这时,林家立雇的一个年长的伙计也过来劝他。
那个年长的伙计名叫陆秋生,他在林家当了几十年的伙计,曾跟随林家立的父亲风里来雨里去,林家立的父亲生前很器重他。
陆秋生刚劝了两句,林家立又猛拍了一下桌子,转而骂起了陆秋生,说陆秋生上下不分,忘了自己只是个伙计。其他伙计都看不下去了,纷纷指责林家立,如果林家立不道歉,他们就立即辞工,不再做这受尽窝囊气的伙计了。
林家立说什么也不道歉,最后伙计们愤然辞工。林家立满不在乎地想:辞工就辞工,我在这小镇上雇几个人,不照样能把我的马车赶到泾县县城吗?
林家立走出饭馆想去街上雇人,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他一下子慌了神儿。马车上没盖雨布,如果那些山货淋了雨,便会发霉、变质,那就卖不出去了。
本来,如果伙计们没有辞工,他们肯定会及时地盖上雨布,而眼下林家立孤身一人根本做不来这些。情急之下,他大声喊了起来,想让饭馆里的伙计、客人帮他盖雨布,可他们不喜欢张狂的林家立,竟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手帮忙。无奈之下,林家立只得亲自动手盖雨布,但因他没有干过这些杂活,而且雨大风大,所以手忙脚乱一番后,那些山货还是被雨水淋了个透湿—他大赚一笔的希望彻底泡汤了。
回到泾县,林家立没敢进县城,而是回到了琴河镇—山货没了,而且欠着五百两银子,他哪儿敢去见周老板?
这天,林家立正在家中苦苦思索着解决危机的办法,周老板忽然走了进来,“啪”的一声将一张纸片拍在了桌子上。林家立一看,正是他所立下的那张字据。
原来,周老板见林家立迟迟不运来山货,便派人打听起了原因,这才得知林家立的山货都被淋湿了,于是他便带着字据向林家立讨债来了。
林家立还不起银子,只得以自家的宅院抵债。周老板接过钥匙,正准备离开,忽然看见林家立的书房里有一个紫红色的笔筒,非常精致,便拿起来说:“这个笔筒我喜欢,我要带回家中。”
锁好宅院的大门,周老板回县城里去了。被扫地出门的林家立没了栖身之所,只得在几个邻居的帮助下搭了几间草棚,给家人遮风挡雨。
很快,日子过去了一个多月。这天,林家立坐在草棚里正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周老板忽然闯了进来,把一个笔筒放到了桌上。那个笔筒正是一个多月前周老板从林家立的书房里拿走的那个。林家立没好气地说:“周老板,我已将宅院抵了债,你还来找我干什么?”周老板道:“我今天是来归还这个笔筒的,另外我把你的宅院也还给你,欠债一笔勾销,并送给你五百两银子!”说着,周老板将两样东西放到了桌上:一串钥匙、一张五百两的银票。
林家立愣了好大一会儿,才结结巴巴地开了口:“周老板,这……这是为啥?”周老板认真地说:“因为这个笔筒!”说完,他转身离开了草棚。
林家立搬回了失而复得的宅院,一连几天,他都怀疑自己是在做梦,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个笔筒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竟然让周老板改变了主意,不但归还了宅院,还奉送了五百两银子。
林家立每天早上都去镇上的一家小吃店吃面条。这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来到那家小吃店。刚在一张桌子旁坐下,一个男子在他的对面坐了下来,他抬头一看,那男子竟然是陆秋生,他不禁皱了皱眉。这时,陆秋生先开口了:“我听说周老板归还了笔筒,这其中的原因我要告诉你。”
原来,林家立的父亲林掌柜虽然是个生意人,却十分喜爱读书,喜好结交读书人。十年前,林掌柜去邻县郎溪县做生意,偶然认识了一个爱读书的少年—郑松。郑松非常聪慧,但家境贫寒,已经到了无钱读书的地步。于是,林掌柜送给了郑家一笔银子,让郑松得以继续读书。此后,林掌柜经常去郎溪县探望郑松,七年前,他在郎溪县县城里偶然看见了一种紫红色的笔筒,便买了两个,一个送给了郑松,另一个则被他带回了家中。
三年前,郑松考中进士,入职翰林院。郑家的一位邻居是周老板的亲戚,两年前,由那位邻居做媒,郑松娶了周老板的闺女……
周老板因为那个笔筒归还了林家立的宅院,还送给了林家立五百两银子之事传到陆秋生的耳中,他推测:周老板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因为郑松—这是郑松要报恩啊!
陆秋生想尽早告诉林家立内情,让林家立懂得善有善报的道理,改掉为人刻薄的毛病,善待他人。
听完陆秋生的一番话,林家立当天便赶到县城找到了周老板。
面对林家立的追问,周老板支支吾吾地说出了实情。
半个多月前的一天,郑松因为公干路过泾县县城,便去了一趟岳父周老板家,无意中看到了那个紫红色的笔筒,吃惊之余,他连忙询问笔筒的来历。了解了情況后,郑松央求周老板把笔筒、宅院还给林家立,并送给林家立五百两银子。因公务在身,郑松在岳父家只待了一会儿便动身继续赶路了,所以没有前往琴河镇看望林家立。
林家立听后羞愧不已,心中感慨万千:如果不是父亲乐于助人,自己怎么会一步走出危机呢?
第二天,林家立把陆秋生和以前的其他伙计全都请了回来,从此以礼相待。说来也怪,大家因此都乐意同他来往了,而他的生意也渐渐红火了起来……
选自《绝妙小小说》2017.12
(段明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