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原副主任、高工 田玉龙
田玉龙发言
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历史和水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一个与洪旱灾害不断抗争、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治水文化、兴水文化。大运河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产生的积淀深厚、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从中国地理地形来看,西高东低,向东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淮海、海河等都以各自的路径,奔向大海,形成东西向水路交通运输的便利,南北向交通运输的困难。这些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历来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华地带。运河开通之后,在中下游把这些江河连通起来了,从而促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变化。从元代以后,我们中国再没有分裂了,一直是统一的国家,前面的五代十国、南北朝等分裂局面再没有出现。因为元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全国东西南北经济、政治联系更加紧密了,难以分割。当运河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整个的治河的文化发展起来以后,国家的统一就成为一个必要条件了。
第二,治水的过程也是水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认同感、凝聚力不断集结的过程。我们很难再分裂了,因为我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全都连起来了,所以你很难分出去了,所以它的这种文化的认同感,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在这儿产生了,这应该在运河文化的研究中重点关注。
第三,在水利建设和发展方面,创造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和技术成果。整个运河,从隋唐以前的各自的各种分支的运河,到隋唐把它统一成一个隋唐大运河以后,再到京杭大运河,承先启后,整个水利工程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积累了非常多的水利工程的经验、技术。如郭守敬发明的对闸坝的巧妙设计和有效运用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这一技术仍在世界各个江河上广泛使用。所以我们的整个筑坝技术、围堰技术、航运技术等,在整个水的除害兴利方面,都对世界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运河发展过程中,水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大运河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
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以后,各个地方和运河有关的省、各个城市都非常重视,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大量的恢复、修复、保护的工作,运河文化也在各个地方都发挥着作用。我到过的几个运河沿途城市都把运河文化作为本底文化。运河文化,南北相差两千多公里,但这种文化的交流又非常通畅。如何更好地弘扬大运河文化,建议:
一是从文化的发展上,下一步应该是有一个协作的机制。谁来牵这个头,把有关方面能协调起来,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大家都在做,但是没有一个牵头的是不行的。现在洛阳出来牵头了,先占领高地,这还是非常好的。
二是要有预案,就是说要有规划或实施方案。也就是运河文化如何发展,下一步如何规划,往哪儿走。运河从南到北,差异非常大,用哪一种方式才合适,如何使沿途的这些省里面或者是城市能够经常进行协作开会,具体落实很有必要,应把这个预案搞好。
三是既然是运河,联系了各个水系,对水生态文明的保护、建设、宣扬应该作为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实施河长制湖长制以后,已经把自然界河湖的代言人,上升为党委行政的主要领导。现在各个河段的河长湖长,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这件事,非常重要。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国富民强,政通人和,正是文化复兴的最好时机。借助我们下一步的论坛或者是我们的学术会议,逐渐扩散它的影响,把中国大运河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