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云,王心怡,王健彤,王 珊,刘旭峰,陈虹屹,睢明河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嘌呤与尿酸代谢异常的疾病,随着病情加重可发展为痛风,因此控制尿酸的升高可有效降低痛风的发病率。
在查阅的25篇关于针灸治疗痛风的文献中,仅有2篇是针对痛风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其余均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治疗主要起到降低炎症指标以及缓解局部关节症状的作用,而非从致病原因上进行干预,治标而非治本。本实验基于中医和西医对痛风发病原因的认识,所涉及的脏腑病理,拟通过针刺相关脏腑的俞、募、原穴,来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干预痛风高尿酸血症形成的目的。观察不同穴组对痛风高尿酸血症的干预作用。
1.1 实验材料 选用健康6周清洁级Wistar大鼠50只,雄性,体质量(200±20)g。由北京市海淀区兴隆实验动物养殖厂提供。合格号:SCXK-(军)2007-004。饲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造模剂:盐酸乙胺丁醇片(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25 g×100片,批号H21022349);腺嘌呤(美国Sigma-aldrich公司,每瓶25 g,批号BCBK3010V);试剂:尿酸试剂盒、黄嘌呤氧化酶试剂盒、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毫针:直径0.30 mm,长25 mm(苏州华佗医疗器械用品有限公司);直径0.30 mm,长40 mm(北京汉医医疗器械中心)。低温离心机(5810 R,德国Eppendorf 公司);超低温冰箱(MDF-U50V,日本三洋公司);电子天平(ER-182A,日本);P1000微量可调移液器(100~1 000 μL,芬兰DRGON)。
1.3 分组与造模 分组: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法,利用随机数字表将Wistar大鼠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俞穴组、原穴组、募穴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另4组制作痛风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造模:据熊湘明等[1]文献记载,自实验第1天起,模型组、俞穴组、原穴组、募穴组给予造模剂腺嘌呤100 mg/(kg·d)和乙胺丁醇250 mg/(kg·d)的比例,用蒸馏水将两者混合后,进行灌胃,连续给予21 d,21 d后改为隔日1次,直至第90 d实验结束,使大鼠始终保持持续性高尿酸血症。取材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UA、BUN指标含量呈显著升高(P<0.05),即提示造模成功。
1.4 取穴 按照余曙光著《实验针灸学》[2]所附的常用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取穴,分别为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天枢穴、关元穴、太溪穴、太冲穴、太白穴的大鼠对应点,均为双侧取穴。
1.5 各组处置方法 空白对照组:正常同步喂养,不进行任何处理;只做对照。模型组:仅造模,不进行任何针刺干预处理,与各针刺干预组同步捆绑固定,每次15 min;俞穴组:造模同模型组,隔日针刺肝俞、脾俞、肾俞;原穴组:造模同模型组,隔日针刺太冲、太白、太溪;募穴组:造模同模型组,隔日针刺天枢、关元。操作:俞穴组、原穴组、募穴组在造模的同时进行针刺干预,将毫针刺入穴区3~5 mm,每穴作均匀的捻转行针手法10 s,每次留针15 min,隔日1次,每10次为1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10 d,共90 d,3个疗程。实验结束后取材。
1.6 检测指标 SUA、BUN、ALT、AST。检测方法:于实验第90天治疗结束后禁食,次日将大鼠腹腔注射20%的乌拉坦(1 g/kg)进行麻醉,腹主动脉取血4~5 mL,注入含有惰性分离胶、促凝剂的促凝管中,轻轻摇晃以确保血液和促凝剂充分接触,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出现溶血现象,血样在室温下自然凝血1 h,用离心机以4 000 r/min的数值分离血清,使用Sysmex XS 800 i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项指标。检测时间:各组均在实验结束后第一天,即第91天统一取材。
1.7 数据处理方法 应用SAS 9.4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 s )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
2.1 各针刺干预组对SUA的影响 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UA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2)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干预组SUA含量明显下降(P<0.05)。3)与俞穴组比较,原穴组、募穴组SUA含量明显降低(P<0.05)。4)与原穴组比较,募穴组SUA含量明显偏低(P<0.05)。见表1。
2.2 各针刺干预组对BUN的影响 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UN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2)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干预组BUN含量均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3)与俞穴组比较,原穴组的BUN含量较高(P<0.05)。与原穴组比较,募穴组的BUN含量较低(P<0.05)。
表1 针刺俞、原、募穴对大鼠SUA、BUN的影响(x± s )
2.3 各针刺治疗组对AST、ALT的影响 俞穴组、原穴组、募穴组AST活性较模型组均偏高,ALT活性较模型组均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针刺俞、原、募穴对大鼠AST、ALT的影响(x± s )
痛风高尿酸血症在传统医学中属“痹证”“历节”等范畴,有内外因素之分,二者相互影响。外因主要责之于风、寒、湿、热、浊瘀之邪,积聚日久,使气血运行迟涩,脉络闭阻,脏腑功能失调而迁延不愈。内因则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同时小肠主受盛与化物,泌别清浊,大肠主津液,传导糟粕,二者同主饮食的消化吸收及排泄,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开阖,则津液代谢失常,浊毒沉积于脏腑经络,可引发痛风高尿酸血症[3-6]。现代医学认为,嘌呤与尿酸的代谢异常是痛风高尿酸血症最重要的生物化学基础[7-11],是导致该病的基本原因。嘌呤核苷酸主要在肝、小肠黏膜和胸腺中合成,在肝、小肠、肾中分解代谢;尿酸是在酶催化嘌呤作用下产生的,通过肾脏以及肠道排泄[12]。由此可见,高尿酸血症均与肝、肾、小肠、大肠有关[13]。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类经图翼》说:“五脏居于腹中,其气脉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募穴为脏腑之气所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其分布与所属脏腑位置相近,并与背俞穴相对应,主要治疗相关的脏腑疾病,尤以治疗六腑病症为佳。《十四经发挥》又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可见,俞穴、原穴、募穴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均是治疗相关脏腑疾病的重要穴位。同时,现代研究表明,三组腧穴除了在古文中论述的作用外,还与脏腑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或者特定的联系途径[14-16]。
本实验研究发现,针刺俞穴组、募穴组、原穴组对降低SUA、BUN均有影响,募穴组效果最好,降低SUA原穴组好于俞穴组,降低BUN俞穴组好于原穴组。可能是因为当针刺相应腧穴时,可以调节相关脏腑对SUA、BUN的合成、代谢以及排泄等功能,从而达到降低SUA和BUN的作用。AST、ALT的活性程度虽有小幅度波动却仍在正常值内,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造模剂未对肝脏造成影响[17],其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其中募穴组干预效果最为显著,可能是因为小肠是分解代谢嘌呤核苷酸最旺盛的器官[18],形成的尿酸均经肠道和肾脏排泄。而消化道中产生的氨、嘌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氨,都是尿素生成的基础物质,最终尿素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因此,SUA和BUN的来源与形成都与肠道有直接关系,是生产、代谢其物质的重要场所。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痛风高尿酸血症是浊瘀之毒沉积在脏腑经络等部位,从而使脏腑功能失调,进一步加重影响各脏腑的气化功能,以及经络运行气血,滋养四肢百骸的功能,使该病缠绵不愈。本实验中所选用的大、小肠的募穴与另外2组不同,能更直接与其脏腑的解剖位置相对应,大肠募穴“天枢”具有疏通肠腑、理气通便、消食导滞、活血化瘀之功;小肠募穴“关元”具有导赤通淋、导气利水的作用。此外,“关元”穴是足三阴和任脉的交会穴,内应胞宫精室,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处,具有培元固本之功效,使肾气充足,不受外邪侵犯。有研究证明[19],关元穴确实具有养生保健,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1] 熊湘明,曲竹秋.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建立[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1(4):28-29.
[2] 余曙光,郭义.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50-151.
[3] 吴坚,蒋熙,姜丹,等.国医大师朱良春高尿酸血症辨治实录及经验撷菁[J].江苏中医药, 2014, 46(12):1-4.
[4] 石白,殷海波,张锦花.痛风性关节炎从脏腑辨治[J].吉林中医药, 2012, 32(12):1196-1197.
[5] 张良茂.补肾利湿法治疗高尿酸血症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2(3):23-24.
[6] 李志强,赵国平.从肝论治痛风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6(11):1409-1410.
[7] Anzai N,Enomoto A,Endou H.Renal urate handling:clinical relevance of recent advances[J].Cur Rheumatol Rep, 2005,7(3):227-234.
[8]Hediger M A,Johnson R J,Miyazaki H,et al.Molecular physiology of urate transport[J].Physiology,2005,20:125-133.
[9]Rafey M A,Lipkowitz M S,Leal-Pinto E,et al.Uric acid transport[J].Cur Opin Nephrol Hypertension, 2003(12):511.
[10]Costa A,Igualá I,Bedini J,Quintó L,Conget I.Uric acid concentration in subjects at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relationship to component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J].Metabolism, 2002, 51(3).
[11]Liebman S E,Taylor J G,Bushinsky D A.Uric acid nephrolithiasis[J].Cur Rheumatol Rep, 2007(9):251-257.
[12]刘佳,李玲.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0(1):24-28.
[13] 陈颖,李长贵,苗志敏.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遗传学杂志, 2006(1):59-61+65.
[14] 杜元颧. “膀胱经是十二经脉的核心”浅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0, 13(3)
[15] 邓春雷,殷克敬.关于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反思[J].针灸临床杂志, 1997, 13(12):3.
[16] 唐术平.募穴主治特点及其临床应用配穴规律的研究[D].辽宁: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22.
[17] 马思佳,霍娇,张立实.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 2015, 44(1):158-162.
[18] 阚慕洁,洪敏,周宏,等.吗啡对大鼠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3):311-313.
[19] 邹昆.浅谈足三里、关元二穴合用的处方在防治疾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中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