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柳州市工人医院医疗保健科,广西 柳州 545005)
现阶段,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日益成熟,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准确率日益升高,但关于无创心电学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预后评估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心率变异性,并日益受到重视。而本研究为明确急性心肌梗死中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对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4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心电图监测,现报道2组受检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如下。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4例作观察组样本,收治时间: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为46~85岁,平均年龄为(61.42±3.28)岁;同期选取4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样本,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为47~85岁,平均年龄为(61.91±3.05)岁;2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对比结果提示其无差异(P>0.05)。
(1)纳入标准:①研究组患者已经临床症状、病史询问、冠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②2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均完整;③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已对本研究审批通过;
(2)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者。
2组患者均应用心电监测仪器(安装有心率变异性分析软件),检测患者24 h内心率;其中,心率变异性时域的指标如下: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5 min间隔全窦性心博RR间期、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相邻数据差之间超过50 ms概率,而频域指标包括低频功率、总功率、高频功率。
(1)统计2组受检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
将此次研究所得数据输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s)、例数(n)表示,计量资料与组间率(%)对比则实行t检验、x2检验;若存在统计学差异,则以P<0.05描述。
研究组患者的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5min间隔全窦性心博RR间期、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相邻数据差之间超过50ms概率、低频功率、总功率、高频功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上述指标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见表1。
表1 2组受检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比较(n=44,±s)
表1 2组受检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比较(n=44,±s)
指标 研究组 对照组 t P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ms) 94.16±17.36 129.74±20.73 8.729 0.000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ms) 86.26±12.06 119.72±23.09 8.520 0.000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ms) 19.72±2.17 28.39±4.19 2.549 0.006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相邻数据差之间超过50ms概率(%) 3.94±0.25 7.66±1.14 21.143 0.000低频功率(ms2) 5.94±0.77 6.59±1.17 3.078 0.001总功率(ms2) 4.28±0.25 5.69±1.45 6.356 0.000高频功率(ms2) 3.84±0.55 4.94±0.88 7.031 0.000
目前,临床医师在分析个体心率变异性时,多采取动态心电图检验,其观察指标包括时域、频域两种指标,可准确反映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平衡状态[1]。一般而言,心脏窦房结受个体迷走神经、交感神经控制,其中以迷走神经控制范围最大,而一旦上述数据下降,则证明心脏交感神经张力提升,抑制迷走神经控制能力[2]。
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反应交感神经反应交感神经变化,5 min间隔全窦性心博RR间期、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相邻数据差之间超过50 ms概率反应迷走神经变化,频域中的低频功率反应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双重指标,高频功率反应迷走神经变化,而交感神经在增加对心脏的控制时,心率变异性指标可降低,反之则增高[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分成功能性损伤、器质性损伤,前者可导致血清内儿茶酚胺水平升高、疼痛感明显,致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此时心脏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而迷走神经受到抑制,同心率变异性降低情况基本相同,因而此时可利用上述两项指标指导其急性心肌梗死;后者指的是心脏肌肉细胞出现缺血性坏死时,有阶段性运动,可影响心肌神经末梢,而此时交感神经冲动显著提升,导致患者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猝死、休克等不良预后。因此,分析心率变异性,对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的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5 min间隔全窦性心博RR间期、全部窦性心博RR间期相邻数据差之间超过50 ms概率、低频功率、总功率、高频功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分析心率变异性指标,可准确检出急性心肌梗死,值得推广应用。
[1] 李 杨,庞文跃.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法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测的意义[J].饮食保健,2015,2(12):1-2.
[2] 李 慧,李超民,叶明霞,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及危险因素分析[J].空军医学杂志,2017,33(2):118-120.
[3] 李 杨,庞文跃.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法指标相关性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2015,9(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