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8-06-22 09:39李伟华郭振升张慎举皇甫自起
农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扬花病指井冈

李伟华,郭振升,田 伟,张慎举,皇甫自起

(1商丘学院,河南商丘476000;2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0 引言

小麦赤霉病是对小麦生产危害大的真菌病害,近年来逐渐由传统重病区向黄淮麦区和北方麦区等地扩展,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甚至绝收[1-2]。该病不但造成减产,还引起小麦子粒腐败变质,严重危害人畜健康[3-4]。目前生产上尚无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药剂防治仍是控制赤霉病的主要手段[5-6]。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主要有苯并咪唑类(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噻菌灵等)、2-氰基丙烯酸酯类(氰烯菌酯)、咪唑类(咪鲜胺)、三唑类(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和生物制剂等5大类。多菌灵是中国长期以来防治赤霉病的主要药剂,豫东平原仍以多菌灵和含多菌灵的复配剂使用较多。由于长时间连续使用多菌灵,赤霉病菌抗药性逐年上升,田间出现了防效下降的现象[7]。改善小麦赤霉病防治的用药水平和用药结构,有利于麦类赤霉病可持续性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8]。筛选小麦赤霉病高效防治药剂的报道较多[9-11],生物防治技术也逐渐引起高度重视。为筛选出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生物制剂,特进行生物制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①1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WP(安徽喜丰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3750 g/hm2;②5%氨基寡糖素AS(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1500 g/hm2;③1%申嗪霉素SC(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1800 g/hm2;④6%低聚糖素AS(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1200 g/hm2;⑤井冈·蜡芽菌SC(井冈霉素4%、蜡质芽孢杆菌16亿个/g,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9750 g/hm2;⑥28%井冈·多菌灵SC(多菌灵24%、井冈霉素4%,上海沪联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875 g/hm2;⑦50%多菌灵WP(河南省开封田威生物化学有限公司)1500 g/hm2;⑧清水(CK)。每个处理均设2种施药方式,第1种方式只在扬花初期施药1次,第2种方式在扬花初期施药1次,扬花盛期(扬花7天后)再施药1次。小区面积2 m×10 m=20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1.2 试验实施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15部分: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NY/T 1464.15),试验于2016年在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试验基地内进行。试验地土质为壤土,上茬为玉米,产量水平11086.2 kg/hm2,肥力中上等,有机质质量分数为1.62%,pH 7.3。小麦品种为郑麦7698,于2015年10月15日使用小麦播种机播种,用种量165 kg/hm2。小麦杨花初期(4月23日)第1次施药,隔7天第2次施药,于第2次药后25d调查结果。按750 L/hm2对水量,施药器械为上海丰劲WB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工作压力:0.2~0.3 MPa)。

1.3 调查方法

1.3.1 病情调查 依据《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GB/T 15796—2011),2016年5月25日调查小麦赤霉病病穗数和各穗病级,依据NY/T 1464.15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穗防效、病指防效。计算公式如(1)~(4)所示。

1.3.2 产量调查 小麦收获前测产,调查有效穗数,考察每穗籽粒数,测定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

1.4 数据处理

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进行统计分析。多重比较采用邓肯氏(Duncan’s)新复极差检验法(DMRT法)。应用Excel 2010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安全性

依据NY/T 1464.15—2007观察药剂对小麦的直接影响。各小区小麦于4月20日齐穗,4月22日始花,花期约14天。首次处理时间4月23日,第2次用药时间4月30日。施药后各处理区均未发现药害症状,处理区小麦叶片、株高与清水对照区无明显差异。试验药剂对小麦生长安全,小麦长势正常,未见药害。

2.2 药剂处理后赤霉病发生情况

2.2.1 扬花初期用药1次赤霉病发生情况 用药1次、用药2次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病情指数见表1。

由表1可知,处理⑧清水(CK)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38.20%,病情指数为14.66%,说明201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扬花初期用药1次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病害指数均明显低于处理⑧清水(CK),说明药剂处理可明显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处理⑦多菌灵常规用量对比,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处理⑥井冈·多菌灵、处理①枯草芽孢杆菌、处理③申嗪霉素均较低,处理④低聚糖素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最高,处理⑤井冈·蜡芽菌、处理②氨基寡糖素次之;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处理⑥井冈·多菌灵最低,处理⑦多菌灵、处理③申嗪霉素、处理①枯草芽孢杆菌次之,处理④低聚糖素最高,处理②氨基寡糖素、处理⑤井冈·蜡芽菌次之。

表1 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 %

2.2.2 用药2次(扬花期、扬花盛期各1次)赤霉病发生情况 对用药2次病穗率、病情指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5%的概率水平下,7种药剂处理与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对比表1的数据可以发现,扬花初期、扬花盛期2次用药与扬花初期1次用药相比,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明显降低。病穗率2次用药比1次用药平均降低9.54个百分点,降低了44.17%;病情指数2次用药比1次用药平均降低3.17个百分点,降低了44.9%。说明在2016年这样的小麦赤霉病重发年份,2次用药可以明显降低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很有必要。

表2 小麦赤霉病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 %

2.3 不同药剂不同用药次数的防病效果

2.3.1 扬花初期用药1次的防效 用药1次、用药2次小麦赤霉病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见表2。

由表2可知,用药1次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最好的处理为处理⑥井冈·多菌灵,病穗防效为56.89%,病指防效达到66.30%;处理①枯草芽孢杆菌、处理③申嗪霉素、处理⑦多菌灵次之,病指防效均在57%以上,无显著性差异。处理④低聚糖素防治效果最低,病指防效为30.50%,病穗防效仅24.89%;处理②氨基寡糖素、处理⑤井冈·蜡芽菌次低,病指防效分别为47.46%、47.78%,病穗防效分别为37.69%、38.69%。

2.3.2 用药2次(扬花初期、扬花盛期各1次)的防效 2次用药与1次用药相比,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病穗防效2次用药比1次用药平均提高24.61个百分点,提高了54.68%;病指防效2次用药比1次用药平均提高18.75个百分点,提高了35.61%。说明在2016年这样的小麦赤霉病重发年份,2次用药可以明显提高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应该进行2次用药。2次用药与1次用药的病指防效对比见图1。

图1 2次用药与1次用药的小麦赤霉病病指防效对比

2.4 不同药剂不同用药次数对产量的影响

不同药剂不同用药次数的增产效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⑥井冈·多菌灵增产幅度最大,与⑧清水(CK)相比,2次用药增产26.51%,1次用药增产17.22%;其次是⑦多菌灵,2次用药增产25.03%,1次用药增产16.02%;再就是⑤井冈·蜡芽菌、②氨基寡糖素,2次用药分别增产16.66%、15.40%,1次用药分别增产10.42%、10.07%。处理④低聚糖素增产幅度最小,与⑧清水(CK)相比,2次用药增产9.80%,一次用药增产6.02%。

试验结果显示,小麦赤霉病对成穗数没有影响,对穗粒数影响不大,主要影响千粒重和品质,导致产量损失严重。千粒重最高的处理为⑥井冈·多菌灵,与⑧清水(CK)相比,2次用药千粒重增加6.13 g,1次用药粒重增加4.71 g;其次为⑦多菌灵,2次用药千粒重增加6.11 g,1次用药粒重增加4.40 g。

扬花初期、扬花盛期2次用药与扬花初期1次用药相比,增产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次用药比1次用药增产幅度平均提高6.87个百分点,提高了56.7%。处理⑦多菌灵提高幅度最大,提高9.29个百分点,提高了53.95%;处理⑥井冈·多菌灵提高幅度次之,提高9.01个百分点,提高了56.24%。从增产效果来看,2次用药很有必要。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小麦生长安全。在扬花初期用药1次,各处理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比对照(清水)明显下降,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防效。扬花初期、扬花盛期2次用药与扬花初期1次用药相比,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明显降低。病穗率2次用药比1次用药平均降低9.54个百分点,降低了44.17%;病情指数2次用药比1次用药平均降低3.17个百分点,降低了44.9%。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气候影响大,扬花期降雨多且雨后高温,适宜病原菌孢子萌发[4],小麦赤霉病流行年份,1次用药往往不能有效防治,生产中常在小麦始花期进行首次防治后7天再进行第2次防治[6]。扬花初期、扬花盛期2次用药与扬花初期1次用药相比,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与马学文[12]、杨立军[3]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病穗防效2次用药比1次用药平均提高24.61个百分点,提高了54.68%;病指防效2次用药比1次用药平均提高18.75个百分点,提高了35.61%。

表3 不同药剂不同用药次数的增产效果

扬花初期、扬花盛期2次用药与扬花初期1次用药相比,增产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次用药比1次用药增产幅度平均提高3.38个百分点,提高了51.45%。处理⑦多菌灵提高幅度最大,提高5.63个百分点,提高了69.16%;处理⑥井冈·多菌灵提高幅度次之,提高5.91个百分点,提高了64.17%。从增产效果来看,2次用药很有必要。

试验结果显示小麦赤霉病对成穗数没有影响,对穗粒数影响不大,主要影响千粒重和品质,导致产量损失严重。这与赵应娟等[1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016年豫东平原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比2015年同期增多,是近4年来较重的一年,但轻于2012年。在2016年这样的小麦赤霉病重发年份,2次用药可以明显提高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应该进行2次用药。若小麦抽穗扬花期有阴雨或大雾天气,须于雨前或大雾前1~2天喷雾防治,如果抽穗扬花至灌浆初期阴雨天较多,则要间隔7天再防1次[10]。

枯草芽孢杆菌、申嗪霉素2次用药(扬花初期、扬花盛期各1次)的病指防效分别达到75.98%、76.56%,略低于多菌灵(78.86%)和井冈·多菌灵(80.55%),在豫东平原防治小麦赤霉病可作为多菌灵的替代药剂推广应用。在抗性频率较低地区,多菌灵依旧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4]。综合分析用药1次(扬花初期)和用药2次(扬花初期、扬花盛期各1次)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多菌灵仍可在豫东平原防治小麦赤霉病上应用,这与赵应娟等[1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井冈·多菌灵可作为首选。

据杨红福等[15]采用两地药剂小区试验,同时测定13个农药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气象条件不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而发病较轻的地区,参试药剂均具有较好的防效。而在气象条件适合,赤霉病重发生地区,参加试验的药剂其防效均低于70%,表现不佳。本试验仅是在2016年豫东平原防治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的条件下取得的结果,在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年份的生物制剂防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1] 陈然,李俊凯,李黎,等.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12):1-5.

[2] 程顺和,张勇,别同德,等.中国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抗性遗传改良[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38-942.

[3] 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6,34(1):24-28,53.

[4] 史建荣,仇剑波,董飞,等.小麦镰刀菌毒素及其发生风险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16,36(2):129-135.

[5] 钱恒伟,迟梦宇,黄金光.小麦赤霉病病菌抗药性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6,36(4):19-25.

[6] 段成鼎,任兰柱,王付彬,等.6种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4):123-124.

[7] 李恒奎,周明国,王建新,等.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及治理多菌灵抗药性研究[J].农药,2006,45(2):92-94,103.

[8] 尤爱琴,张昌杰,胡宇峰,等.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12(4):532-535.

[9] 马亚芳,施娟娟,倪龙博,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筛选[J].现代农药,2015,14(1):40-43.

[10] 孙光忠,彭超美,刘元明,等.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81-83.

[11] 倪运东,陈思宏,马学文,等.多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4,4(1):13-14,24.

[12] 马学文,倪运东.不同药剂和防治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比较[J].现代农药,2015,14(6):49-51.

[13] 赵应娟,袁虹霞.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J].河南科学,2015,33(6):938-941.

[14] 陈骧.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药性研究及抗性治理[D].杭州:浙江大学,2015.

[15] 杨红福,姚克兵,缪康,等.江苏省防控小麦赤霉病主要药剂及其复配剂药效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8):264-269.

猜你喜欢
扬花病指井冈
2021年稻瘟病防控药剂有效性监测试验报告
井冈的山泉水
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研究
桃花雪
红五军井冈突围
玉米锈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空心病
经过
井冈杜鹃
井冈山上唱井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