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菊,王丽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阿列克谢·朱哈伊诺维奇·罗曼诺夫一世(1629-1676)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二位沙皇。 在他大权在握的28年里,完成了父亲米哈伊尔的未竟事业,改善了罗曼诺夫王朝初建时积贫积弱的状况,通过《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使远在欧洲边缘的俄国迅速成为东欧的主导力量[1]92,他在坚持内部结构继续朝农奴化和专制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使俄国面向西方,为幼子彼得一世的工业化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然而,学者们对他承前启后的改革褒贬不一。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对阿列克谢的改革给予较高评价,“我请求你们只注意少数几位领导改革运动的人,因为这场改革运动为彼得的事业做了准备。 在这些前辈中,彼得这位改革者的父亲无疑是首屈一指的”[2]320。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则认为“阿列克谢作为彼得大帝的父亲是完全当之无愧,但他却来不及使他进行的任何一项事业臻于完善”[3]56。
阿列克谢执政时期的内外政策是俄罗斯东欧史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 我国史学界的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迄今尚无一部全面、深入、系统的相关学术专著问世。 当前,国内对阿列克谢一世内外政策的研究仅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沙皇俄国》[4]《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5]《俄国沙皇列传》[6]《俄国沙皇传略》[7]等著作中的部分章节。 俄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较深入,主要的著述有索洛维约夫的《俄罗斯历史:阿里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第10-12卷)》[8](圣彼得堡,1861年)、安德列耶夫的《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9](莫斯科,2003年)、博哈诺夫的《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沙皇》[10]、科托希新的《关于俄罗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统治时期的历史》[11](莫斯科,2000年)、尚巴罗夫的《神圣罗斯反对野蛮的欧洲》[12](莫斯科,2011年)等。 2013年,恰逢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诞生400周年之际,Т.Д.佳吉列娃和Е.А.恰卢宁娜编撰了《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的统治者(图书索引)》一书,该书对研究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其中包括书籍15本、学位论文2篇、论文集文章19篇、期刊论文18篇,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13]笔者试图结合这些相关史料,重新梳理阿列克谢沙皇执政时期俄国的内外政策,并分析改革的必要性、过程及其影响。
1629年3月19日,阿列克谢出生在幸福的沙皇家庭,是一个性格温和、富有智慧、内心坚定的人,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8]C28从5岁起,阿列克谢开始学习祖父菲拉列特授意编写的识字课本,学习其中的各种封号、圣贤名言、简短的教义问答等等。 一年之后阅读晨昏祝祷词,学习圣诗集、《使徒行传》及写作。 在他8岁多的时候,宫廷唱诗班的司礼官开始教唱八重赞美诗歌集,包括乐谱的祈祷诗集。 10岁时,阿列克谢不仅能在做礼拜时流利地诵读经文,还能够在唱诗班里同朗读《圣经》的神父一起按古代俄国教会的音律熟练地地唱出颂歌和教堂赞歌。 显然,阿列克谢接受的早期文化教育中宗教成分远远超过了世俗成分,这种教育使他成了“循规蹈矩的、很有分寸的和恪守教义的虔诚信奉上帝的典范”[2]319。 除了接受宫廷规定的正规教育外,大贵族鲍里斯·伊凡诺维奇·莫罗佐夫的西化教育也对阿列克谢影响很大,师徒形影不离地学习和生活达十三载。 莫罗佐夫是俄国最早一批崇尚西欧文化的大贵族之一,他把直观教学法纳入阿列克谢的教学大纲中,通过德意志人绘制的插图来教王子熟悉宫廷事物。 王子时期阿列克谢没有学习军事与处理外国事物等治国方略。[14]C500因此,青年时的阿列克谢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
1645年,年幼的阿列克谢登基为新沙皇,称“阿列克谢一世”。 新沙皇的权力含有两个平行的语意双关的含义:从渊源上说,它既是继承的,又是选举的;从结构上说,它既是有限制的,又是专制的[2]319。 但与父亲不同的是,阿列克谢沙皇被人们推选到王位上,并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而从前的沙皇是要作出书面保证的。 人们之所以不要他立字据,是因为把他看作非常平和的人,因此他以专制君主自居,并且按自己的意志治理国家。[2]92登基之初,阿列克谢灵活地解决了先皇遗留的瓦尔德马罗王子案和卢巴案[8]C28,进一步赢得了俄国贵族们的支持。
然而,阿列克谢的帝王之路并不平坦,当时俄国已内忧外患,十分孱弱。 对外方面,欧洲东部的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奥斯曼帝国吉普里利父子的军事改革,暂时恢复了土耳其的扩张势头。 土耳其以巴尔干半岛为据点,不断向北扩张,在藩属克里木汗国的配合下不断侵犯乌克兰,袭扰波兰和俄国的南疆,经常与波兰和俄国处于交战状态。 瑞典只有250万的人口,却有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是东北欧强国,它的目标一直是波罗的海的统治权。 瑞典试图从波兰手中夺取里夫兰和维斯瓦河的出海口,阻止俄国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因而一直同波兰和俄国发生冲突。 到17世纪中叶,波兰失去了强国地位,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16世纪末,乌克兰哥萨克在著名的险滩——扎波罗热的托马科夫岛上安营扎寨,建立了哥萨克中心营地——谢契。 为反对波兰政府对哥萨克的压迫,1591年、1594年、1630年和1637年,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乌克兰哥萨克起义。[15]C16-28纵观国外局势,在近邻波兰日益衰微和乌克兰哥萨克反抗波兰政府的有利契机下,实现将波兰管辖下的西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并入统一的俄国版图,成为17世纪沙皇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 在内政方面,朝政松弛、盗贼横行,且国库空虚、民情疲惫。 虽然在沙皇米哈伊尔统治时期国家元气有所恢复,但总体上没有根本好转。 过度的扩张及超出人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军政需求,使国家实行严苛的税收政策——“五税一”,并在城市和农村同时开征。 后来,政府又征收过两次类似的税种“十税一”,到米哈伊尔统治末期,国家财政再次陷入绝境,难以自拔。
年幼的阿列克谢面临困境束手无策,政务交由大贵族出身的帝师莫罗佐夫代为执掌。 莫罗佐夫却借沙皇的信任肆意妄为,甚至插手沙皇的婚姻。 为了巩固权力,他迫使沙皇放弃喜爱的姑娘叶夫里米娅·叶谢沃拉若斯卡娅,迎娶大贵族出身的玛利亚·米罗斯拉夫斯卡娅为皇后,而他则与皇后的妹妹成婚。 这样莫罗佐夫便成为沙皇的连襟,而后以国戚的身份总揽朝政,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朝堂。
新皇登基,解决财政危机是摆脱国内困局的首要任务,为此莫罗佐夫推行加税和出售烟草的措施。 1646年2月7日,在莫罗佐夫的主持下,大贵族杜马通过了新的盐税法令。 这项法令出台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规定对盐商收取高税,税率比盐的市场价格还要高出1.3倍。 为了追缴欠款,政府甚至派出射击军协助税吏,对欠税者进行威逼拷打。 由于盐价暴涨,贫苦人民买不起盐,使得国库收入反而减少。 1647年底,政府不得不取消盐税。 莫罗佐夫为了聚敛钱财,取消了许多服役人员的薪俸。 许多下级服役人员包括官家铁匠、木匠、射击军士兵和城市文书的生活水平因此跌入谷底。 为了弥补因取消盐税而造成的财政亏损,又断然决定追缴1646年和1647年的射击军税和驿站税。 他还允许出售烟草,但当时吸烟仍然是被禁止的,故出售烟草不仅遭到民众的反对,也遭到教会的反对。 上述措施的推行不仅没有解决财政困难,反而激起民众的抗诉。
1648年5月和6月,被激怒的莫斯科居民发动起义。 起义由工匠和商人发起,很快就有士兵和一些贵族加入。 起义民众向年轻的阿列克谢沙皇提交了一份请愿书,抗议这座城市的糟糕管理,尤其是重税负担。 阿列克谢不但拒绝接受民众的请愿书,而且下令捕人。 很快,大批人群走上街头,袭击大贵族家宅和抢夺财产,一些官员遭遇了民众的野蛮私刑或被处决,尤其是管理这座城市的大臣官署的首脑。 为了平息众怒,沙皇将莫罗佐夫流放到一所修道院,从此,谋臣独揽大权的时期结束了,沙皇阿列克谢开始亲政。
阿列克谢一世时期的俄国内忧外患,对俄国的旧制度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在他主政的28年里,阿列克谢对俄国的内外政策进行了积极地改革和探索,其改革的路径是“先抚内再向外”。 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在莫斯科起义的直接影响下,阿列克谢召回了被莫罗佐夫放逐的政府官员,取消追收欠税。 1948年9月1日,俄国召开新的缙绅会议,阿列克谢一世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会议法典》(下文简称《法典》)。 《法典》的原始材料包括俄国历代国君敕令、大贵族决议、历代希腊皇帝的法典、沙皇的法典以及补充性敕令书和大贵族杜马的决定等,沙皇准备对国家制度进行不牵动整体的局部修补。 1649年初,俄国政府颁布《法典》。
《法典》编纂的根本目是加强中央集权,保护或者恢复被动乱时期所破坏的秩序。 把人们分别归入严格封闭的等级格子里,禁锢人民的劳动,使它局限于国家需要的狭小范围内,迫使私人利益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在《法典》编纂之前,俄国存在着不具有农奴性质的人身依附,它是由人身抵押造成的。 抵押给某人,意味着把自己的人身和劳力交给别人支配以得到贷款或庇护,但在完成应承担的义务后,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解除这种人身依附关系。 这种抵押制不同于农奴制,免除了国家的劳役。 《法典》编纂后废除了抵押制,《法典》第19章第13条规定把抵押人变为纳税人之后,对重复抵押的人处以鞭笞和流放到西伯利亚的重刑,而对接纳者则“罢官贬谪”并没收抵押人将去居住的土地。[2]326《法典》的编纂和实施使农奴制得到强化,国家能够从农奴身上剥削到更多的利益,进而满足沙皇对外扩张的野心。
阿列克谢一世还组建了秘密衙门、粮食衙门、雇佣骑兵衙门等政府机构;组建了统计署,在俄罗斯各地建立了完善的税收体制;任用奥尔金-纳肖金为宰相。 沙皇阿列克谢的所有近臣中,奥尔金-纳肖金是17世纪莫斯科最杰出的国务活动家。 奥尔金-纳肖金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数学、拉丁语、德语和波兰语,长期担当俄国与西欧交往中国务活动家的重任,是崇拜西欧和严厉批评本国生活方式的人。 他在俄国宣布了这样一条规则:“好人向外国、向外国人,甚至向自己的敌人学习是不必难为情的。”[16]C139正是由于奥尔金-纳肖金在推进俄国西化中的重要贡献,克柳切夫斯基认为他是一位“双倍异乎寻常的人物,因为他为彼得大帝的改革进行过双倍的准备”[17]C98。
阿列克谢一世组建了俄国最早的一批正规常备军团队,招募大贵族子弟(主要是服役领地很少、领地荒芜和没有领地的人)、地方城市贵族、农民和奴仆入伍,聘请数百名外国军官(主要是德国人)按照国外方式训练。 据统计,这种募兵方式在25年内(1654-1679)至少从劳动人口中抽走了7万人,为日后应付频繁的对外战争提供保障。[2]334阿列克谢为加强俄国军队建设和提高俄军战斗力,非常重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搜集了许多西方军事著作,并要求编写适合俄国军队需要的兵书,以指导如何制订作战计划、如何组织进攻和防守。 为巩固海防,1658年,阿列克谢接受奥尔金-纳肖金的建议,实行了一项在荷兰人指导下的造船计划。 1668年俄国建成了一艘称为“鹰22号”的战舰,这是一条三桅船,长80英尺,宽21英尺,船首和船尾都雕有鹰的形象。 同时,还建成了一批小炮艇。 这支以里海阿拉斯罕为基地的完整舰队,是俄国海军舰队的先驱。 此后不久,奥尔金-纳肖金还颁布了一套仿效荷兰成规的海军条例。
“在17世纪的俄国社会中,沙皇阿列克谢一世造成了一种改革的情绪。”[2]326这种改革的情绪,实际上就是俄国面向西方的举措。 阿列克谢在其宫廷里开始装饰西方的雕塑和时髦的壁画。 他建造了西班牙式的玻璃夏宫,他的服装按波兰式样裁剪,他的肖像按西方流行的艺术风格绘制。 他还下令使用盘、碟、刀、叉吃饭,宫中禁卫军一律穿上外国式样的制服。 阿列克谢也喜欢西方的娱乐方式,他建起了俄国最早的宫廷剧院——娱乐宫。 不仅在生活方式上,阿列克谢还在其他方面广泛地学习西方。 为促进俄国经济的发展,阿列克谢从西方引进大量技术人才,成百上千的欧洲技师和工匠络绎不绝地来到莫斯科。 同时,他又不断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鼓励外国商人在俄国投资办厂,促进了俄国手工工场的逐渐形成。 在阿列克谢时期,俄国同西欧国家之间的海陆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俄国各地的市场和集市融合加快了全俄统一市场的形成。
阿列克谢为扼制教会势力膨胀,与以尼康为首的教会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当时,阿列克谢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贵族统治,同时也为了将乌克兰和巴尔干半岛各国的教会合并于俄罗斯教会,决定进行宗教改革,以消除东正教经书中存在的分歧和仪式上的差别,使全国教会统一化,使一切教会组织更加严格地服从最高教会的领导和管辖。 阿列克谢的政治意图引起了牧首尼康的注意。 尼康在牧首区图书馆仔细核对了俄罗斯经书和希腊经书,发现两者之间的不一致,并坚信希腊文本是正确的。 一些在16世纪被认为是正确的礼仪,现在却被认为是偏离正宗的,这种同古老传统的宗教突然决裂,大大打击了教徒的宗教热情。 这次宗教礼仪改革引起了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分裂。 坚持旧礼仪的被称为旧礼仪派,也被称为分裂派;拥护官方教会的称尼康派。 许多旧礼仪派用集体自焚抗议尼康改革。 为了逃避军队的讨伐,许多人逃入深山密林,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 面对教会分裂的局面,沙皇于1658年将尼康流放到白湖修道院。 这是俄国历史上教权与皇权之间发生的唯一一次斗争。
17世纪中期,贵族乐季谢夫在莫斯科近郊罗比耶夫的安德列耶夫修道院开办了希腊-拉丁语学校,讲授拉丁语和希腊语、修辞学和哲学。 1653年在叶皮凡尼·斯拉温涅茨基的领导下在丘多夫修道院开办了希腊语学校。 60年代中期,西梅翁·波洛茨基在莫斯科中心的斯帕斯基修道院创办了希腊-拉丁语学校。 此外,阿列克谢沙皇政府还开设了医科学校,希望用西方的知识和标准来培养俄国的医生。[18]43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力的逐步恢复,阿列克谢一世把注意力转向波兰。 第一步是收复被波兰吞并的斯摩棱斯克、切尔尼戈夫、谢韦尔斯克地区。 但俄国的目的并不局限于此,它还想借机夺取波兰统治下的乌克兰。 如果实现这个目标,俄国有望打通进入波罗的海出海口,为进一步兼并波兰造成有利态势。 除俄国外,瑞典也想同波兰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和立陶宛地区,并且严防俄国进入波罗的海;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国也企图夺取乌克兰,同时堵截俄国向黑海扩张之路。 这样,俄国就陷入了微妙的困境:为了反对波兰,势必联合瑞典、土耳其和克里木;为了对付瑞典、土耳其和克里木,又势必联合波兰。 在这种情况下,沙皇政府采取了“持重待机”的方针。[19]28
1648年春,波兰共和国内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乌克兰哥萨克大起义。 这次起义是乌克兰历史上的一次巨大激变,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欧的政治关系,为俄国送来了吞并乌克兰的机会。 起义的领导者是出身于乌克兰小贵族家庭的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赫梅利尼茨基在契季林的庄园被波兰大贵族亚历山大·科涅茨波尔斯基的役吏霸占,年轻的妻子被抢走,幼儿被打死。 他在向政府申诉无效后聚众起义。 在这次起义的最初阶段,赫梅利尼茨基代表着乌克兰(被波兰化的地主除外)各个阶层的利益,乌克兰哥萨克协同农民、市民作战,起义军很快在黄水河畔、科尔松城下连连大败波兰军队。 乌克兰哥萨克起义军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乌克兰人民。 民众的起义运动从基辅地区迅速蔓延开来,同年 5月至6月份波多利地区和波尔塔瓦、切尔尼戈夫等地区相继燃起起义的烈火。
1651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的缙绅会议*1648-1649年的缙绅会议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缙绅会议。 1653年会议是为了讨论吞并乌克兰问题而召开的,事实上是有各等级代表参加的最后一次缙绅会议。上讨论了撕毁俄波和约以及接纳扎波罗热军的可行性问题,但阿列克谢一世对何时出兵乌克兰仍迟疑不决。 1651年6月,在波兰南部波德哈莱爆发了亚·科斯特卡·纳皮尔斯基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接着,在大波兰也爆发了农民起义。 赫梅利尼茨基联合鞑靼军队,再度进攻波兰军队。 6月底,波兰军队与哥萨克军队在贝雷斯泰奇科发生激战。 5万多波兰军队彻底粉碎了哥萨克和鞑靼10万军队的进攻,迫使赫梅利尼茨基与波兰签订了《白教堂条约》。 条约规定,乌克兰统领国缩小到基辅一个省,在册哥萨克减少到2万名。 赫梅利尼茨基走投无路,决定投靠俄国。 一年后,波兰自由否决权的确立将其贵族民主制推向极点,著名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称之为“贵族的天堂”[20]S201。 由此,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无政府状态,使国家丧失了防御能力。[21]110作为波兰的邻居,沙皇俄国对波兰辖域内乌克兰的土地早有觊觎之心。 随着波衰俄强局势的形成,俄波战争已不可避免。
1653年秋,阿列克谢一世同意与赫梅利尼茨基之子进行会谈。[22]C481653年10月1日,全俄缙绅会议决定接受乌克兰提出的合并请求,并向波兰宣战。 1654年1月,阿列克谢沙皇鉴于国内起义已经平息,又见波兰和乌克兰两败俱伤,决定插手乌克兰问题。 1月8日,沙皇派出庞大的俄国使团前往乌克兰同哥萨克签订协议。 1日18日,乌克兰在佩列亚斯拉夫召开拉达大会,接受俄国沙皇的统治。 3月,俄罗斯与乌克兰签订了俄乌关系史上第一个同盟条约《佩列亚斯拉夫协议》。 其主要内容包括:盖特曼及整个乌克兰从属于莫斯科公国沙皇,不经沙皇批准不得选举盖特曼、总长官部官员,新推举的盖特曼必须前往莫斯科觐见沙皇;哥萨克有权选择盖特曼,但需要向沙皇通报;保留哥萨克军团的行政机构以及市民和农民选举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乌克兰原来的财政和税收制度;保留乌克兰独立的司法机构;保留哥萨克特权和农民、市民的所有权利。 乌克兰哥萨克军队仍由盖特曼指挥,册编哥萨克为6万人。 协议仅从两方面限制乌克兰的权力:乌克兰最高权力机构必须承认沙皇;盖特曼需向莫斯科通报来访的外国使团和谈判结果。[23]880有学者认为,流传到现在的《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条款实际上是赫梅利尼茨基斯基与莫斯科方面签订的法律文件。 乌克兰哥萨克通过与俄国结盟为乌克兰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但也丧失了独立和经济文化优势。 该协议为乌俄双方各取所需:盖特曼希望借助俄国对抗波兰;沙皇希望利用乌克兰扩充自己实力,并伺机从波兰夺回失地。 由于他们都想从波兰夺回古基辅罗斯的土地,双方的合作注定充满矛盾。[24]乌克兰哥萨克将莫斯科公国的军队和军官集团引入了自己的地盘。 莫斯科公国通过驻军在各个主要城市设立军政长官干涉乌克兰内政,开启了将乌克兰合并到俄国的进程。
1654年春,“在解放被波兰贵族统治的同族同教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兄弟的幌子下”[21]112,俄军侵入立陶宛和乌克兰,开始了长达13年的俄波战争。 沙皇阿列克谢亲率俄军沿斯摩棱斯克—白俄罗斯轴线向波军进攻,10万俄军分北中南三路向波兰推进,赫梅利尼茨基派出1.8万乌克兰哥萨克支援俄军主力行动。 由于白俄罗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消灭当地波兰驻军,因而俄军发展较快,相继占领了斯摩棱斯克等三十余座城镇。 1655年,俄军主力继续发组织攻势,几乎占领了整个白俄罗斯和立陶宛。 波兰军队在奥尔沙、鲍里索夫、莫吉廖夫等地遭到沉重打击。 同时,南线的赫麦尔利尼茨基和布图尔林所部俄军汇合后,进抵利沃夫和卢布林,控制了西乌克兰,并向波兰腹地进军。
阿列克谢取得的胜利引起西欧君主的关注和警惕。 瑞典国王查理十世为了独霸波罗的海,趁波军失败之机,分东西两路从利沃尼亚和波莫瑞向立陶宛和波兰进攻。 瑞军的行动阻止了俄军和哥萨克的前进。 1655年下半年,瑞典军队占领了华沙及大片波兰领土,波兰国王杨·卡齐米尔二世出逃。 查理又宣布自己为立陶宛国的保护者,封锁了俄国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瑞典的参战打乱了俄国的全部战略计划。 俄国政府中以奥尔金-纳肖金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波兰已经削弱,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任务已基本完成,现在的主要敌人是瑞典。 俄国因为没有一支海军而惨遭失败,因此,他积极筹划建立海军舰队和商船队,主张以放弃乌克兰为代价,联合波兰对付瑞典。[25]C44他的主张得到了沙皇阿列克谢的支持,俄国在1656年11月3日同波兰签订了停战协定。 于是,俄波战争暂告一段落。 俄国对瑞典的战争,使波兰得以重新集结力量并且利用人民的反瑞典情绪恢复对瑞典的军事行动。 瑞军陷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处境。 1658年,波兰从瑞典军手中收复了大部分国土。
1657年8月6日赫麦尔利尼茨基去世后,继任的杨·维霍夫斯基主张脱离俄国而与波兰妥协。 1660年,波兰政府在法国调停下,与瑞典签订和约,以便集中力量对付俄国。 阿列克谢面临着两难选择,无法同时解决波罗的海和乌克兰两个问题。 1661年6月21日,俄国和瑞典的代表在爱沙尼亚境内的卡尔迪斯缔结了和约。 俄国放弃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占领地,瑞典则保证不帮助波兰对付俄国的战争,不进攻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 与瑞典和约的签订,虽然使俄国解除了同波兰战争的后顾之忧,但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国内发生财政危机,城乡人民反封建斗争高涨,前线又不断传来失败的消息,俄国已无力把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继续下去,不得不寻求和平。 波兰也在长期的战争中筋疲力尽,而且俄波两国都面临着土耳及其藩属克里木汗国的入侵威胁。 于是,两国代表于1664年开始进行谈判。
1667年1月30日,俄波两国代表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安德鲁索沃签订了停战协定。 协议规定俄国收复斯摩棱斯克、切尔尼戈夫、谢韦尔斯克等西部地区,占有第聂伯河左岸的乌克兰,第聂伯河右岸的基辅及其附近地区由俄军占领两年,但实际上被俄国长期占领。 俄国攫取了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的土地,相当于乌克兰万顷良田源源不断地为俄国提供给养,有了天然粮仓作为后盾,俄国对外扩张的野心日益膨胀,一跃成为东欧的霸主。 俄波战争成为俄罗斯和波兰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的分水岭。 第聂伯河左岸土地的流失不仅使波兰大土地所有者、贵族和天主教僧侣失去在乌克兰发展的机会,也损害了在乌克兰实行的波兰式庄园奴役制,使可供波兰贵族剥削的农奴日益减少,增加了波兰国内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俄国对外扩张的前沿阵地离波兰越来越近,以第聂伯河左岸为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为波兰的灭亡埋下伏笔。
晚年的阿列克谢身体日渐衰弱,常常被纷繁复杂而又棘手的国内外事务所困扰。 为了维护已经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他不得不同教会分立派斗争;为确保农奴主贵族的利益,他又必须同汹涌不断的农民起义军作战;为了维护俄国的主权和促进俄罗斯民族的强大,他还得同波兰、瑞典、土耳其开战,还要同国内那些不理解他并仿效西方想法的贵族们抗衡。 晚年,阿列克谢一世得了坏血病和水肿病,他再也没有精力统治这个国家了。 1676年,年仅 47岁的阿列克谢去世。
评价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改革需一分为二地看。 一方面,阿列克谢不断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鼓励外国商人在俄国投资办厂,促进了俄国手工工场的发展。 在阿列克谢一世执政时期,俄国同西欧国家之间海上和陆路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俄国各地的市场和集市融合加快了全俄统一市场的形成。 另一方面,在西方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乃至生活方式被引进的同时,俄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却仍在继续。 沙皇阿列克谢之所以把目光转向西方,绝不是为了改变现有制度。 相反,他是为了寻求加强和巩固这种制度的物质手段。 因此,他的西化步伐不可能很快。 正因为如此,克柳切夫斯基指出,“阿列克谢一只脚牢牢地站在本国东正教的古制一边,而拾起另一只脚跨过古制的界线之外;这位沙皇就这样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中间状态”。
[1] [美]保罗·库比塞克.乌克兰史[M].颜震,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 [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3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法]伏尔泰.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M].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 北京大学历史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沙皇俄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 北京大学历史系.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陈之骅.俄国沙皇列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7] 赵士国,杨可.俄国沙皇传略[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Соловьев С.М.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Т.9-11[M].M.: Эксмо, 2007.
[9] Андреев И.Л.Алекс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M].М.: 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 2003.
[10] Боханов А.Н.Царь Алекс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M].М.: Вече, 2012.
[11] Котошихин Г.К.О России В Царствование Алексея Михайловича[M].М.: Росспэн, 2000.
[12] Иловайский Д.И.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Т.5.Алекс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Иего Ближайшие Преемники[M].М.: Тнп, 1876.
[13] Дягилева Т.Д, Чалухина Е.А.Романовы-правители России: Библ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Указатель[M].СТ: Спв., 2014.
[14] Торопцев А.П.Москва-путь К Империи 1147-1709[M].М.: Тверская, 2000.
[15] Александр Андреев.Настоящая История Казцкой Укр-аины[M].В.Киеве: Киев-Минск-москва, 2010.
[16] Берх В.Н.Царствование Царя Алексея Михайло-вича: Часть вторая[M].М.: Книга по Требованию, 2011.
[17] Федоров В А, Моряков В.И, Щетинов.Ю.А.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С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Учебник[M].М.: Кнорус, 2010.
[18] 刘祖熙.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使命[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19] 吴春秋.俄国军事史略(1547-1917)[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
[21] 刘祖熙.波兰通史[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22] Чуткий А.I.Iсторыя Украïни[M].К.: Ма-уп, 2006.
[23] [俄]普罗霍洛夫.苏联大百科全书(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4] 沈莉华.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及遗产[J].北方论丛,2012(6):65-70.
[25] Костомаров Н.И.Русская История.В Жизнео-писаниях её Главнейших Деятелей.T.2.Выпуски Первый-Седьмой[M].М.: Эксм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