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与公示语英译规范

2018-06-22 03:48:14高旭旭赵旭婷
关键词:奈达源语译语

高旭旭,赵旭婷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安徽安庆246052)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公示语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的英语公示语是外籍人士在中国的导航仪,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名片,直接体现着中国城市的开放程度和人文素养,公示语英译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公示语英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8年奥运会召开后,公示语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2017年6月20日出台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是我国首个关于外语在境内如何规范使用的系列国家标准。标准的发布是我国公示语英文译写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它表明今后公示语英译在实践层面上将步入有章可循的发展轨道。几乎与之同时,奈达的翻译思想于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中国,其核心理念“功能对等理论”对公示语研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二十年来的国内公示语英译研究综述》一文指出:在公示语翻译方面,研究者们借鉴的翻译理论达四十多种,据统计,理论依据的引述次数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功能翻译理论[1]。目前国内公示语英译研究多侧重于把功能对等理论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或翻译标准加以探讨,鲜有文章从公示语英译的常见错误出发,用功能对等理论去阐发其错误的理论渊源。本文从读者反应、形式对等、意义对等、文化传译这些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理念入手对公示语英译错误进行归类、分析原因并提出翻译原则。本文的目的在于丰富公示语英译研究的内涵,并为其他应用文体的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的前身为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由奈达于1964年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到了20世纪80年代,奈达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并指出这两个术语并无实质上的区别,采用“功能对等”这一术语旨在突显翻译中的交际功能[2]。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核心观点:

第一,从读者反应的角度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反应,认为翻译首先要达到交际功能。依据该理论,译语读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和源语读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基本一致,翻译不仅仅是信息的等同[3]159。为了使功能对等论更有操作性,奈达把功能对等划为“最低”功能对等和理想的“最高”功能对等。“最低”功能对等的定义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应当达到能够想象出原文读者是怎样理解和领会原文的程度。”“最高”功能对等的定义是:“译文文本的读者应该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4]简言之,低于最低标准的翻译在读者与文本之间起不到桥梁的作用,可视为谬译;另一方面,由于源语和译语在语言形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最高水平的功能在翻译公示语这类应用文体中有可能达到,但在翻译一些具有美学价值的文本时,那就是一种理想之境了。

第二,从翻译实现的路径分析

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目的语中寻找与原文信息取得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3]166。这里的“对等”不是数学等式那种对等,是在保证最低功能对等的前提下,尽量实现源语与译语在语言形式、意义和风格上的对等。奈达并不反对形式对等,他主张只有当形式与功能发生矛盾时,形式才做出退让,译者有必要根据译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对源语形式进行调整,以找到适合译语读者的“自然对等物”。奈达还从三个方面对“自然”一词的内涵进行了阐发:第一,翻译的风格要适应接受语言和接受文化,这是译语被接受的关键所在;第二,翻译要符合特定信息语境;第三,信息适应接受语受众的程度[3]166-171。

第三,从翻译过程分析

奈达把翻译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传译、重组和检验,功能对等贯穿于传译、重组和译文检测阶段。在分析阶段,奈达提出了核心句(kernel sentences)这一概念,认为所有复杂的句子都可转换成几种核心句。奈达指出传译过程是在核心句或接近核心句层面上进行的,以最大限度避免意义的“走失”。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利用译语优势对“走失”的意义进行补偿;重组阶段则要注意保持源语与译语在风格上的统一[5]。例如,诗体应该译得像诗体,而不应译得像散文;公示语要体现公示语的语言风格,不能译成小段落;检测阶段即验证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的契合度。总之,在这四个阶段中,无论哪个阶段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译文质量。公示语英译是要将汉语转换成英语,同理,汉语也有其规律化的句子类型和句式,在分析、传译阶段要特别注意汉语公示语的语言表象,发现其内在句子结构,在句子结构层面进行翻译,这样才能保证功能的最低对等。在重组、检验阶段,则要充分考虑文体风格、源语和译语的文化特点,为译语选择最佳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得到翻译佳作。

二、公示语错译解析

英语中“public signs”一词在中文中有多个对应词,标记语、标示语、揭示语、警示语、标语、公共告示用语、公共场所用语等等。发表在《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第1期上的《公示语汉英翻译》一文第一次在标题里正式使用“公示语”一词[1]。近十年来,“公示语”一词逐渐为学术界和大众接受并熟知,成为涵盖标识语、标语等相近术语的一个集合名词和新的通用流行语汇,完成了其规约化过程。戴宗显、吕和发对公示语的定义如下:“公示语——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6]这一定义被认为是公示语的权威定义。公示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其功能主要有两点:其一,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相关信息。其二,规约人们在公共领域的行为。根据公示语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公示语可分为四大类型: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强制性。分别示例如下:Airport Lounges(机场休息室)、Mind Your Head(小心碰头)、Staff Only(闲人免进)、No Smoking(禁止吸烟)。丁衡祁指出,英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是简洁明了、正式规范,可用五个C打头的英文单词来表示:Concise(简洁)、Conventional(规范)、Consistent(统一)、Conspicuous(醒目)、Convenient(方便)[7]。

关于本文所提供的公示语英译错误样本,有四点说明如下:(1)李曾根在《二十年来的国内公示语英译研究综述》中,把公示语英译错误主要分为语言和语用两大类,语言失误包括拼音、拼写、大小写、标点、语法、译名不统一等问题;语用失误包括中式英语、文化误解、场合不当、文体错误、语意模糊、交际信息失真、公示效果不佳、生硬粗俗等问题[1]。本文主要关注的是语用错误以及语言错误里的语法错误,因为其余语言错误只要译者具备一定的英汉双语能力,按照公示语翻译国家规范,在翻译中多加留意,基本可以避免。(2)笔者从周边生活、网络资源、百度文库中选取若干典型实例并从功能翻译理论本身出发对其错误原因进行分析。这些例子的误译程度不一,既包括正确率为零的谬译,也包括可以传达源语意义但表达存在一些缺陷的翻译实例,本文不从错误程度上细分。(3)有些误译实例的错误原因不止一种,本文在分析时着眼于辨析其主要错误原因。(4)参照《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8]对这些误译进行修改。

公示语英译错误样本

在公示语英译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望文生义,只注重英汉词汇层面的对等,在翻译策略上采用直译,生搬硬套,结果译文佶屈聱牙,不知所云,完全达不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根据奈达的翻译标准,这类翻译根本算不上翻译。出现这一类型的错误,主要与公示语制作者的态度和英语水平相关,他们的英语水平可能只停留在英语入门阶段且思想上对公示语英译的作用、标准认识不清。在翻译实践中表现为要么胡编乱造,要么直接套用机器翻译。比如说:“请在一米线外等候”,笔者收集了两条错误的英语公示语,“Please wait outside rice-flour noodle”来源于街头,“Please wait outside the one-meter line”则来源于百度翻译。

由于错误解读汉语公示语的句子结构解而导致公示语英译错误。以生活中到处可见的“小心地滑”为例,其句子结构是“主+谓+宾”(主语在祈使句中省略),对宾语“地滑”再进一步分析,发现其结构是由“形容词+名词”构成的名词短语,即“湿滑的地面”,如果将这句公示语翻译成“Carefully Slide”则完全改变了句子结构,变成了“动词+副词”的动词短语,对汉语句子结构的解码错误必然会导致译语变形。对“小心坠崖”这句公示语细究后发现,它的意思是“小心(以避免)坠崖”,其句子结构为“主+谓+目的状语”(主语在祈使句中省略)。这样分析后,我们发现将这句公示语译为“DANGER//Drop off the Cliff”,实在是南辕北辙的谬译。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要想译语神形兼备,那么在翻译中就要处理好意义与风格的关系:意义应优先译出,但也不能忽视风格的传译。英语公示语最突出的语言特点就是简洁精炼,以便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部分中文公示语或采用排比句以示强调并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或采用拟人句以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可见,中文公示语和英语公示语在风格上还是有差异的。在将中文公示语转换为英语公示语时,要注意语言风格的转换。比如说:“人人爱护绿地,请勿采摘花朵”“不要为你的美丽伤了我”这两句公示语就不能做如下翻译:“Everybody Cherishes the Greens with Care//Don’t Pick Flowers.”“Don’t hurt me for your good look.”规范的译语为“Keep off Grass and Flowers.”此外,在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使用的场域。例如:“购票出示”这句公示语可译为“Pay and Display.”如果将其译为:“Buy a parking ticket and display it faced up on the dashboard of the vehicle so that it can been seen.”那就是混淆了公示语和日常用语的使用场域,属于翻译风格不对等[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公示语英译中如果不充分考虑中英文化的差异并对差异进行消解,那么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公示语英译的错误。因文化差异引发的错误在菜名和一些旅游景点的名称中出现较多。例如:如果将中国餐饮文化中的名菜“夫妻肺片”,直译为“Husband and Wife lung slice”,听起来真是令人毛骨悚然,似乎中餐原材料里会用到人体器官——肺叶,翻译里的文化不对等对人们的理解造成极大的困扰,在这种情形下,可采用加注或改译的方法,将其译为“Sliced Beef and Ox Tongue in Chili Sauce”[9]。“天涯海角”是中国海南三亚的一处著名景点,游人如织。如果将其译为“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7],试问,外国游客看到这样的一个公示语,还敢去那度假消遣吗?这条公示语可改为“Tianyahaijiao Scenic Spot”。文化的传递是一个复杂的翻译问题,在翻译时有时可保留源语中独特的文化,有时则很难让译语读者理解并接受源语中的文化现象,对于文化的传译在翻译实践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

如果把“大润发超市”“梅香园餐厅”译为“Darunfa”、“Meixiangyuan”,就会造成主要意义流失,外籍人士不明白这些公示语的所指;将“菱湖公园”译为“Ling Park”则会让人对公园名称产生误解,采用“专名+通名”的翻译方法可补充流失的信息。

有时译者所提供的英译有其适用的范围,超出这一范围可导致交际信息失真。例如:“公园售票处”应译为“Ticket Office”,而不是“Toll Gate”,后者是道路、桥梁、港口等处的收费处[10]。城市标识用语英译失误及其实例剖析“Waiting Room”一般为医院候诊室,机场的“头等舱候机室”应译为“First Class Lounge”,“lounge”含有“放松、休闲”的意思,比“Waiting Room”的含义更丰富。为避免交际信息失真,不可随意使用英语公示语,一定要考虑到其切合的语境。

三、公示语翻译原则

第一,以功能对等为基础,不囿于直译或意译

在翻译界一直以来有直译和意译之争。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在翻译中译者为了传达原文信息,实现翻译的语用功能,可灵活采用翻译策略和方法,不必囿于直译或意译,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能达成交际目的即可。在公示语英译中,一方面要尽量忠实于原文,减少源语信息的流失,另一方面,译者要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理解能力,采用有利于译语读者理解原文信息的译文。只有这样,英语公示语读者才能最大程度获取原文对等信息,达到交际目的。

第二,厘清形式对等、意义对等、效果对等这三个层次的关系

意义对等是核心,在翻译时应优先传达原文的意义。译者应透过源语纷繁复杂的语言表层现象,把握源语的深层结构,再充分考虑译语的形式、风格、文化、读者接收能力等因素,将源语的深层结构外化为译语的语言表象。形式对等主要指译语和源语在词汇、句型、风格方面的对等,有时候汉语和英语是可以实现在形式层面的完全对等,但大多数情况形式的完全对等是不能实现的。目前,公示语英译中的大多错误是由于片面着眼于形式对等而引起的。形式对等必须依附于内容,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奈达在强调意义优先译出的同时,又反复强调文体形式的重要性。他说:“只重内容而不考虑形式,往往会导致平庸之作的诞生,令原作的魅力和光彩丧失殆尽”[3]164。形式对等、意义对等最终都要服务于效果对等,效果对等是翻译的终极目标。如果将译文比喻成一位女子,那么意义对等就是她的灵魂,形式对等则是她的外貌衣着和言谈举止,只有内外兼修,她才能成为一位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女。

第三,遵循《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

《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分通则、交通、旅游、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卫生、邮政、电信、餐饮、住宿、商业、金融共13个服务领域英文译写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并提供了3 500多个公共服务信息的规范译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公共服务领域公示语英文译写需求。今后,在公示语英译领域,从业人员一定要提升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到有章可循,有令即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反应,认为翻译即交际,翻译的最终目标是在译语和源语之间达成动态的对等,这种对等首先是意义对等,然后才是形式对等,翻译的质量取决于意义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的结合程度。英语公示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有其本身独特的语言风格,其目的是方便外籍人士在中国的工作生活,读者需要及读者反应是公示语英译的起点和终点。功能对等理论和公示语英译在关照读者这一维度上是高度契合的。此外,功能对等理论不仅为公示语英译确立了翻译标准,而且提供了翻译的方法论。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公示语翻译的理论指导层面应首推功能对等理论。《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的出台是众望所归,标志着我国公示语英译研究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今后公示语英译在实践层面要遵循国家标准,同时加强理论研究,两者齐头并进,相互促进,从而开创公示语英译研究的新局面,进而为其他应用文体的研究提供借鉴。

[1]李增根.二十年来的国内公示语研究综述[J].中南大学学报,2013(2).

[2]WAARD J D,NIDA E 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M].Nasheville:Thomas Nelson Inc,1986:7-8.

[3]NIDA 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NIDA 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87.

[5]杨司桂.语用翻译观:奈达翻译思想再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39-47.

[6]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2005(6).

[7]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6).

[8]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04-143.

[9]张冬梅,林红.川菜的品牌化和菜名翻译[J].职业时空,2009(7).

[10]王银泉,陈新仁.城市标识用语英译失误及其实例剖析[J].中国翻译,2004(2).

猜你喜欢
奈达源语译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天府新论(2022年3期)2022-05-04 03:40:24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西藏研究(2016年2期)2016-06-05 11:31:13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5年35期)2016-01-04 09:37:11
比较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哈尔滨医药(2015年1期)2015-12-01 03: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