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赵 博
中国正成为全球海事治理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和贡献者,在全球航运减排的大环境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引领作用。
近些年,中国在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积极参与海事界及国际海事组织(IMO)推出的与各种环保相关的项目和事务,在国际海事界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海事大国的良好风范,而赢得越来越多掌声的背后,离不开中国政府、业界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
2017年底,在新一届国际海事组织理事会选举中,161个成员国就理事国竞选进行了投票。中国以最高票再次当选该组织A类理事国。对此,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表示,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愿成为全球海事治理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和贡献者,为实现“安全、环保和高效航运”而不懈努力。
中国在国际海事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在保障海上航行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肩负的国际责任,使得国际海事界越来越认可来自中国的声音。在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72次会议审议航运减排初步战略时,会议工作组就以中国代表团的提案为基础确定了减排力度,并根据建议对后续行动和减排措施等关键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还专门约见了中国代表团,高度肯定并赞赏中国提出的建设性方案,以及在谈判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合作姿态。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国际海事多边舞台上为维护和加强我国航运业利益,从被动出席国际海事组织等会议到主动参与制定规则,在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各类会议上,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政府代表团向IMO提交提案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显著提高。
2014年,国际海事组织货物和集装箱运输分委会第1次会议确定了《使用气体或其他低闪点燃料船舶安全规则》(IGF规则)主体。2015年,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5届会议(MSC 95)批准了IGF规则。此后,中国代表团基于对该规则的科学分析与评估,并结合业界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设计建造方面经验,提交了关于对IGF规则的修改及澄清建议的提案,且陆续向国际海事组织货物和集装箱运输分委会提交了7份提案。
在国际海事组织货物和集装箱运输分委会成立“液氢散装运输的安全要求建议案的草案”会后通信组后,中国参与了草案制定的四轮讨论,发表了30余项意见和建议,其中有半数以上被采纳,并写进最终草案。2016年,国际海事组织货物和集装箱运输分委会成立“高锰奥氏体钢低温环境下的适宜性”会后通信组,中国代表团也参与了关于制定用于低温服务的高锰奥氏体钢的试验验收标准过程中的多轮讨论,并提交了反馈意见。
2017年,国际海事组织第98届海上安全委员会(MSC 98)对我国提交的关于建议新增议题——制定船舶岸电安全用电技术标准相关事宜的提案进行讨论。会上,我国代表对提案进行介绍后,欧洲造船工业协会、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邮轮协会及相关成员国纷纷发言,对我国提案表示支持与赞赏,最终提案建议事宜在大会上以压倒性支持通过,顺利通过大会批准立项。该建议性提案旨在推进船舶安全与海洋环境节能减排的制度性建设,提请国际社会关注船舶岸电使用的安全保障要求,为推广船舶岸电使用提供技术支持。本次提案顺利通过,不仅展现了我国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大国姿态,也体现了我国对船舶岸电使用安全的前瞻性研究。
肩负着业界的信任和嘱托,中国代表团在国际海事舞台上纵横捭阖,作用不可或缺。正如国际海事组织全球海运能效伙伴项目(GloMEEP)负责人所言:“中国不仅在国内积极推进船舶减排工作,在全球航运减排的大环境中,也发挥着愈发重要的引领作用。”
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推动国际海运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形成综合体系,致力于成为全球行业绿色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在主动推进国内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多边和双边平台体现中国的国际担当,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据了解,为了推动中国海运业的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交通运输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法律法规、行业标准、配套政策、推行措施上出台了很多重要举措。
2015年12月4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的通知》。根据这一方案, 从2016年开始,这些区域的港口会逐步把船舶的硫含量从现有的3.5%降到0.5%,并计划进一步降低到0.1%。
航运企业也为节能减排付出大量努力。中远海运集运建立了一个船舶能耗的集中监控系统,对每艘船进行24小时监控,并建立一系列能耗标准,做到每个船队、每艘船的每个航段都有指标,实现能耗精细化管理。中远海运相关负责人称,节能减排、船舶信息化、绿色航行等技术已经令航运业大幅降低了“碳足迹”,顺应了环保潮流。未来,中远海运将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智能船舶、无人驾驶、风险管理等领域发挥愈加显著的作用。
图: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造船企业加紧产业升级,同时提升信息化制造水平,加强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对船舶制造工艺及流程的改造。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实施的“船舶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及系统装备研制与应用示范”项目,就以降低船用主机污染物和船舶废弃物处理与净化为目标,开展了船用低速柴油机氮氧化物减排、清洁能源推进和船用废弃物处理与净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系统研制开发工作。在业界看来,这对于提升我国船舶节能减排相关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球船舶制造业“绿色转型”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目前,全世界绝大部分船舶靠岸后,都使用柴油发电机发电,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硫化物以及氮化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全球海运业务的增长,船舶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研究船舶接用岸电技术,为治理船舶与港口污染探索一条有效路径。
连云港港就是其中的一个探路者。2017年,连云港组织开展“连云港岸电示范区”建设,力争实现岸电设施“一体两翼”全覆盖,各种船型全覆盖,并打造中韩客货班轮绿色航线、中美集装箱绿色航线、北煤南运散杂货绿色航线以及海河联运绿色航线。据介绍,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必须同时具备岸上供电系统、电缆连接系统、船舶受电系统三个条件。如今,连云港港已经具备了岸电系统岸上和船上全套的生产能力和技术。
图:中国船级社编制发布的全球首部《绿色船舶规范》
中国不仅在国内积极推进船舶节能减排,在全球海运减排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2018年4月23日,全球海运能效伙伴项目(GloMEEP)预防控制航运和港口大气排放集中研讨会在宁波召开。会议上,国际海事组织GloMEEP项目组负责人Astird Dispert女士对中国在海运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给出高度评价。
Astird Dispert表 示, 参 与GloMEEP项目的10个“示范国”中,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集贸易大国、航运大国、造船大国于一身,参与项目的行动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IMO和各方对中国参与项目抱以较高的期望。中国在践行节能减排新理念、新想法方面常常给我们很多借鉴,而且中国也通过参加国际会议、提交提案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经验。Astird Dispert说,目前IMO有一个专门致力于交流海运和港口节能减排前沿发展的全球业界联盟(GIA),这个联盟有16个成员单位,但港口单位只有一个鹿特丹港,我们希望能有中国的港口参与进来。中国取得节能减排成果有目共睹,希望中国借势GIA,建立船舶能效技术数据库,搭建主管机关与海事行业间的合作平台,促进海运能效技术和知识的交流推广,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在共同推动中国航运节能减排有卓越表现的大军中,作为中国航运、造船及相关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国船级社(CCS)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特别值得大书一笔。
CCS早在“十一五”期间就以前瞻性的目光启动了“绿色船舶计划(G-VCBP)”,以国际国内节能、环保、减排等政策研究为基础,针对我国在这一领域整体实力较为薄弱的现状,推行新造船和现有船舶节能减排管理和技术相关措施,抢占绿色先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为中国航运业、造船业保驾护航。到目前为止,中国船级社已在污染物排放、清洁能源(液化天然气、天然气、太阳能、风电)、能效系统、高能效技术和碳排放核查等方面编制了近30项规范或指南,其中,全球首部《绿色船舶规范》发布时,就引起了国际航运界的高度关注。
据介绍,《绿色船舶规范》首次采用基于目标型标准(GBS)的编制方法,对绿色船舶的目标、功能要求和满足功能的措施分层次进行了规定,对绿色船舶进行了定义,强调其是采用“绿色技术”在生命周期内能经济地满足预定功能和性能要求,同时实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的目标,并能良好保护操作和使用人员的船舶。《绿色船舶规范》还强调了打造绿色船舶的目标涉及环境保护目标、能效目标和工作环境目标等三个方面,对绿色船舶发展奠定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在推进清洁燃料在船上应用方面,中国船级社除发布《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舶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标准、《太阳能光伏系统及磷酸铁锂电池系统检验指南》之外,出台的《船舶应用替代燃料指南》也为航运企业降低船舶污染排放、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中国船级社还制定了船舶高压岸电系统检验技术要求,参与系统和产品设计,对岸用设备进行认证,船用设备进行型式认可。
近十多年来,中国船级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将科研、规范和信息技术视为发展的重中之重。除推出“绿色船舶计划”、发布了《绿色船舶规范》外,还实施了《船舶能效管理认证规范》和能效分析系统,开展液化天然气水上应用全产业链研发工作。同时针对智能船舶的发展,启动相关设计指标、规范标准、验证模式及相关数据库与应用平台的研究开发工作,努力为产业技术升级做好技术储备。
中国船级社还基于国际社会、政府主管机关、行业组织要求及航运企业提高能效管理水平需求,围绕船舶节能减排研发“船舶能效在线智能管理系统”,为船东精细管理船舶能源提供了必要支持。
据中国船级社船舶能效推进工作组介绍,船舶能效在线智能管理系统可对船舶主机、副机、锅炉等主要耗能设备,以及轴功率设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风速风向仪、计程仪、倾斜仪、测深仪等运行参数数据进行自动采集、监测,并与岸基系统进行数据实时同步,从船舶操作指导、航行绩效评估建议、航运管理决策等方面构建面向船舶航行能效最佳的综合智能方案,满足相关方对船舶能效更高层次的管理需求,便于指导航运企业和船舶的能源管理方案,提高整体运行效能,寻找最佳的节能减排方案。目前,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运力正陆续安装使用这套系统。
作为中国船级社专门研制内河船舶规范、新技术开发的直属科研机构,武汉规范研究所研发了《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舶规范》和《液化天然气燃料水上加注趸船入级与建造规范》,加之《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和《内河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为构建液化天然气水上应用标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1月份,武汉规范所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报送了制定ISO船用液化天然气燃料加注快速接头标准提案。2016年7月份,提交至ISO/TC8/SC11平台的提案获得全票通过,立项成功,项目编号为ISO/NP 21593。中国船级社首次担任ISO国际标准项目组长。据介绍,ISO/NP 21593项目的实施将从安全性要求、功能性要求、操作性要求及试验标准等方面,对目前国际市场不同厂家的加注接头产品进行规范化、统一化,对于保障液化天然气加注作业的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为水上液化天然气加注作业的设备配备与操作提供便利,从加注设备层面为液化天然气动力船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标准支撑。
多年来,CCS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海事公约的研究,从技术上支持交通运输部参加国际公约制定和谈判工作;同时与有关国家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了解国外的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和亚洲船级社协会(ACS)等国际组织的相关活动,力争取得与我国工业及地位相适应的话语权。另一方面,CCS通过牵头或参与项目立项,协同国内工业界不断加强研发节能减排技术和船型,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并提供一揽子的涉及船舶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不断为航运业的节能减排提供强大助力,助力中国在国际海事舞台展现负责任大国的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