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婉娴
【摘 要】从家用汽车共享到自行车共享,越来越多的闲置实体物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除了实体物品外,精神层面的文化知识也是有待充分挖掘的部分。互联网在此的作用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依托平台,也是一种思考方式。论文将以摩拜单车为例分析其互联网思维并将对文化传播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Abstract】From the sharing of family cars to bicycle sharing, more and more idle entities can maximize th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through the internet. Besides physical objects, spiritual cultural knowledge is also a part to be excavated.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is not simply a supporting platform, but also a way of thinking. This article will take Mobik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its internet think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关键词】共享单车;互联网思维;知识付费
【Keywords】sharing bicycle; internet thinking; knowledge payment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4-0112-03
1 引言
近两年,刚过去了Uber、滴滴和快滴等网上约车的争夺市场的浪潮,现在又出现了多家共享单车抢夺市场。共享单车其实早已有之,笔者认为这是公共自行车在互联网中发展的一个阶段。
公共自行车最早出现在1965年,阿姆斯特丹当时正在进行 “公共自行车”这个项目,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环保意识,但是由于损坏、偷窃等问题的不停出现,最终项目被迫叫停。直到2007年巴黎重启项目,推出“单车自由骑”项目,该项目是当地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开办的。相对来说,我国自行车系统引入较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政府统一管理的模式,有停车桩、固定锁等。随后,2010-2013年,以永安车行为代表的承接市政单车的公司出现,开启了承包市场单车的时代。2016年,ofo、摩拜等“无桩”停车的共享单车出现,提出互联网思维,闲置资源再利用等理念。2016年至今,共享单车开始进入高潮。以上可以看出,共享单车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在2016年才迎来真正的高速发展期。本篇文章以摩拜单车作为案例分析,其原因如下,摩拜单车管理模式区别其他单车,属于从生产线到运营统统自己管理。其二,面向全市人群,受众范围广。其三,首创无桩模式。通过对摩拜单车的分析来阐释分享经济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这样的运营模式,以及对文化传播创新带来的启示。[1]
2 摩拜单车相关概述
2.1 摩拜单车
摩拜单车是由胡玮炜创办的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互联网短途出行解决方案,是无桩借还车模式的智能硬件,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很快租用和归还一辆摩拜单车。摩拜单车首次亮相是在2016年4月22日,正值世界地球日,这辆倡导绿色出行的单车在上海与大众见面。单车使用简单易操作,只要下载摩拜app,注册账号、支付押金、对身边的摩拜单车进行扫码即可使用。
2.2 摩拜单车为什么能火
2.2.1 分享经济的普遍化
分享经济,简而言之是将社会海量、闲置资源再利用,其核心理念是“使用而不占有”,是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据中商情报发布的《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4.7亿人,随着用户支付习惯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完善,预计2017年将达到6.7亿人。庞大的用户群体,使我国发展分享经济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众多分享领域可以在全球排名中拔得头筹。从Uber、滴滴等网约车的普及,人们日益适应这种简单易操作的共享性质的软件。对分享经济的理念愈加接受。
2.2.2 互联网培养的行为方式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讯息,一个媒介的产生,不是媒介传递了什么了,而是媒介改变了我们什么,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使用,尤其是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的性质决定着或者产生一种新的文化。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便捷,是互联网的首要特点,也是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比如说,摩拜单车的解锁方式,只需扫描二维码,车锁自动解开,而ofo小黄车则是需要调整密码锁才可以解锁,这是使用摩拜单车比ofo单车人数多的其中一个原因。还有摩拜单车的首创模式——无桩停车模式,打开APP就可以看到周边的摩拜单车,除此之外,用户可以不受传统的停车地点束缚,可以停在任何不阻碍交通的地点。其次,分享的理念在論坛等社群的培养下已深入人心。这种不受束缚,没有边界,大家共享,是互联网给我们长期培养起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2.2.3 受众定位
目前市场上能与摩拜单车有竞争的是ofo小黄车,虽然该共享单车在2014年4月就已经出现,但是由于面向的仅是大学校园,在受众范围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而摩拜单车面向的是所有市民。面对拥堵的交通,市民对单车的需要远大于大学生,除此之外,据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共享单车的使用者集中在20-39岁的人群中,这些人基本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参与工作者,对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接受度和新思维的适应性高,这也是摩拜单车火爆的又一原因。
3 什么是共享单车的互联网思维
3.1 用户体验至上
互联网的出现,使受众转换为用户,用户的满意度和黏合度是在互联网中生存的根本。摩拜单车的管理模式有别于其他单车行业,比起ofo校园单车是外包给厂商生产单车,摩拜是自己生产单车,这样的优势在于,可以克服传统自行车易坏的弊端,从而降低维修费。但是全铝车身、实心橡皮轮胎造成第一代单车十分笨重。通过收集用户信息反馈后,摩拜单车进行了调整,增添了传统自行车的轴承,将实心车胎环卫免充气空气轮胎,大大降低的车重,骑行比上一代车型省力30%以上。除此之外,其“气动升降”的车座更是行业内首创,手指轻轻一扳就能快速调节车座高度,骑行舒适度可圈可点。摩拜单车不断完善其舒适度,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3.2 大数据思维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思维范式是互联网思维的又一特征。摩拜单车的投放并不是随意放置,而是依据大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骑行轨迹和各区域的骑行密度,进行单车的投放。这样既可以使资源最大化利用也可以缓解交通的拥挤状况。与大数据时常配套使用的另一功能是定位。每一辆单车都装有GPS,可以精准定位,可以清晰地在地图上显示周边的单车位置。方便用户寻找单车。
4 摩拜单车的互联网思维对文化传播创新的启示
4.1 平台与内容的关系
分享经济的理念使更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发展道路。在文化领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娱乐和知识分享上,文化分享平台也分为两种,内容由用户上传,如优酷视频、豆瓣和知乎。另一种是内容由开发团队自己上传,比如,网易公开课。前者内容质量无法把关,后者虽然有自己专业团队可以保证质量,但是缺乏与用户的互动,仅仅是一个信息传输平台,并没有发挥互联网互动的优势。对于前者,需要众包与专包相结合,用户发现新奇的内容,专业人士进行质量把关和深入挖掘。后者需要与受众互动,通过有效数据,分析什么课程是用户需要的,而不仅仅是根据活跃用户的点击率来选择内容进行翻译和推送,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发现隐形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做到个性化推送。可以发现网易公开课交流平台并不活跃,没有发挥一个平台的活力,虽然其内容和品牌得到用户的认可,但是近几年来网络开课的平台也日渐崛起,比如新浪公开课、腾讯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等。受众的选择更加多样。竞争优势除了内容外,还有提高用户对平台的好感度。比如平台运营者引导话题进行用户之间的探讨,从中可以知道每个用户的爱好偏向,有利于数据收集和分发策略的调整。人都是有惰性的,平台可以为用户制定学习计划,有计划和监督一方面可以提高用户黏着度,另一方面激励用户、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4.2 付费型知识共享平台
4.2.1 知识经济
从分享经济角度来讲,“知识经济”一词早在1983年就出现了,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提高投资收益的重要生产要素。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知识和利益的直接交换,比如作家的作品出版、学校老师教授学生知识等;另一类是间接交换,指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实现知识变现[2],也就是本节所讲的知识共享。[3]
我国目前主要的在线付费问答产品包括“在行”、“分答”、“知乎live”和“直乎”。用户在网上提出问题,网络专业人士会对此作答。国内最早的知识付费平台是果壳网在2015年推出的“在行”。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名人进行约见,实现一对一面谈。在2016年,果壳网推出了“分答”,与“在行”不同的是,它是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并且在内容上,更加偏向娱乐化,知识专业性弱化了。[4]
4.2.2 知识经济存在的问题
首先,共享单车用户只是短暂的占有它的使用权,最终所有权还是归商家所有,单车的使用价值只要有用户使用就一直存在。而知识并不是这样,它的后续价值的延续是一个问题。目前,这种问答是以文字、语音或者图片呈现的,这就意味着,所有人都会看到,只要付费后便可获取甚至和别人分享。这就导致这一个问题的价值随着广泛的传播而消失,也就无法创造更多的收入。
其次,实践效果是未知的。单车的实践效果可以通过注册的用户和单车的使用量来测量,而知识的实践效果就没有办法实际的测量。平台的用户多少也依赖于用户的反馈,没有实践中得到的效果就无法进行客观的反馈,平台也无法改进服务,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5]
4.2.3 相关建议
对于知识的价值延续性问题,有一部分依赖于用户的自觉,另一部分来自于平台的管制,比如当用户想复制或转发时,跳出弹窗提醒该内容仅供自己享有之类的内容,逐渐培养用户对知识经济秩序的自觉维护。
用户的实践效果无法得到确切的结果,面对这样的问题,平台可以收集类似的问题,或者有人提出相似问题时,把提过类似问题的人互相推荐,可以通过二者的对话看出上一位用户是否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如果没有,可以提供后续的服务,这样既可以判断实践效果又可以发挥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至上的理念,使用户获得的服务是增值的,获得的知识是可持续的而不是一次性的,同时也可以将前者的问题延展和深化,再次挖掘知识的价值。
5 结语
从共享单车这个项目来看,并不是真正的共享,共享经济是社会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而摩拜、ofo共享单车是重新生产,社会剩余单车依旧剩余,并没有得到再利用。从这一层面来看,付费课程属于这一类的共享。为传播知识专门录制,并不是线下与线上课程的同步。而知识经济面临着这种性质的共享虽然不符合理想的利益释放最大化的理想状态,但是质量是得到充分保障的。笔者认为,无论是付费课程、付费问
答还是免费提供的知识的平台,文化知识类的传播都需要
对内容的甄别,需要后续的服务,需要内容的反馈和不断的更新平台。面对类似产品的竞争,要学习摩拜单车或者ofo小黄车的经验,将受众再次细分,提供个性化产品,比如ofo单车为了适应穿裙子的女生骑车方便,生产出“公主车”,除此之外还有山地车、电动车、小型单车等多种类型适合不同需求的人群。从这一点上,ofo单车在个性化服务上有明显的优势。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事物都可以进入互联网,在人们的思维日益被互联网影响从而被重新塑造时,各行各业都应该转换固有的思维模式,适应新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新的发展中紧跟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1】郝雨彤.论摩拜单车管理模式的创新[J].管理观察, 2017 (1) :73-75.
【2】徐瑩.知识共享经济模式的在线付费问答产品的生存与挑战[J].传播与版权,2017 (1) :112-113.
【3】雷英杰.分享经济呈裂变式增长态势[J].环境经济,2017 (4) :14-15.
【4】王新玲.互联网分享经济下的摩拜单车[J].软件和集成电脑,2016 (10) :12-14.
【5】艾媒报告.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EB/OL]. http://www.iimedia.cn/59925.html,2017-12-05.
【6】艾瑞网.共享单车持续增长,用户粘性不断提升[EB/OL]. http://report.iresearch.cn/content/2017/02/266931.shtml,201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