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诗航
摘 要:英国的城市景观从“雾都”逐渐转变为今天郁郁葱葱的景观。而这则得益于19至20世纪中的环境保护运动的浪潮。其中,较为著名的则是保护英国乡村运动(CPRE)这一环保组织。19世纪城市景观的变化触发了英国民众对乡村景象的怀念,而这也是保护英国乡村运动的起源。CPRE的发展伴随着英国生态观念的转变,其立足点最终着眼于城市,乡村的发展是为了城市更好地复兴。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刻了解人类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感和道德诉求与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冲突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CPRE对此所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英国环境;CPRE;城市复兴
一、工业革命期间城市景观的变迁
(一)从“田园牧歌式的天堂”到“雾都”
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人本该到了享受工业化带来的成果的时候,他们反而开始追求“宜居”的生活方式。追根溯源,其原因在于当时城市污染严重,人口数量激增。当时的英国城市污染主要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成因主要是由生活用煤和工业用煤引起的。在工业革命前,各城镇就已有用煤的历史,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煤矿还未被大范围开采,煤矿的使用率较低。但在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煤增长量处于逐年递增的状态。其中在1896年和1903年只有不到1/5的煤用于家庭消费,但到1940年前,超过26%的煤用于国内消费。这说明在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活燃煤量激增,大范围的煤烟终究对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
除了生活用煤,工业用煤也是环境的一大杀手。18世纪中期蒸汽机的发明进一步加快了煤矿使用率,而蒸汽机在工业革命期间主要用于炼铁,这种工业革命催生出的炼铁业无疑增加了蒸汽机的数量。生活用煤和工业用煤造成的烟尘和英国特有的岛国气候相呼应,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雾都”。空气污染对人的健康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在19世纪后期,由空气污染而引起的一系列呼吸道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都成为英国人的“死神”。
除了空气污染之外,还有水体污染。在工业革命早期,社会还处于水力时代工业。为了利用水利资源和方便运输,大多工厂都建在运河旁边。这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对水的循环利用,使水在循环利用中,带着高温和有害物质流回了河里。不断排出的生活污水也使得运河变得臭不可闻。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臭气熏天不仅给英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样也给市政人员带来了烦恼。“他们在河边议会大厦的窗帘上挂起了一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严重的水体污染导致了霍乱的肆虐。英国总共爆发过3次霍乱。分别是1832,1848-1849,1854年。对前两次霍乱进行取证研究,斯诺博士认为“霍乱并非通过呼吸道传染,而是经过食道传染”。在最后一次霍乱爆发时,斯诺博士通过对霍乱爆发地区死亡人数的统计,将“霍乱病例标绘在一幅地图上,几乎所有死者都在一个水泵附近,而这个水泵恰好处于爆发霍乱的中心地带”。斯诺博士德研究证明了霍乱的根源便是水的污染。
除了环境污染,人口的增加也使得城市愈发显得拥挤,不适宜居住。而人口数量暴增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农村人口大量融入城市,另一方面则是生产力的进步带动了人口的增长。在工业革命后,1851年,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在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大爆炸。在1801年,英国人口差不多900万。一个世纪后,迅速增长到4100万。到20世纪,虽然英国本国人口增长较为缓慢,但来自亚洲的移民人数却逐渐增多。污染和人口的拥挤使得英国上层阶级渴望回到乡村,感受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是工业革命后的乡村景观也发生了变化。
(二)工业革命后的乡村景观
在17世纪早期,英国工业尚属于水力时代工业,此时工业革命对英国乡村景观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到17世纪末,工业革命景观逐渐开始孕育。这里主要以黑乡地区为例。黑鄉在此时“尚且是一片正在向工业化发展的乡村地带。越来越多的炼铁村编织成一张大网,集镇和煤矿门挨着门,荒地慢慢充满了铁匠和其他在乡村从事工业这的村屋”。虽说此时工业革命逐渐改变了黑乡的景观,但是直到1718-1722年,“随着水力在机械中得到广泛运用,机器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们才开始将大工厂视作景观的一部分”。位于德比郡,由约翰·洛姆比和托马斯·洛姆比建造的巢丝厂是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工厂,为之后四大工厂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也标志着英国现代工业景观在乡村地区开始出现。近代化工厂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对乡村环境也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在奔宁山脉煤炭溪谷,我们找到不少早期的工厂,往往都没有窗户,而且遭人嫌弃。炼铁工业需要水,一方面是因为需要能源,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运输沉重的原料。”煤矿业对乡村景象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周围没有如茵绿树,却有一堆比它还高的煤矿建筑物;它的前方也找不着装饰性的水池,只有一潭又黑又脏的污水,产生于煤矿开采造成的地面下陷。”至此原先空旷的乡村景观因现代化进程而转化成了工业化景观。因对工业革命前乡村景致的怀念,乡村保护意识开始萌芽。
英国保护乡村运动(英文全称:compaign to protect rural england。以下简称CPRE)也正是在以上的历史脉络中逐渐形成。这个组织初创的目的则是“保护美丽并且生机勃勃的乡村而奋斗。保护,促进,扩大城镇乡村的面积让人们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并且确保乡村在未来也会被保护”。
二、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的复兴
(一)乡村保护运动的转型
1926年,帕特里克·艾伯克龙比爵士发表了著名的《英国的乡村保护书》,开启了英国保护乡村运动的序幕。1935年的《限制带状发展》限制英国高速公路在乡村地区的修建。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实至今日,仍然有效。1949年《国家公园和乡村土地使用法案》融合“环境信托”的概念,“将具有代表性风景或动植物群落的地区划为国家公园,由国家进行管理”。1955年,《绿化带建设法》达到了CPRE环保组织活动历时上的一个高峰。在1970年代,CPRE组织从“广”向“深”发展。到90年代,CPRE组织更是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如1990年出版的《宁静地区指南》关注噪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有1990年代对住房规划所做的努力。下个小节会主要着墨于1990年住房规划这一事件,来分析CPRE从传统的环保主义向生态环保主义转变的过程。
(二)让森林走进城市
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悖论。大部分的环保主义者都提倡要将自然从社会影响中分离出去。许多环保运动的主题并没有植根于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相反他们为了保护自然不被人类破坏,减少了社会对自然的影响。而在现代社会这个大语境下,最合适的环保思想应该是“提醒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拉拢人类和非人类的生物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集合体。”以“住房政策”为例,笔者尽可能向读者更加清晰地展现一个传统的环保主义组织,是如何向生态主义保护组织。
CPRE的环保理念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一开始, CPRE并没有认识到乡村与城市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在《1947年城乡规划法》中“定义被提议的道路,公共设施,飞机场,娱乐地点,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开放区域,或者用作农业,居住,工业用途的地区”。从以上的法律条文中可以看出,地区以其用途被明确划分,分为农业区、居住区、工业用途区。乡村和城市的概念明显地被剥离开来。这证明了CPRE的环保理念也是随着现代化的逐渐推进而逐渐改变的。
在199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住房政策”。这个政策一经颁布,便在社会上,尤其是在环境保护主义者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这个新的政策要为乡村土地的损失负责。CPRE组织自然包括其中。虽然CPRE组织长期对这个住房规划抱有极大兴趣,但是其很难去影响政策的变化。“因为CPRE采取的依然是以往古老的方法,通过突出政策对环境的威胁来组织政策制定者做出改变,但事实上对环境的破坏只是这个政策中的一个方面而已。”这次干预政策的失败让CPRE组织认识到越强调环保主义,反而就越难达成目标。
这次尝试的失败使得CPRE组织换了一个更加巧妙的方式。他们利用社会舆论,引发了就环境承载力这个话题的讨论,来突出新住房部门“生态足迹”的特点:景观的变化,住房影响,对矿产以及水资源的压力,以及浪费及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英国乡村的未来依赖于城市对待环境的态度”这个观念的提出标志着CPRE开始关注城乡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则是为了“展现城市生活积极的一面”及“最大化发挥城市地区新住宅的优势”。这代表了CPRE观念的转变。尽管在这个阶段依然能够看出CPRE有传统保护主义的倾向,但是在1998年的档案中,“确保更加有效的高密度的方法已经被接受,并且这个方法能为所有关心当地环境的所有人带来积极的利益”。这足以证明CPRE成员在以更严肃的态度对待城市扩张问题。
他们认为在保护城市和乡村环境的同时,选择“可持续化的”方法,这个方法应该同时应用于城市和乡村,而不能一味地限制城市的扩张。“可持续化”发展方针的提出标志着CPRE组织转型完成。也正因为CPRE态度的转变,最终获得了布莱尔工党政府的支持。工党政府起草的“未来社区规划计划”中的几大要点,都和CPRE的观点相符。更为重要的则是工党政府在相关计划中宣告成立的英国城市工作組。英国城市工作组的职能为了集结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努力研究城市衰败的原因,并倡导城市复兴。在这个工作组中CPRE的成员托尼波顿赫然在列。这不仅能证明CPRE开始愈发重视城市发展问题,也可以表明政府开始接受CPRE的环保理念。
正如之前所说,适应当今时代潮流的环保主义组织不应该持“保护环境便要限制发展”的这种二元假象思维,而是应该注重社会所具有的混合特性。只有进行多方面的衡量和协调,在保护自然和社会发展这两个相悖的议题中找到平衡。CPRE所找到的办法就是“通过规划,划分区域,综合配置来避免城市发展对乡村所产生的无可挽回的伤害”。而CPRE的转型之路无疑对众多的环保组织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布莱恩·威廉·克拉普.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M].王黎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包茂红.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W.G. Hoskins.the making of the England landscape[M].Little Toller Books,2013.
[4]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吴源林.英国保护乡村运动八十年[J].世界博览,2007,(04).
[6]Jonathan Murdoch and Philip lowet.the preservationist paradox:modernism,environmentalism,and the politics of spatial divisio[J].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2003.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